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收支论文,顺差论文,通货膨胀论文,压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截至2006年6月末,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9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报道,2007年第一季度外贸顺差为46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2007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2020亿美元。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增长使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通货膨胀的压力使央行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外汇储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机理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增长是一国货币供给增加的重要途径,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势必引发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M是货币乘数k与基础货币M[,0]的乘积,也就是说M=kgM[,0],货币乘数k的变动或者基础货币M[,0]的变动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M的变动。在原有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也正是从k和M[,0]这两个渠道来影响货币供给的。假设某一个出口企业以美元计值的新增外汇收入为B,人民币汇率为R,银行动用超额准备金结汇后,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银行只能持
因此,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通过k和M[,0]两条渠道实现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长会导致k和M[,0]上升,进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二、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测度
外汇储备的增加引发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意味一定发生通货膨胀,只有在流通中的货币供给超过需求时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度量包括现实度量和潜在度量。前者主要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后者则主要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首先,通货膨胀的现实度量。目前,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程度指标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和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消费物价指数又称零售物价指数,通常由各国根据若干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加权计算而得。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GDP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于批发物价指数不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品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最终销售时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在用其判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比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的现象。因此,目前对通货膨胀进行测度通常使用消费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
其次,通货膨胀的潜在度量。对通货膨胀的测度还可通过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来测量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由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还可以推出dV/V=dPT/PT-dM/N,从中可以看出,如果货币供应量/M[,2]M相对于名义交易量PT有更快的增长,即dM/M>dPT/PT,则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V的暂时下降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的积累,从长期来看,随着V的回升,通胀压力必将随之释放。由于dM/M>dPT/PT也就意味着M/PT这一比率的不断攀升,因而通常将后者作为衡量通胀潜在压力的指标。实际操作中,由于一定时期内的实际交易量T很难准确测量,通常以同时期最终商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实际GDP来代替,用名义GDP来代替PT,又由于M[,1]是交易的媒介,能够直接形成购买力,而准货币则能较为容易转化为M[,2],是潜在的购买力,所以通常以M[,1]/GDP和M[,2]/GDP这两个指标来对货币与商品的名义相对量进行衡量,再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预示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之所以没有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央银行国内货币市场上的反向操作,即大量出售央行债券和各种票证,回笼基础货币和货币周转速度放慢,大量的货币以具有价值贮藏功能、体现预防性动机的准货币形式而存在,具体表现为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比的上升和M2中准货币占比的上升以及央行发行债券占M[,2]的比重的上升。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已开始显现,2006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基础货币余额6.6万亿元,同比增长8.9%;人民币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目前,中国官方报道的通货膨胀率还不高,但高额的外汇储备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增加带来的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巨大的。中国商务部预计,2007年中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将增长2.5%,高于2006年的1.5%。
三、双顺差下的通货膨胀压力将使央行的宏观调控更加困难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巨额的双顺差,促使以外汇占款形式发放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过度依赖于外汇占款的形式削弱了中央银行相机选择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使得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宏观调控更加复杂和困难。
首先,在汇率政策选择上,人民币汇率任由市场调节大幅度升值和由政府管理小幅度变化都面临很多问题。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不仅会直接打击出口、抑制进口,而且会促使投机资本回流,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度变化,尽管有利于配套调整政策的协调,却很难赢得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谅解,同时也使得国内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增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上升,截至2007年4月2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升至7.7169元。
其次,在目前较低的利率环境下,即使出现温和的通货膨胀也会给利率政策的操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为在目前货币存量过度累积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是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同时,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以及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可能导致人们挤兑银行存款和抢购风潮,从而推动物价的进一步上涨。为稳定人们的储蓄信心、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央行如果大幅提高利率,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缩减,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同时,失业人数增加,使央行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通常情况下,一国持续存在大额国际收支顺差,将可能引发国内投资和出口明显加快,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加剧;国内市场流动性充裕,带动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资产泡沫逐步扩大。
四、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预示着人民币汇率的远期贬值趋势
对于人民币即期均衡汇率水平的测定通常采用购买力平价模型,其中绝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关注的是某一时点上国内外的物价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关注的是至某一时点为止的过去一段时期内发生的相对物价变化,即通过对迄今为止物价的计算,求得当前均衡利率的理论值。对于长期汇率的预测则需借助于货币模型,通过物价变动这个变量,将货币供应量与长期均衡汇率水平联系在一起。通常在产出基本不变的条件下,一国货币供应量相对于他国更快的增长,将会导致该国相对物价水平的上升,进而引起本币贬值;在潜在产出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如果一国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其产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他国,该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将上升,本币将相应的贬值。不过货币供应量相对于产出的更快扩张未必立即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期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已经发生的货币扩张未必立即在汇率上有所反映,但是,作为一种存量,货币供应量的不断超额累积则预示着通货膨胀风险的集聚,若不加以控制,终将在某些因素的促发下,点燃通胀的导火索,进而对本币汇率产生贬值的压力,所以,货币供应量相对于产出更快的扩张,对未来的汇率趋势有着预示的作用。目前,中国的M[,1]/GDP、M[,2]/GDP、外汇占款/M[,1]、准货币/M[,2]均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其水平已超过同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韩国、印度等周边发展中国家。过度外汇储备增长导致的货币流量和存量增长所形成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预示着人民币汇率的远期贬值趋势。
五、抑制潜在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具体来说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贸易收支问题上,可以通过增加战略物质如石油等商品的进口,以此削减贸易顺差。同时,适度控制出口增长,中国已采取一系列自愿的限制出口产品增长的措施,并于2005年11月与欧盟和美国就纺织品贸易摩擦达成协议,这些都有助于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
其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鼓励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包括扩大企业灵活使用外汇的自主权,放宽境外投资外汇限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拓宽资金流入流出渠道;允许移居境外的中国公民将其境内资产转移至境外;允许境外居民将继承的境内财产转移至境外等措施。今后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规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最后,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推动国际收支走向基本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道。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国内消费率过低、储蓄持续大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与资源能源价格不合理密切关联。这种结构性矛盾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中国人民福祉的提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对外依赖性加大,国际收支顺差存在着很强的脆弱性,外商直接投资的不确定性,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风险只有在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才能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
标签:国际收支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双顺差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人民币汇率论文; 外汇论文; 基础货币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