行学——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又一“蹊径”论文_刘羽

行学——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又一“蹊径”论文_刘羽

【内容摘要】行学,行在路上,学在途中。行学课程,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探究课程的又一载体,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另一“蹊径”。

【关 键 词】行学 小学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作为全面提升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综合实践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实施主要依托于各学科的融合及教本课程的实施。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兴起,那就是“行学”。

一.何为“行学”

行学,在古代称为“游学”。游学作为古代社会士人、僧侣、贵族子弟等

一种远道寻师求学、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文化活动,儒家的“仁学之游”与“比德之游”,道家的“逍遥游”以及佛家对游学重要性的阐释共同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游学理论。因这种游学旅行都带着学问研究的目的,所以到了近代又被称为“研学旅行”。

在我校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中首次提出了“行学”的概念,即主张通过行动探究生活现象,通过活动感知人文理念,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能力。而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它更贴近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行学的意义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

念转变》这一报告,报告强调了我们要重新反思教育,重新定义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不限于正规的学校。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受到教育,非正式的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接触得最多而且受益最大的教育。行学的意义首先能够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面学习,行学更是对学校基础课程的有利补充。

1.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教育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长。

2016年9月,北师大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6项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我校“行学”课程最核心的就是借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变革,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今天的孩子有能力直面未来的社会现实。同时在行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活动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服务,从而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认知感和归属感,最终促成学生人格、学识的健全发展,形成“知行合一”。

2.打破学科藩篱,促学科融合,让教育落地生花。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它与学科教学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同时又是紧密相连的。由于其关注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行学”课程的设立能弥补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以分科为主的不足。分科教学中,不同学科的知识处于相互独立、分离的状态,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思维常常集中在具体学科知识中,思维方式比较固定,方法比较单一。学生难以将不同层面的知识点连成知识体系。

每一次行学活动都会有一定的主题,从各学科的视角设计并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已经学过的或正在学习的学科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情景中,将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与学校实际、学生生活相结合,使学习更加综合化和生活化。

我们知道一项完整的实践探究学习过程,必然经历“确定研究主题 实施探究过程 交流研究成果”这三个主要阶段,无论哪个阶段都必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然要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从而达到既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又提高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使教育真正落根于生活的土地之上,开花结果。

3.趣“行”灵“动”,以活课程盘活大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小学阶段的孩子总体来说好动但也容易兴奋,注意力分散容易疲劳,所以在行学活动中,我们以实践为载体,立足于实践,引导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灵动的活动过程中快乐感受、快乐思考、快乐表达,最终达到盘活所有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行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实施

基于行学课程的性质,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往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

1.立足生情,合理选题

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所以,我校的行学课程在选题时立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探究实践主题。如一年级的《秋日的校园》《多变的交通标志》,就是立足于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让孩子走出教室,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画一画校园的秋天,让孩子行走于黄叶飞舞的银杏林,红艳似火的槭树,四季常青的樟树,暗香盈动的桂树……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不同于课本的鲜活的生活。而《多变的交通标志》探究课程的选择是基于目前日益复杂的交通情况而开展的。孩子们在老师、家长、交警的引领下,探索交通标志的意义,向行人宣讲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自然孩子也深受教育,也规范了孩子的交通行为。这些行学课程内容的选择都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愿学乐究,自然而成。

2.基于校情,多资源整合

行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是随心随性而定的,它不能超出学校、家庭的承受

范围,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基于校情而谋,实现学校周边资源的最大整合。像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家境一般,那么,高端的出境研学就不是我们能承受的,所以自然不能进入行学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和周边厂矿企业、公园、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开展诸如《图书的旅行》《秦淮之源---水的故事》《夫子庙---不得不说的科举考试》等等行学探究课程,把多方面的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可行性的、适合我校实情的综合实践探究课程。

当行学课程确立之后,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与指导,两线并举。

指导:在初期制定研究计划、中期调查探究等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收集资料、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展开研究。并针对调查方法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学会删选搜集的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资料,通过研究日志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自主:在整个行学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研究的问题由他们自己来确定,计划由他们自己来制定,决定权由他们自己来行使,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过多包揽学生的工作,非常不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的。

2.重过程,强化评价引领。

对于行学研究学习过程来说,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所以评定孩子参与课题研究的态度以及研究的成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需要提供评价标准,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鼓励自我反思和相互欣赏。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搭建多种成果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行学之路,行在路上,学在途中。行学课程,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探究课程的又一载体,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了另一“蹊径”,也让我们看到行学之路的不同风光,享受教育的别样风景。

【参考文献】

[1]胡秀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若干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山东教育学院报,2005.

[2]郭元祥.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顾建军.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冯季兰.学生自主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策略与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网,2017

[5]董洪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的现状与主要困难[J].江苏教育,2004

论文作者:刘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行学——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又一“蹊径”论文_刘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