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网络传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网络传播与文化交流
计算机网络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来自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的一个建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议。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随着个人电脑的逐步流行,计算机网络快步发展,并由美国的地区网发展到目前的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根据国际网络超文本传输的协议, 世界各地的网络应统一书写为“环球网”( WorldWide Wep),简称它采用协议规定的标准语言编写 WWW。它采用协议规定的标准语言编写, 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西方话语和文化特点的信息传媒。
网络传媒同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超时空性。即它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虚拟”时间和空间,形成一定的“虚拟存在”。②逻辑先在性。即它作为传播媒介,已非自在的传播工具,而是内涵了一定的逻辑程序和观念前提,它所传播的信息事先已经被既有的观念过滤和程序约定。③信息残缺性。即它传播的只是可以编码的信息,而那些不可编码的信息则被拒之门外。④信息的无序化和熵增长。即它使知识和信息的密集程度、更新速度空前提高,其局部范围的有序性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信息耗散和熵的增加,使网络上的秩序难以控制。这些特点并不就是缺点,而是优点和缺点兼而有之。因此,我们要持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网络传播的广泛运用,使文化(狭义的文化)交流更加直接和简便。文化交流主要是一种知识、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交流,其核心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对话和理解,其宗旨是不同文化的共存和发展。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西方化内蕴和网络传播历史的西方文化渊源,使得依托网络传播的文化交流失去了平等性和交互性。变成了不平等的和单向的渗透。这一方面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全球迅速膨胀,形成文化传播的单向度倾向;另一方面,那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则在网络时代处于弱势和边缘状态,保存文化的民族性和发展文化的现代化这对矛盾,像梦魇一样困扰着它们,使它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因此,网络传播给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带来严峻挑战。
二、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的挑战
计算机网络传播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其快速、便利的优越性能和宏大的信息容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但是,人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操纵的计算机是由程序来支配的,而程序又是根据认识前提和价值观编制的;显现在他们面前供思考用的信息并不是完全中性的“原始数据”,而是经过编辑、增删、权衡和组织的,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些程序和信息所内涵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民”的思维和生活。就当前而言,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技术和价值观两个层面。
在技术层面上,网络传播源自美国,是现代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如果说,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是价值中立的;那么,技术的社会应用则是有价值取向的。网络传播技术尤其如此。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技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控制和文化资源商品化的战略性技术。因此,网络技术从其诞生起就由一种国家行为所推动,并首先应用在军事和政治生活领域。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认为,“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而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149 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而在美国国内,政客们往往利用网络技术传递过量的、相互矛盾的事实和数据,以混淆公众的注意力,使整体认知湮没在杂乱无章的细节之中,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在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还是美国政府输出“民主”和控制舆论的一种手段。在社会文化领域,网络传播及其背后庞大的传媒合体通过控制彼此之间交流的渠道,并塑造出通过网络传送的文化内容,而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产生影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全面控制人类交流的先例。拥有涵盖全球的通讯网络的跨国传媒公司,正在世界各地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并把它们作为文化和娱乐产品而重新包装。这样,在网络时代,文化资源被商品化了,它不再只是一种人文涵养,而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品了;文化的神圣感被剥离了,只剩下文化商品经营者手中的利润了。
在价值观层面上,网络传播是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相辅相成的。西方的全球化模式,首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体化,并由此而形成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这种全球化模式,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美国色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以为占据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制高点,从而向欠发达地区倾销它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价值观,网络传播就是它们最为有效的倾销渠道。同时,它们又利用好莱坞电影等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在网络上传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使处于非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网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文化。
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价值观层面,网络传播都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和个体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传播自身体现的技术理性、工具价值,在不时地动摇着人们的人文理性、目的价值,从而导致人们“宁信机、不信人”,宁愿遁入“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人际之间的情感关系被“人机”之间的冷面“对话”所异化。网络传播所载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也在即时地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从而造成人们价值标准混乱和精神困惑。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我们虽然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在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方面仍然主要依靠进口,这就不能不受制于人。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自身的西方文化含量、话语特点冲撞着我们国民的心灵,因此,使得我们自己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的某些方面不得不进行话语转换,以适应网络传播的既定模式。就民族文化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市场经济机制,就必须同网络技术自身内含的西方文化进行强有力地抗争。因为,只有抗争才能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生存。
三、民族性:不会因网络化而消解
正像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会消解国家和民族经济利益一样,计算机网络(指环球网)也不会消解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没有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交流,就不会有世界文化。世界文化从来都是多样的。多样的种族、多样的生存环境和多样的社会实践必然产生多样的文化。不管民族文化的种类、形式发生什么变化,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里,应该强调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同的。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那些善于开拓、创新和开放、交流的民族,其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就更重要一些。尤其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关系日益突破狭隘的地域和民族限制,在国际间和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经济、技术实力强大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影响就更大一些。民族文化也就是在这种交流和影响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网络传播对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即相互的、对称的文化交流)和非西方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出挑战,也迫使民族文化探索利用网络传播的新思路,以使自己在发展中既能超越西方的模式,又能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化古国,在网络时代不只是保存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积极利用现有的因特网,以自己的语言文字设置网络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一个民族历史绵延和文化独立的标志。因特网不能只是美语(或英语)俱乐部,也不能只是美国文化的倾销市场,汉语和中国文化应该在其中据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明确这一点,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极为重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1998年6月上网用户为117.5万户,到1999年6月已猛增到200万户,而且上网趋势依然迅猛。在上网用户中,青年是主体,其中21~35岁的人占79.2%。由于这些青年“网民”大多知识涵养水平较高,网络与青年的互动、网上文化对这些青年的影响势必反过来影响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势。因此,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西方语言的同时,不可忘记学习和吸收的目的是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2.增强网络意识,主动在网上注册域名,打出自己的产品和文化品牌
网络是开放的,谁的网络意识强,谁的品牌注册在先,谁就能占据网络传播的主动权。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因此,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出击。
3.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软件系统,使民族优秀文化渗透于各种软件之中
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发展信息产业和推动民族文化交流的治本之策。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全球信息产业中,CPU (中央处理器)的产量美国占92%,系统软件生产量美国占86%;全球因特网用户达1.13亿,世界性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而70%设在美国。(参见《解放军报》,2000—02—08。)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不对称性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仅利用其对信息产业和相关资源的垄断地位对在该领域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产品倾销和文化价值观念渗透,而且还在“视窗95”、“视窗98”软件系统设置神秘的“黑匣子”,在“英特尔”的奔腾Ⅲ处理器设置特殊的序列码,以这种“网上间谋”自动搜索和截取用户电脑的信息及用户身分,从而对一个国家的信息疆土安全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对此,根本的解决措施是开发自己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安全防护措施,坚决打击“网上间谋”,积极抵制不良文化的渗透。
4.加强对本国“网民”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和抵制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能力,同时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防治网络不文明行为。网上信息纷繁复杂,但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人的选择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信息。因此,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网民”的头脑,以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浸润“网民”的心灵,对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发展民族文化不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而是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及其整体发展状况的事情。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微妙处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和技术的不发达。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在网络时代的各种挑战中寻找和把握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高新技术,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的发言权,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才能有更强的感召力。
标签:网络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