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2)12-0046-03
引言
相对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而言,文化这一概念所着眼的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政治基础之上,反映这种经济、政治状况的精神性的观念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一种人群稳定预期和一种共同信念。当你预期别人干什么,别人预期你会干什么时,倘若这种预期成为一种共同信念,我们就归结为一种文化。所谓的消费文化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稳定性的共同信念,即约束居民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一种文化规范。
我们认为消费文化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 )理性限定规范(rationality limiting norm)类型。 理性限定规范是指阻止人们选择某种特定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动带给当事人的效用为多少。我们往往把这种规范称之为一种道德。比如,供给商认为通过广告欺骗行为能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所以供给商的理性选择应该是进行广告欺骗;但是,社会却认为这种做法是有违道德的,是不正确的,因而会通过各种途径对供给商的行为进行限制。这实际上限制了供给商的选择范围,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限制也就成了一种规范或文化。(2)偏好内生化规范(Preference-changing norms)类型。偏好内生化规范是改变居民偏好的一种规范。如果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觉得自己的收入能力承受不了现有的消费水平,于是就会提倡节俭,压缩自己的消费,也因此会内生化为一种稳定的消费文化。(3)均衡筛选规范(equilibrium-selection norms)类型。这种规范的作用就是使人们能够从多个纳什均衡中筛选出一个。均衡筛选规范就是协调人们在众多的纳什均衡中选择某个特定的均衡的规范,但是策略与行动的选择完全依当事人的自身利益所在,这种规范不改变本身的博弈,而改变博弈的结果。假如,有人现在要到商场为自己(自己是A)和儿子(儿子为B)购物,而自己的收入水平又只能买一样商品,这时均衡(给B购买商品,暂不为A购买商品)就会出现,从而形成另一种消费文化的规范。
一、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因素
(一)传统文化因素
消费文化作为文化内涵中的一个特定的范畴,它当然要受到消费者所接受的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影响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传统文化影响到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与消费习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长期以来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与生活习惯。
第二,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影响消费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消费品。消费者在长期的消费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文化这一特殊消费品的影响而形成一种特定的规范,这种规范在一定的时间内也就内化为消费者特定的偏好,形成其一种独特的消费文化。首先,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生活价值。人类在创造文化时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维与生活习惯来加以创造,因而创造的文化必须迎合自己的生活偏好,也就具有其生活价值。传统文化在经济活动中实际上可以满足人类的一些基本需求,比如服装、食物、房屋、汽车、轮船、诗歌、绘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这些文化的功能是满足人类生活之需要,为人类提供生活养料、增添生活情趣,使人类生活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基本方式就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规范,即特定的消费文化。其次,传统文化具有生产方式价值。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过程中,在调整自身关系中,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无法预料的困难,这样,人类会本能地创造出能够帮助他们处理以摆脱困境的文化,这种文化以一种方式的意义来满足人类,因而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价值。比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告诉人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状况直接与自然状况有关,因此,人应象爱惜自身一样善待自然,不能破坏侵害自然,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协调关系。在消费领域,也就表现为维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文化。最后,传统文化也有其一定的负作用。不同利益的居民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义文化价值的性质,从而使文化价值呈现相对性、不确定性,对某些主体有意义的文化,对另一些主体可能是没有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如我国长期以“无债一身轻”作为一种美德,但这一美德现在却成为抑制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二)制度和体制因素
体制的变革也必然带来文化的变革,消费文化也是如此。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因实行配给制,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由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滞后效应也给消费文化的形成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成员普遍感兴趣的消费产品,如住宅、汽车等,虽然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但这并不是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要,而是有着诸多的复杂原因。以住宅为例,城镇居民不仅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现实的购买意向,而且市场的需求量也非常之大,但由于房改滞后,房价过高和售房信贷发展缓慢,使住宅的商品化消费受到较大的抑制,难以形成实际上的消费热点。又如,农村的商业网点不足也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据调查,农民所需的消费品有很大部分要到外地购买,如食品的1/3和服装的1/2要到县城购买,70%以上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要到县城、地级市或省城购买。这说明农民购物还是很不方便,售后服务则更差。流通体制改革的滞后,还导致生产要素销售的困难,从而使总体消费的增长同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消费者收入因素
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乃至最终影响消费文化的最直接的因素。至今,消费函数,即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宏观经济研究中起了核心作用,消费函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进展更是层出不穷。
收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水平;一是收入分配。收入水平的变化最直接地影响到消费者对自身消费能力的评价,从而有计划地进行适宜地消费行为选择,形成自己固定的消费文化。凯恩斯的假说认为,消费支出的数量依赖于当期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相应就会提高。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采取了以物质利益诱导居民生产积极性的策略,国民经济发展很快,居民收入相应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消费文化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变。
收入分配的变化也影响到消费文化的变化。收入分配均等化直接可导致消费文化的雷同化,而收入分配的极不平等也同样可导致消费文化的扭曲。所以,国民收入在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分配比例的变化,消费基金在个人消费与社会公共消费之间分配比例的变化,个人消费基金在不同居民群体、不同居民之间分配比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消费文化。自1979年以来,我国逐渐在城市扩大了企业的收入分配权,职工工资和资金收入增长很快,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消费支出的大幅度提高。提倡刺激消费与鼓励消费的消费文化也因此有其现实的支撑能力。
二、当前我国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一)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消费文化
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当经济出现低增长或增长速度放慢时,可以通过操纵经济杠杆,降息放贷以刺激消费。一般而言,当利息降低,居民的储蓄率也应随之降低,消费率随之上升,我们将这一文化现象称之为消费先行型消费文化,典型的如美国的消费文化。美国的消费先行型消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储蓄行为完全不依赖于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两者没有相关关系;二是个人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极低,显示出鲜明的储蓄为辅的消费文化特点。但在我国,出现了一种与之相反的文化现象:当利息率降低,储蓄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我们将这一文化现象称之为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消费文化。这一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有:第一,储蓄在消费行为中被重视的程度最高,注重预期为消费行为的主线是这一消费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即期消费的资金来源除了即期可支配收入之外,总有一部分是来自前期的储蓄;第三,在收入预期不稳定前提下,不仅没有消减储蓄反而更加刺激了储蓄。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无增长,消费略增,储蓄则大幅度攀升。形成我国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消费文化的原因是众多的:
1、我国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勤俭持家,并有“无债一身轻”的观念,并视借钱度日为败家,主张“看着钱袋花钱”,过日子比的是家底,依仗的是存量。因此,面对利息率的下调与个人贷款消费政策的宽松,我国的消费者反应较为平淡,这也就构成了储蓄先行消费滞后的消费规范。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 难免会出现政策多变的情况。政策的不稳定表现在消费领域,给消费者所带来的一种理解就是政策是多变的,不应该去冒更多的风险去消费,而是进行储蓄比较保险,所以储蓄就成为消费者的一种必然选择。
3、消费者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政策使居民的收入有较快的增加,部分消费者手中开始有了一些余钱。国家为了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曾经以“要能挣会花”来鼓励消费。但是广大消费者仍是理智型消费,大多数都是留下必要的风险资金之后才去适当的提高消费水平。
4、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我国形成“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曾出现了几个通货膨胀高涨的时期,但由于当时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改革还未真正开始,所以,宁愿忍受通货膨胀之苦,也要将钱存入银行。近几年来,随着通货膨胀率下降,买方市场使企业经营状况产生两极分化,企业预算约束硬化,职工货币收入增幅下降,特别是结构调整使下岗人员增多,城镇居民收入预期变得不太乐观。近年来,在企业保障制向社会保障制的改革过程中,旧有的高福利制度被打破,而新的与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在建设之中,人们对就业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的结果尚不清楚,支出预期中对福利制度改革后可能增加的个人负担部分预期增多,于是用于即期消费的部分缩小,用于储蓄以增加自我保险能力的部分扩大。
(二)跨代型消费文化
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还是目前消费的最基本的单位。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消费决策权主要还是掌握在有支付能力的“家长”手中,消费者行为的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表现为“跨代型消费文化”,将主要消费预算放在远期,而非即期。这种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两点:一是就中国家庭整体而言,消费结构趋于雷同,都不得不压缩正常的即期的生活消费,节衣缩食去进行远期的消费。二是就单个家庭而言,消费支出过度集中在以下几项:子女的教育性消费、子女成家立业(包括结婚、购房、生孩子等)所需的消费品。
“跨代型消费文化”主要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家庭而轻视个人,个人欲望往往被家庭的需要所压抑。家长对于子女的需要有不可推卸的满足责任。家长往往为了家庭与子女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需要,因而在进行消费选择时,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整个家庭的角度出发。
(三)信用缺乏型消费文化
在经济范畴,信用往往是指受信方向授信方在特定时间内所做的付款或还款承诺的兑现能力。因受信对象性质的不同,信用可分为公共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消费信用不同于消费者信用,消费者信用仅仅是指消费者单方面的信用,消费信用则不仅包括消费者信用,还包括供给方信用。当今我国消费需求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消费信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存在一种信用缺乏型消费文化。如供给方提供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阻碍了消费者的购买;反过来,消费者也有购物不付款的偏好或欲望(最突出的表现在电信行业,手机费用与电话费用欠交现象经常发生)。
在中国,虽然诚实守信始终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推崇的美德。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思想观念冲击上的负面影响,许多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自身利益与诚信之间的较量中选择了利益。同时,由于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建国后又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十分淡薄。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再加上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盛行,使得企业与消费者对于信用关系体会不深、认识不足。由于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信用的失衡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不讲信用的企业照样可以生存和发展,而享受“免费午餐”的消费者又没有受到惩罚。这样,在消费者的偏好就开始形成一种内生规范,既然我不守信用也不会受罚,那也就觉得这种不守信用也就算不上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是一种有利可图的选择行为。
我国信用缺乏型消费文化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消费信贷的缺乏。受我国以节俭为美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惯的影响,形成了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消费者一般不向银行贷款,居民没有消费信贷的习惯,金融机构也没有完整健全的消费信贷体制。生产领域发达的信贷关系与消费领域尚未发育的信贷关系出现很大的矛盾,落后的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压抑消费力和生产力进步的因素。
三、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文化
(一)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
消费者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消费者教育,不仅可以直接增长消费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消费知识、商品知识、信贷知识、法律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而且可以培养消费者形成各种必要的消费技能,如区别假冒伪劣商品、评估商品价值等。当前,我国消费者教育应明确以下几点:一是主要内容应放在消费理论与消费政策、商品知识、法律知识与商业伦理等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加紧对消费者进行有关消费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消费者的伦理道德建设,帮助消费者建立健康的适度消费心理,形成良好的生活消费的道德和规范。二是建立一套系统的消费者教育机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专门的消费者教育机构。我国的消费者教育还未真正开始,只是散见于一些新闻媒介和企业的促销广告等,缺乏有组织、有系统的消费者教育。我国可以依托消费者协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消费者教育。三是把消费者教育纳入到国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来开展消费者教育。四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消费知识和传授消费技能。五是要重视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目前我国的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就比较低,在消费知识方面更是缺乏,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消费者教育的投入。
(二)提倡绿色消费
1992年6月, 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改善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强调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节约物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消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主旋律。绿色消费的内涵就是要求人类的消费与自然相和谐、协调,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生活消费权利,不承担对自然、对社会、对子孙后代的责任。首先,我们要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加强绿色产业的升级与绿色产品的开发。政府必须加大投入,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最后,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绿色消费的发展。
(三)加强消费引导
一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政府要制定出合理的消费政策,引导消费者摆脱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更新陈旧的消费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消费观念,推动消费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消费。二是要加强媒介宣传,创造良好的、宽松的消费氛围,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心理预期。
标签:消费文化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信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