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政治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起点,它标志着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在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得以确立,意味着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等社会集团组成的中国人民开始以民主的国体和政体来管理国家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民主的宣言成为事实。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民主建设作出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1)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行选举制,在地方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通过了一套有关国家组织机构的法律。(2)广泛动员了人民群众,确立工人、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在城市完成了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3)实行社会主义平等。废除束缚个性解放的封建的婚姻制度,颁布了《婚姻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关系,颁布了《土地法》,为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中央政府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4)加强民主监督,建立清正廉洁的政治。通过整党整风,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消除旧社会遗留的污毒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侵袭。(5)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科学回答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关系,解决社会矛盾。
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并愈演愈烈的混乱时代,使“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浓烈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确立劳动人民的主人地位,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用纪律和道德手段有效地遏制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塑造了一支艰苦朴素高度廉洁的领导干部队伍。由于历史和社会政治体制的局限,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和实践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没有及时完成政治发展的重点转移,仍把阶级斗争看作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的主线,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严重危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全会明确提出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把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全会发表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就必须要求多方面地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的一页。
1980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党和国家制度的改革》,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体制上的弊端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我们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却搞起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我们批判了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化却以另一种形式搞“文化大革命”,这些错误,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关键在领导体制和组织体制。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奠定了中国新一轮政治发展的基础,此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党和国家制度方面,设立中央书记处,改主席制为总书记制,扩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减少领导干部的兼职,废除干部的终身制,实行任期制。在法律建设上,1983年开始实施新宪法,随后又进行了组织法、选举法的修订,并通过宪法、党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确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基层政权上,农村废除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建立乡村管理体制,在城市推行城市体制改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发展理论及其实践把毛泽东同志的政治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发展模式,科学地设计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政治发展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务实的态度解决了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用生产力的标准作为判断政治发展成效的标准,以政治体制的完善作为政治发展的现实途径,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社会政治发展的突破口,用法制作为治国的战略,用“一国两制”的方法创造性地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任务。总之,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模式,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发展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不能说我们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方面可以安于现状,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程离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和愿望,还有相当的差距。著名政治学家王沪宁把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差距概括为:主动和被动的落差、时间的落差、体认的落差、设计的落差、操作上的落差。因此我们在面向21世纪之际要清醒认识到中国政治发展的紧迫性,加快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进程,逐步缩小政治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差。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标和模式选择
政治发展研究兴起于本世纪50~60年代,它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学者谈论政治发展,是把它看作一个国家随着工业化发展,政治朝着民主化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追求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的价值目标的过程。这种概括以欧美历史为基点,带有深厚“欧美中心论”的色彩,它对政治发展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并不能够成为全球政治发展的普遍原则。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的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的,因此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因素主要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立、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同时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也会影响到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完善和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必须以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要求,能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稳定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目标:民主和法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规划了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不同于西方政治发展的模式,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个基本原则下,不断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进一步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最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的职能。民主制度建设,在社会主义民主中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②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社会生活的管理,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③逐步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尊重民意,集中人民的意志,提高决策的效能。④建立社会协商制度。协调处理各种不同社会利益的矛盾,继续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用协商的方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⑤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为使人民群众更好行使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形成完善的权力监督体系。
为保障民主制度顺利实施,必须把民主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又一基本目标。实行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管理工作,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这个目标的提出,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我党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以政策治国转向制度治国,使宪法规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有了法制保障。
从政治发展的目标上分析: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割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没有法制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民主制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宪依法;同样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促进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愈发展,民主制度愈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水平就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使我国成为法制健全、社会稳定、具有高度政治文明的强国。
(二)政治发展的模式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人类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一种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的建立取决于两个基点:一个是现有的理论原则,即对以往政治发展经验的概括;二是具体的国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正是社会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内容作了原则性概括,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强调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一是在于“建设”,二是在于“中国特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进程中,不能过分强调政治发展的难度,而放慢政治发展的建设,在坚持政治发展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学习和借鉴人类历史上政治发展先进经验和理论,特别是要吸取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期处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的力度与社会承受力等关系,加快政治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土地辽阔的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领导下,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内源式的政治发展。
在政治发展的战略上,一直存在着“内源式”和“外源式”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外源式的发展”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迅速发展,应直接抄袭外国政治、社会经济体制,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化经验,摆脱贫穷,这种依照葫芦画瓢的引用,欲速则不达,反而引起政治结构的紊乱,加剧社会动荡。从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经验来看,中国的政治发展应该选择“内源式发展”的政治战略,“内源式发展”是指一国的政治发展根据本国人民的内在价值和资源;根据本国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根据本国社会现实条件来探索自身的政治发展道路。
内源式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有如下特点:①内源式政治发展强调政治发展的适应性,即政治发展不脱离本国的环境,反对照抄照搬任何所谓“成功模式”。从实际出发来解决社会内部问题。以我国农村改革为例,农村经济改革和政治发展源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内在要求,在农村完善了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村基层政权的制度创新。②内源式政治发展,强调公民参与的意义,认为公民的参与是政治发展成功的首要条件,它强调调动一国人民的力量,而非少数“精英”力量促进改革和发展,增强民众的信念和社会凝聚力是制度完善的社会基础。③内源式发展是一个有计划的发展过程,它强调改革理论的心理准备,强调改革的计划性及步骤和程序。政治发展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在政治发展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变量因素,设计出一个稳妥积极的发展方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21世纪的政治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必须要面对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21世纪对中国政治发展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我们认为:中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政治稳定如同政治民主一样,常常被看作是政治发展的目的,稳定在政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没有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之中,政治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政治稳定既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经济的发展。由此看来,在未来政治发展中要把稳定看作一项重要的任务予以重视,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推进发展,要用民主和法制的方法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及其矛盾,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的安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要选择改革方案出台的时机,有步骤地推进社会改革,使改革的各项措施得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从政治发展角度分析:政治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强有力的政党制度是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从严治党,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必然要求;加强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治和行政组织制度化的层次,减少政治不稳定对社会现代化的冲击;巩固政府的权威强化政府的能力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提高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扩大政治参与,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工作。
(二)政府机构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现代政府机构在社会和政治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它参与社会生产的组织、管制、提取和保护,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把行政管理视为发展中国家的“最稀缺的资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注定要为国家的繁荣和幸福承担更多责任。由此看来,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增强政府的能力,提高政府的权威是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首先要解决政府的效率问题,必须推进政府机构的改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建立高效化的行政体制;其次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政府权威的主要措施有强化国家吸取财政的能力以及干预经济的调控能力,使社会经济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有序地进行;再次是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政府效能的提高取决于二个方面内容:一是提高政府的威信,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能够服务于民,依法行政,以优质的公共行政赢得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是要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机构,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反腐倡廉,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防止权力滥用,通过惩治腐败取信于民,增强人民与政府的亲合力,用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来实现对人民的承诺。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也对政府机构提出严峻的挑战,政府机构必须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依法行政,扩大公共行政的范围,增强与公众的亲合关系,吸收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公民的管理能力,增强政府领导与管理的调控能力。
(三)公有制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中国政治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这是中国政治发展与西方政治发展的根本不同点,中国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发展模式。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公有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成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应该对公有制有科学的把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排除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作用,公有制经济有着多种成分,它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股份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重要的实现形式,它有利于现代资本经营运作,有利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基于这种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前提下的政治发展,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在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占有、支配的基础上,实现其政治权利,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创造更多公民参政的形式,其中股份制形式便能够较好解决公民与生产资料直接的联系问题,使公民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经济地位,也有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活力和动力。
标签: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