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焦点转向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焦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始于上世纪末的新课程改革,已逐渐走进学校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规范着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但若仔细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至今并没有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其风采,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推动课堂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改革无疑大大扩展了原有对课程的界定,这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归根结底,课程的核心是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的内容,而任何内容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形式不当、失当、过当,都完全可能遮蔽内容,使内容的意蕴、本义等削弱乃至丧失。对于课程而言,课堂教学就是其基本表现形式。与课程改革的高歌猛进相比,课堂虽然不能说是按兵不动,但至少可以说是变动不大的。我们极少看到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新课堂,极少看到与新课程文化相对应的新课堂文化,极少看到与新课程形态相一致的新课堂形态。
课堂是学校中最细小的细胞,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但正是这个细胞和单位承载着新课程的所有希望。试想,如果课程改了,教材动了,教师仍然用原有的方法去教,学生仍然用原有的方法去学,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用原有的方法去评估,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内容调整了,媒介变化了,师生之间仍用原有的方式进行交往,教学和管理仍用原有的方式来运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大概效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课程改革经由教学实践转化以后,“失真”了甚至“无形”了。不幸的是,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似乎正发生着这样的事情。
教师对课堂是有发言权的,在课堂活动中是具有支配权的,他(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郑金洲转化这样或那样的教学内容,加工不同形态的教材。当他(她)意识到,课程或教材的改革并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等作为支撑的时候,或者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一种理念或教学内容的理想化重组的时候,就完全有可能从自己以往的经验出发,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流程来教“新课程”。当他(她)看到,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就是教育媒体所宣传的“××模式”,他(她)就完全有可能认为新课程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分数至上,升学率第一:无非是用一种模式替代了另外一种模式,仍然是强调统一,注重单一模式。
课程永远不能代替课堂,课程改革只有借助于课堂的深刻变革才能落到实处。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5个年头,迄今课堂上的变化还是微弱的、细枝末节的。如果再过二三年,课堂仍是今天这副样子,大概我们也会像感叹“素质教育推进十年来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那样,感叹“新课程改革推进近十年,没有引发课堂上的变化,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课堂研究刻不容缓。聚焦课堂,关注新课程需要的新课堂形态,营造新课程呼唤的新课堂文化,已成为决定新课程成败的关键。实践工作者在课堂现场研究课堂,把教学过程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提升自身课堂教学经验;理论工作者不再将自身定位在新课程理念的宣讲上,而投身于课堂,用自己的智慧和对新课程的精到把握诠释课程,与实践工作者一道创造新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至今的迫切需要。新课堂呈现之日,方是新课程成功之时。我们共同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