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475000)
摘要:“艺术与真实”的文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在《理想国》一书中,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启的“模仿论”对“文艺与现实”,“艺术创造与本质理念”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通过著名的“洞喻”理论和“床喻”理论表达了“艺术创作是对本源理念的模仿之模仿”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又在《诗学》一书中纠正了柏拉图以来的对“模仿说”的偏见,肯定了艺术对现实的模仿,并将“文学模仿”理论融入到悲剧创作理论中。
关键词:古希腊;艺术模仿;悲剧
以古典时期文学理论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化是后世各种思想理论的源头,而古典主义文化又发祥于古希腊,古希腊一些著名哲学家的理论著作直到今天仍散发着真理的光芒,所以当谈到“艺术与真实”的话题,就必须要从古希腊时期的文学理论开始谈起。
一、模仿论
由柏拉图开启的“模仿论”成为了西方诗学和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在柏拉图之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模仿论”,从理论范畴深入地对有关现实与艺术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已经率先谈到了“文艺与现实”这一问题,在《理想国》第七卷苏格拉底与克拉根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洞喻”理论,借以表达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真实世界与表象世界的理解。苏格拉底说:“凡有常识头脑的人都知道导致眼睛晕眩和迷乱的有两种原因:一是由光亮处到黑暗处;一是由黑暗处到光亮处。人的灵魂也是同样的道理。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当他看到某个人由光亮处进入黑暗处,或由黑暗处进入光亮处,发生灵魂迷乱看不清事物时,他不会去嘲笑,而会说他的灵魂之所以在黑暗中看不清事物,是因为他的灵魂刚从光明的地方来,还未适应黑暗的世界;而之所以在光明中看不清事物,是因为他的灵魂刚从黑暗中来,还未习惯于光明的世界。他会庆幸后者,而悲痛前者,所以他想笑的话,一定会觉得前者更可笑。”①囚牢中的人做看到的只是外部世界所映射在墙面上的一种虚幻的影像,这种影像早已脱离了真实世界最本质的东西,仅仅留下了一种模糊的表象,所以囚徒根据虚假的影像所产生的认识也必然会是虚假的,所以柏拉图认为,人因感觉而产生的认识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感觉无法提供真正的知识,它只能形成一种表象世界,而永恒的“本体结构”才是真正的现实,所以人一旦接触到了真理的世界,就不会再愿意回到囚牢中的影像世界了。在模仿与真实的问题上,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床喻”,由天所造的自然的床就是本质,是床的原型或典型,属于想象中的理念范畴;木工是制造床的人,木工所造之床是对自然之床的一种模仿,是模仿理念的影像,与代表“实在”的理式仅隔了一层;画家所画之床,是一种模仿之模仿,是对影像的再次模仿,与床的自然理念相隔了两层。自然之床代表着真实与本体,木匠所造之床代表了实际存在的工具,画家所画之床就代表了一种物象,苏格拉底说:“模仿者所模仿的东西与真实事物本身差得很远,因为他们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就开始模仿,而他们所看见的那一小部分又不过是那一小部分的影像。”②所以柏拉图认为模仿只是一种游戏,艺术只是对具象的模仿,注定与真理无缘。
而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从文学事实出发,肯定了文学模仿的合规律性,从理论上阐明了模仿的真实性的内在法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模仿”持肯定态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从童年时代起人就具有模仿的禀赋。人是最富有模仿能力的动物,通过模仿,人类可以获得最初的经验,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且人类还具有一种来自模仿的快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所以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模仿创造是认同的,他指出“技艺模仿自然”的理论,艺术是通过对特殊事物的模仿,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模仿,揭示其普遍性,显示它的普遍特征,使艺术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获得求知的乐趣,艺术创作中作家对自然的模仿已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又多是和他的悲剧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二、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悲剧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他将悲剧视为文学艺术的典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以陶冶。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悲剧的六种决定性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而情节是最重要的成分,情节是悲剧的目的、根本和灵魂,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要具有能动性,喜剧倾向于表现比现实的人差的人,而悲剧倾向于表现比现实中的人好的人,这样才能起到悲剧的“净化”作用。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当观众在情节中产生了怜悯和恐惧,悲剧的净化作用才得以实现,所以悲剧通常会模仿严肃庄重的历史背景,模仿声名显赫的英雄伟人,或是模仿卑鄙邪恶的丑恶灵魂,悲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对现实的模仿,也是对现实的再创造,当这种模仿被搬上戏剧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在观众心里起到“净化作用”的时候,它的现实意义也就突显出来了。悲剧通过模仿人的活动来净化人的灵魂与思想,使观众在观赏戏剧时跟随剧情产生激烈的情感,这样在现实中遇到同样的场面,观众就能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了。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判断艺术真实的两个标准:第一是可能性和必然性,第二是可信性。艺术作品必须要建立在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基础上,以悲剧为例,悲剧的模仿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情节必须要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因果恰当,秩序井然。在整个悲剧中,剧情的发展要符合逻辑顺序,人物的前后行为也要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的要求。同时,艺术创作的可信性就在于其可接受性,艺术创作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戏剧的情节要以现实为基础,能使观众在剧情中找到现实的影子,才算是合格的戏剧。艺术的真实性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为戏剧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创作者只需要把握住这种可能性与必然性,从而使情节具有可信性,当观众在情节中找到了和现实的联系,也就完成了戏剧的艺术性。以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为例,哈姆雷特的悲剧既源于命运的打击,又与他犹豫软弱的矛盾心理有关,而这种内心的矛盾挣扎不仅仅是哈姆雷特一个人的特性,而是大部分人的共性,所以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中,观众在激烈的情绪波动的同时,也对剧情的发展走向持有肯定赞同的态度。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抓住了现实的精髓,才能够深入观众内心,获得观众的反馈。
三、总结
艺术与现实往往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艺术从本质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在西方古典文论中,无论是柏拉图的“艺术是理念的模仿之模仿”,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的真实是内容之真与形式之美的有机统一”,都对后世“艺术与真实”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古希腊] 柏拉图著 吴松林 林国敬译.理想国[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65页
[2][古希腊] 柏拉图著 吴松林 林国敬译.理想国[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8页
[3]苗力田主编 亚里士多德全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45页
[4]赵广明著.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王柯平著 .《理想国》的诗学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周国平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M].译林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徐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亚里士多德论文; 柏拉图论文; 悲剧论文; 古希腊论文; 艺术论文; 现实论文; 苏格拉底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