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儿童医院影像中心 23005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 CT 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60例患儿作为观察目标,采用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X射线对患儿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方法的准确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采用CT诊断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通过采用CT诊断要比X射线诊断的准确率高,该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T;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发生的病因就是肺炎支原体,这种病症在一年四季都会发生,病情一旦较为严重,就会成为流行性疾病,患儿病情如果逐渐发展,会伴随其他症状出现,比如:患儿发热、咽喉肿痛、头痛等。因此,要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利患儿病情的恢复。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该症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其诊断准确率也得到极大保证,CT作为一种常见的诊断方式,在许多疾病的诊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采用CT对患儿进行诊断,可提高准确率,有助于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及时确定患儿的病处。本次研究分析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过程中,应用CT诊断的临床效果,将研究结果总结,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60例患儿作为观察目标,采用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5个月到11岁,平均年龄为(6.25±1.20)岁;患病时间3到16天,平均病程(10±1.48)。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6个月到13岁,平均年龄为(6.34±1.31)岁。患病时间5到16天,平均病程(12±1.57)。所有患者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均签署许可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血清学检查:血清病原抗体效价>1:32、链球菌mg凝集试验,效价≥1:40为阳性,连续两次出现4倍以上的增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血清间接试验>1:32,间接荧光试验>1:66,间接免疫荧光抗肺炎支原体>1:16,抗肺炎支原体>1:8,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从而可以直接检测肺炎支原体抗原,在24小时内,可以得到结果。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X射线,即西门子双板DR进行诊断,首先,把患儿患病的位置贴近胸片,胸片可以摄取病侧的立位,或者是卧位,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侧位。其次,在进行观察时,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逐步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时,要按照肺尖、肺底、肺门、肺周的顺序进行观察。最后确定患儿的病灶位置时,可以以集体阅片为主要的阅片方式,根据患儿的自身体厚进行曝光,并确定位置。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CT诊断对患儿进行诊断,主要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它可以对患儿的整个肺部器官进行扫描。首先,在扫描过程中,扫描的层厚和层间要设置为标准的5mm,螺间距为1.2mm,扫描的时间为1s,同时它也是主要优势之一,重建的层厚达到3mm,使用的电压为80或者120kV,电流在20到500mA。其次,把1.6mL/kg的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用高压注射器以2mL/s的速度注入到患儿的体内,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给患儿服用水合氯醛,水合氯醛的浓度要达到3%,容量为1.5mL。最后采用CT对患儿的病灶位置、范围以及病灶大小进行观察。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确诊例数,相应计算诊断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中6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并分别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并通过X2对所得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所得的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判断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以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X线检出21例,准确率70.0%(21/30);观察组患者经CT检出27例,准确率为90.0%(27/30),观察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准确率,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儿童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占到了百分之二十,而且发病率逐渐上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每三到四年就会有一次非常大型的流行[1]。这种病多发于5到15岁年龄段的儿童,婴幼儿患病时,主要表现的就是毛细支气管炎。很小一部分儿童会出现其他表现,比如:患儿出现气急的情况,或者出现紫绀。这种病的感染期非常长,一般可以达到三周左右,临床表现为咽炎、鼻炎以及部分的感染,都会直接发生支原体肺炎[2]。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会直接通过患儿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或者造成破坏,从而加快了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以及炎性介质的释放速度,使免疫球蛋白E(Ig E)和神经调节机制等随之产生,最后造成患儿的免疫功能出现紊乱。因此,要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利患儿病情的恢复。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过程中,一般会采用CT进行诊断,CT以实质性浸润为主,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纹理的情况,还能发现肺部、胸腔积液等病变。此外,CT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较其他超声诊断方法也存在一定优势,一方面,它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可以直接呈现出患儿的器官和病变[3];另一方面,诊断过程中其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快捷,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扫描,增加图像的清晰度[4]对于尽早为患者确诊、及时进行后续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CT诊断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过程中,CT诊断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准确的找到患儿病灶的位置,该诊断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热孜万古丽·阿不力克木,古丽比亚·卡合曼.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J].中国现代医生,2012,(13):93-94.
[2]王莹莹. 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19):89-90.
[3]刘文明.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2):81,83.
[4]赵泽军. 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8):7630-7630,7631.
论文作者:史自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9
标签:肺炎论文; 支原体论文; 患儿论文; 儿童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