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性交流与个人学习者学习成绩和选择性注意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者论文,选择性论文,学习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学习认知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发现高效率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传统上学习认知研究是在单人学习中完成的,其不足之一体现于个人学习研究使学习者孤立在人与人的合作互动之外,不论是社会学习情境还是课堂学习情境下,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学习是一种常见且典型的学习方式[1-6]。 参照性交流最早由Krauss和Weinheimer归纳提出,参照性交流中双方分别担任“指导者”和“操作者”,指导者语言指导操作者完成任务。参照性交流借助口头语言,通过人际互动,实现共同目标;参照性交流强调集体奖赏与个体责任共存,交流者注重互惠互助[7]。Markman和Makin进一步对典型范式做了归纳:交流中双方轮流描述和操作对象,直至任务结束[8]。 与个人学习方式比较而言,以往研究证实参照性交流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影响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以往参照性交流学习的研究思路,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行为研究视角。与个人学习不同,参照性交流学习中,不仅存在学习者数量的增加,而且有外显语言参与;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会逐渐形成针对特定学习对象的语言参照惯例,该惯例为双方共同约定、理解,是对于学习对象及其任务作用的重要解释[9-13]。一种研究观点认为,参照惯例可以促进和提高双方认知协调性和学习对象的理解水平,指导彼此认知资源集中于学习内容,认知协调促进行为协调,提高学习效率效果[14]。另有部分研究则发现,参照惯例在双方间的形成并彼此接受,是以一定认知损耗为代价的,外显语言加工是通过深思熟虑过程驱动的,特定学习条件下,描述者语言的精心计划和组织、操作者语言的精心推理和理解,可能导致认知资源的过度损耗而阻碍学习[15-18]。其次,认知视角,代表性的是学习中选择性注意特点的研究。以往研究一致发现,与个人学习比较,参照性交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于学习对象或学习内容的选择性注意水平[19,20]。Kronmüller和Barr指出参照性交流能够将双方注意指引到学习对象的特定特征及其与特定任务的关联方面,特定语言表述使得该信息在特定同伴间保持得稳定而持久,通过这种稳定而持久的参照性表述,可以减轻彼此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10]。进一步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中除了语言信号,非语言信号,如手势、情绪,也会促进交流双方对于对象的共同注意[21-24]。来自语言心理研究的结果证实:当学习拥有标准结构的学习对象时,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的同质性源于彼此对学习对象特定特征和特征关系的选择性注意[25,26]。Yoon,Koh和Brown-Schmidt进一步发现参照性交流中双方对于对象共同的选择性注意,随着描述者语言的稳定性而相对稳定,随着语言的变化性而相应变化[27]。张恒超和阴国恩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水平高于个人学习者[28]。 综上,参照性交流学习方式比个人学习方式表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已有研究从不同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出发,发现学习方式间比较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同时,通过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两个不足之处:第一,以往研究分别着眼于行为角度和认知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查,但是没有在同一学习中对两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和认知特点做同时比较和对照分析,同一学习过程中的比较分析既有助于完整解释学习方式间的差异,也有助于相对客观解释已有不同研究角度研究结果的差异。第二,已有研究在参照性交流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比较中,是将参照性交流学习者作为一个学习个体看待的,而忽略了参照性交流双方在学习过程中行为和认知的差异性。从已有研究结果看,各研究的一个共同解释是,参照性交流学习过程是双方认知和行为的协调过程,即协调过程是“双方认知和行为‘冲突—协调’矛盾运动”的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意味着参照性交流学习过程中,双方的认知和行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不同材料学习中“冲突—协调”过程可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即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彼此学习效果和选择性注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传统上将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作为一个学习个体与个人学习者进行比较研究,将人为掩盖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的不一致性或不平衡性,因此有必要在研究中将参照性交流学习者分为两个学习个体分别与个人学习者进行比较分析。 基于以上论述,研究拟在同一学习过程中,从学习效果和选择性注意两个方面,探查比较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与个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招募大学生被试,共216名(1-4年级分别为:53、58、56、49),男女各半。 2.2 实验器材 聘请专业人员编写电脑操作实验程序,实验在分辨率1024×768、刷新率85Hz、17吋的液显HP计算机上实施,被试距离屏幕约50cm,视线和屏幕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线。 实验设计3种虚拟学习材料。材料1复杂性较低,为4特征生物,每个维度均为2个值:脚细/粗、口小/大、手二/三指、眼横/竖。维度1-3间设计2种功能:吸收水分、产生电流,且吸水(一阶)为产电(二阶)的前提。维度4和功能无关,呈现方式为“有/无”。维度和特征的对应关系安排了4种轮换。具体如表1。 学习材料2为6特征生物,复杂性较高,增加了:耳菱形/三角形;角S形/直形。维度1-3功能设计同上。维度4-5间也设计为“产电”功能。维度6同上维度4。学习材料3复杂性高,与材料2的不同在于:维度4-5间的功能设计为“产生食物”。具体如表2。 2.3 实验程序 实验分两个任务连续进行:“功能预测学习任务”与“维度选择任务”。 功能预测共10个阶段(block),每阶段各样例随机呈现2次。个人学习:生物逐一随机呈现,学习者在20秒内观察并判断,每次判断后均提供4秒正确内容的反馈。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分别担任描述者、判断者,双方电脑以网线互联,程序互应,描述者负责描述电脑中观察到的生物(其电脑中呈现生物样例),判断者负责据描述判断生物功能(其电脑中呈现操作说明),同样限时20秒并提供反馈;下一回合彼此身份互换。 材料1:“吸水,但不产电”按“,”,“吸水,并产电”按“.”,“不吸水,也不产电”按“/”;材料2:“吸水,并产电;但两者无关”按“空格”,“吸水并促使产电”按“M”,“吸水并促使产电,同时不需吸水也产电”按“,”,“不吸水,但产电”按“.”,“不吸水,也不产电”按“/”;学习材料3:“吸水,但不产电;产生食物”按“空格”,“吸水并促使产电,产生食物”按“M”,“吸水并促使产电,不产生食物”按“,”,“不吸水更不产电,产生食物”按“.”,“不吸水更不产电,不产生食物”按“/”。 学习者学习阶段block 10的成绩:三种材料下,个人学习者成绩为该阶段中正确判断的样例数量除以16(材料1)或32(材料2、3),再乘以100;每位参照性交流学习者成绩为其在该阶段正确判断的样例数量除以8(材料1)或16(材料2、3),再乘以100。 维度选择任务。以单人方式个别进行,呈现操作同上。不同在于:生物特征6个(材料1手和脚各2个,被试点击任意1个可以同时揭开)或9个(材料2和3手、脚、耳分别2个)灰色方块掩盖,鼠标点击可以揭开并观察相应特征,任务要求被试功能判断前,只揭开自认为需观察的生物特征,不允许揭开自认为不需观察的生物特征。该任务仅1个单元,各种学习材料下,各样例随机呈现2次,且无反馈。任务程序记录实验呈现与反应。 2.4 实验设计 功能预测学习任务:被试随机分入个人条件(72名)和参照性交流条件(72对:同性别随机配对);各条件再随机分为3组,各组男女各半:分别学习3种材料。参照条件依据每对被试双方block10成绩的高低,分别分入高分组和低分组。功能预测学习任务为3(学习者:参照高分者、低分者、个人)×3(学习材料)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block10成绩,做3×3方差分析。block10表示不同学习条件被试的相同学习程度(或经历了相同程度的学习),block10成绩表示被试相同学习程度下的学习效果;以block10成绩作为因变量指标,以比较不同学习材料相同学习程度下参照性交流学习者与个人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差异。 维度选择任务为3(学习者)×3(学习材料)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揭开维度平均数的相对量。学习中的选择性注意体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是对与学习有关信息的关注,集中是对无关信息的抑制[28,29]。选择性注意以揭开维度的相对量为指标:揭开1个与功能有关/无关的维度计为+1/-1,再求和;最后求揭开维度的平均数与标准数量的商,除数分别为3(材料1)、5(材料2、3)。数据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材料下参照性交流与个人学习者学习成绩分析 block10成绩如表3。 方差分析表明:学习者主效应极其显著,F(2,207)=21.91,p<0.01;学习材料主效应极其显著,F(2,207)=31.20,p<0.01;学习者和学习材料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4,207)=4.46,p<0.01。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学习材料复杂性较低条件下,学习者效应极其显著,事后检验显示,参照高分组block10成绩极其显著高于低分组和个人组,低分组和个人组间无显著差异;学习材料复杂性较高条件下,学习者效应极其显著,事后检验显示,参照高分组和个人组block10成绩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低分组;学习材料复杂性高条件下,学习者效应极其显著,事后检验显示,参照高分组和个人组block10成绩无显著差异,且均极其显著高于低分组;参照高分组条件下,学习材料效应极其显著,事后检验显示,学习材料复杂性较低条件block10成绩显著高于关系复杂性较高、高条件,关系复杂性较高条件极其显著高于关系复杂性高条件;参照低分组条件下,关系复杂性效应极其显著,事后检验显示,学习材料复杂性较低和较高条件间无显著差异,且均极其显著高于复杂性高条件;个人组条件下,复杂性效应不显著。 3.2 不同材料下参照性交流与个人学习者选择性注意分析 维度选择如表4。 方差分析表明,学习者主效应极其显著,F(2,207)=12.16,p<0.01,事后检验表明,参照高分组和低分组间被试揭开维度平均数的相对量无显著差异,且均极其显著高于个人组。学习材料主效应不显著,F(2,207)=1.75,p>0.05。学习者和学习材料间交互作用不显著,F(4,207)=0.75,p>0.05。 4 讨论 4.1 不同材料下参照性交流与个人学习者学习成绩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间存在学习效果的不平衡性特点。第二,与个人学习者比较,参照性交流学习中高分学习者在学习材料复杂性较低时具有学习优势,但是随着复杂性的增高,优势消失;而低分学习者在复杂性较低时不表现出学习优势,随着关系复杂性的增高学习效果低于个人学习者。第三,参照性交流高分学习者、低分学习者、个人学习者彼此间的学习效果差异特点,主要源于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对高分学习者、低分学习者的复杂影响作用。 不同材料下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比较表明,参照性交流学习比个人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学习目标的共同性和个人责任,促使双方在学习交流中彼此不仅需要考虑自己的知识经验、意图、假设以及对于学习对象的主观期望,同时需要对对方的心理状态做出推测和考虑;彼此在评估共有和独有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即“听者设计”[30,31]。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过程表现于:特定交流语言[9-11]、对于学习对象的共同记忆表征[32-34]、共同注意等[19,27,28]。在特定学习条件下,听者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影响到参照性交流学习者和个人学习者彼此间的学习效果差异特点。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发现,参照性交流学习中表现出听者设计特点的学习协调过程显著受到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的影响,而研究中的关系复杂性反映了学习材料学习的难度变化。 研究结果发现的参照性交流者双方学习效果的不平衡性,以及与个人学习者学习效果比较的不同差异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更为细致地协调解释以往研究结果之争:当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较低时,参照性交流双方的认知协调过程相对会较容易,该协调过程相对处于较高的理解水平上,交流双方学习中的互动压力和互应效应会激发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相应带来思维的更好激发,较为简单容易的学习材料也有助于彼此对于激发出来的不同观点、期望和假设进行逐一检验;同时,简单学习材料可以降低指导者或描述者的语言组织和表述困难性,操作者或判断者语言的理解和推理过程相对更为容易,因此参照性交流高分学习者学习效果显著优于个人学习者。如前所述,参照性交流双方的交流协调过程在彼此完全理解学习对象前,也表现为一个认知冲突运动过程,这种不平衡性反映在低分学习者学习效果上表现出和个人学习者间无显著差异,即在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较低时,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行为和认知的矛盾冲突性,与个人学习者成绩比较,并不会导致阻碍学习。当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增高时,双方认知协调过程逐渐显现出更大的困难性,交流情境的互动压力相应增大,与个人学习者比较,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相反低分学习者学习效果更差;学习材料更为复杂时,双方学习中彼此激发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启发虽然增多,思维得到更大的激发,但是双方对其难以逐一有效检验,对于学习对象的理解相应分歧更多;参照性交流中的语言组织表述和理解推理更为困难,沟通效果降低,与关系复杂性较低时比较,双方学习过程中认知协调的水平相对变低。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间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并且学习材料复杂性增加显著影响双方的学习效果,与个人学习者比较,高分学习者的学习优势消失,低分学习者表现出学习劣势。 进一步从各学习者自身学习效果分析发现,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显著影响参照性交流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高分学习者学习效果随着关系复杂性的增高而显著下降,低分学习者在高关系复杂性条件下学习效果显著更差,而个人学习者并未受到显著影响。比较中突显出一点: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或难度影响参照性交流合作学习。如上所述,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与参照性交流学习方式有关,如与个人学习方式比较的交流互动性、语言参与性、共同目标性、集体奖赏性、个体责任性等,这可以具体表现在参照性交流学习的思维、记忆、动机等不同方面。同时,本实验条件下,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的变化范围尚未引起个人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显著变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参照性交流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比较,更容易受到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或难度变化的影响。从已有研究看,参照性交流学习显著优于个人学习,这与研究材料设计较为简单具有一定关联性[8,35]。本研究设计上通过将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效果分开考查,并增设了关系复杂性因素,研究结果补充丰富了已有研究结论。 4.2 不同材料下参照性交流与个人学习者选择性注意比较 维度选择任务分析结果显示,参照高分组和低分组间被试揭开维度平均数的相对量无显著差异,均极其显著高于个人组;且不受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选择性注意水平高于个人学习者。 研究结果证实了,与个人学习比较,参照性交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于学习对象或学习内容的选择性注意水平[10,19,23,27,28],参照性语言交流能够将学习双方注意指引到学习对象的特定特征及其与特定任务的关联方面[25,26]。 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间选择性注意具有一致性特点,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间学习效果和选择性注意的差异特点表现出分离性;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选择性注意水平高于个人学习者,且不受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影响。 一方面,选择性注意的研究结果和学习成绩的差异结果的不一致性与功能预测学习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研究指标的差异有关,研究目的和指标的心理学含义不同影响研究结果的差异性特点。另一方面,这种不一致性具体表现出,参照性交流学习者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一致高于个人学习者,并不表示学习效果也一致显著更高。选择性注意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效率学习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29]。但是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一致高于个人学习者,并不是高效率学习的充要条件,而是一个重要前提;同时,参照性交流学习方式自身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双方对于学习对象的选择性注意水平,如互应效应、彼此认知差异性带来的思维启发性等,学习中双方在互动中更便于通过语言指导和启发对方对于学习对象的注意广度和与知识有关信息的准确范围,因此学习双方与个人学习者比较,表现出更好地关注了与学习有关的维度的范围和数量。但是,在本实验条件下,这仅是学习者高效率学习的前提,并不充分代表学习双方一致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维度间的功能关系,这成为功能预测学习任务中双方学习成绩出现显著的不平衡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思维发散水平更高,但是学习双方不能一致做到对于众多的假设、启发和策略均进行一一有效检验;出现与个人学习者相比,更有效地关注了与学习有关的维度信息,却未能针对特定任务彼此一致作出维度间的组合解释和功能解释。参照性交流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高于个人学习者,作为高效率学习的一个前提,更多源于学习方式间的差异特点,因此表现出不受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的影响。 5 结论 不同关系复杂性学习材料下,参照性交流和个人学习者彼此间学习效果差异不同,关系复杂性较低时,参照高分组成绩高于低分组和个人组,关系复杂性较高和高时,参照高分组和个人组均高于低分组;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选择性注意水平高于个人学习者,且不受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影响。指称交际与个体学习者学业成绩及选择性注意的比较_差异分析论文
指称交际与个体学习者学业成绩及选择性注意的比较_差异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