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小组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既让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又能让小组内部和谐一致,共同提高合作实效性,以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性别、性格、气质特点、兴趣、能力等各方面作全面了解,然后遵循异质搭配的原则进行分配。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搭便车”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激发强烈的合作欲望
在教学中,要顺畅、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那必须要使学生有合作的意识和欲望、对合作学习内容感兴趣。
1.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材要有讲究。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合作学习法。事实上,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
(1)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难易适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 这样会影响学生合作的热情,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相反,合作学习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又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
(2)尽量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可让学生分组统计一下本小组每个人的年龄、身高,平均每个人的零花钱数,每个人家庭的人数等,然后将数据进行整理,再制成条形统计图等。这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合作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探索、发现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可带领学生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一下、再拼一拼。拼后让学生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在讨论过程中让小组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对这个自己总结出的公式将记忆深刻。
2.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主动参与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恰当的时机是小组合作的有效保证,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1)思考出现困难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自解决,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互相讨论,在讨论中各自的数学思维不断产生碰撞、相互启发,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灵感。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圆柱体学具把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完成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注意对部分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最后推导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通过操作和演示,让学生体验形体转化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2)意见出现分歧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高声叫道“我说……”“我来……”,但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听到每一个孩子的答案,那些被老师抽到的同学显得兴高采烈,而没被抽到的同学就显得无比遗憾。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发挥它特有的作用了,它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球的认识”时,老师逐个出示乒乓球、皮球、排球、足球、滚珠等实物,组织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球的表面的特征,并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形成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周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球?孩子们充分发言,有的说笪是球,有的说网球是球……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当老师说停时,他们仍然意犹未尽,一副遗憾的样子,这时就可以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他们还未说完的答案在小组内说出来,使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合作中得到了分享。
(3)在重难点处进行小组合作。每堂课的关键之处就是如何让学生攻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面对这一难题,学生往往就会束手无策,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去打败学习道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基础上学习的,重难点是掌握圆锥体公式的推导,并学会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老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准备好的教具亲自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生既学得活,又记得牢。
3.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中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必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单凭一个人的力量不能解决问题时,引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合作是一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例如,在“简单的统计”教学时,教师先提出要求:统计三年级参加运动会各个项目的人数。然后给学生宣读学校运动会三年级各班的运动员名单及参赛项目:“三(1)班陈晨100米,王明铅球……”刚读了几个,就有学生说太快了。我放慢速度后学生还是觉得来不及。“要是几个同学一起统计就好了。”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同学也一起附和。于是小组同学马上围在一起,商量合作的方法。当教师再次读完一遍名单后,学生都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三、注重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失去了评价的制约,合作学习也将难以落到实处。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同伴之间的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着眼点是不仅评价学生发言的答案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参与的过程、合作的精神、创新的意识等等。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的内容,要求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获得成功。把“要求组内成员个个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有效地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并产生“我能行”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主动、更积极。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过程。因此,还需要我们对合作学习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努力研究,使之更加有效。
论文作者:杨丽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内容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