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人医院 510720
【摘 要】目的:观察电休克应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所发挥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2月诊治的抑郁症患者56例进行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均选择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加用无抽搐电休克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和不良反应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前评分相似,均带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状,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共出现2例并发症,对照组共出现9例并发症,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无抽搐电休克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综合护理价值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抑郁症护理;效果分析
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疾病,特征为认知功能障碍和持续而明显的情绪低落,国内临床的发病率约为6.87%[1]。抑郁症患者除了带有情绪低落等症状,还会出现妄想、自杀、幻觉等精神症状,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造成负担,而且患者自杀风险较高。当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控制来控制抑郁症,但无法根治,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抽搐电休克是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流刺激大脑,使患者短暂的意识丧失,改善精神状态[2]。本文分析了电休克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56例进行护理分析,患者均确诊为抑郁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中的相关标准,HAMD评分≥17分;排除患者有精神分裂、双相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等与本次研究无关的疾病。按照双色球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为(30.6±0.5)岁,病程为(3.1±0.6)年,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为(31.4±0.7)岁,病程为(3.2±0.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数据可比,P>0.05。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同样的药物治疗,服用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初始剂量为10mg/d,随后根据患者疾病状态调整药量,控制在10~20mg/d,若患者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可给予适当的镇静催眠药物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有心理护理、认知干预和强化沟通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3],方法如下:患者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前停药一次,并禁食12h,在治疗前用静脉注射麻醉药物阿托品0.5mg,随后缓慢推注2.5%硫喷妥纳,当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停止推注,最后注射50mg0.2%氯化琥珀酰胺胆碱,当患者肌肉停止震颤后进行通电治疗,连续治疗6周。
1.3护理效果评价
选择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进行量表评价,评估分值在0~64分之间,分值在7分以上表示患者存在焦虑症状,且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症状越严重;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失眠、恶心、便秘、心悸等。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组间数据资料进行差异检验,计数资料:(n,%)表述,X2检验,计量资料:()表述,t检验,若数据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评分相似,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分值显著降低(P<0.05),见表1;观察组共出现2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共出现9例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见表1,各组数据对比P<0.05,统计学差异成立。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量表评分数据(,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X2=5.54,P<0.05。
3 讨论
抑郁症的临床发病率逐年提升,治疗难度大,患者长期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轻生、自残等危险情况,给患者和家庭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当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控制,其治疗效果与药物选择、给药方式、护理等有紧密联系。抑郁症尚无根治方法,药物控制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降低疾病在护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无抽搐电休克是传统电休克治疗的改良方式,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抽搐症状,降低恐惧感,缓解睡眠障碍等症状,在精神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4]。本文将电休克治疗应用在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护理前抑郁量表评分相似,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表明电休克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从安全性上看,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而是缓解了患者的失眠、恶心、便秘等症状,表明电休克对失眠等症状的缓解起到了较大的帮助[5]。综合可见,电休克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效果好,安全性高。
综上,在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电休克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安全性好,综合护理价值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贾福军,侯彩兰.抑郁症的治疗现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4):242-243.
[2]付华斌,陈峰,罗克勇,等.难治性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3(3):67-69.
[3]宋志文,许志平,李耀东,等.不同的电极放置方式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3(3):274-276.
[4]乔娟,朱相华,耿德勤,等.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3(5):274-276.
[5]吴艳,许冬梅,李菲菲,等.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17(4):394-396.
论文作者:罗冬梅,李海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患者论文; 休克论文; 抑郁症论文; 两组论文; 抑郁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