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_石油论文

石油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_石油论文

石油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作用论文,石油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了全面快速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转轨,国家经济曾连续7年持续下滑。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经济步入快速增长和回升阶段,成为世人刮目相看的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对此,各方学者在大加赞扬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异议和忧虑。对俄罗斯近年来经济增长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对俄经济的促进作用究竟有多大。有人认为,这是影响俄罗斯经济“起死回生”的主要因素。也有人认为,这一因素的作用远不如想像中那么大,而新制度的到位发力和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才是俄经济变化与增长更为关键和长远的因素。本文试图对石油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一些量化分析和理论阐述。

一 俄罗斯石油及石油制品的生产和出口显著增加

俄罗斯是大自然真正的宠儿,其境内蕴藏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世界上1/3的天然气、1/10的石油、1/5的煤和14%的铀。近年来,俄石油生产能力逐渐增强,出口量也不断增加。目前,俄罗斯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86亿桶,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2%~13%。居世界第六位,在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居首位(注:宋延旭、马丽娜:《俄罗斯的“石油武器”》,《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5期。)。

自苏联解体到2000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一直在下降,直到2001年才得以恢复,并逐渐增加。近年来,俄罗斯石油产量每年都在3亿吨以上,2000年为3.23亿吨,2001年为3.48亿吨,2002年为3.8亿吨,2003年为4.2亿吨,2004年为4.58亿吨(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网。)。原油产量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0~2004年,产量年均增长9.3%,其中2001年增长7.7%,2002年为9.1%,2003年为11%,2004年为9.3%。

目前,俄罗斯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0%。从2002年起,其产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沙特阿拉伯,跃居世界首位。由于产量的增加,现在的俄罗斯已经成为最有投资前景的产油国之一。西方各大石油公司都纷纷表现出对俄罗斯油气田投资合作的浓厚兴趣。2003年,英国石油公司与俄秋明石油公司合资成立了俄首家大型合资石油公司——秋明—英国石油天然气控股公司,这也是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公司。继英国石油公司之后,英荷壳牌集团、法国埃尔夫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谢夫隆—德士古公司等,先后与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等俄大型石油公司进行谈判,希望通过合资或并购等方式获取俄石油资源和市场。日本正积极参与“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这两个石油天然气的开发项目,投资已达80亿美元。甚至印度也计划投资30亿美元,开发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在能源领域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随着俄石油产量的增加,其出口量也逐渐增加。1996年后俄罗斯每年的石油出口量都保持在1亿吨以上,2001年达到了1.62亿吨,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0%,是继沙特阿拉伯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2002年出口量为1.95亿吨(注:《俄罗斯将建重要石油出口管道》,《国际金融报》2002年12月2日。),2003年为2.1亿吨,2004年为2.3亿吨,其中向独联体以外国家出口的原油为2.01亿吨,同比增长14.86%(2003年为1.75亿吨)。俄罗斯原油出口的目标国家和地区多达50个,可谓“多元出击、异彩纷呈”。2004年出口到荷兰的量最大,达到3709.4万吨,其次是德国2531.6万吨,波兰1636.1万吨,意大利1318.7万吨。出口到独联体国家的原油比2003年有所回落,只有2943.4万吨,同比减少15%(注:刘倩如:《俄罗斯油气工业:2004年回眸与前瞻》,《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3期。)。

近年来,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随着出口量的增加和国际油价的升高逐年增加。1998~2001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分别为102亿美元、141亿美元、236亿美元和229亿美元,到2004年猛增至55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见表1)。

表1

1998~2004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及占出口总额和净出口总额的比重

指标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Urals石油的世界平均价格,美元/桶

  17.30

26.80

23.00

23.70

27.0  32.20

石油出口收入(亿美元)

  102.00

141.00

236.00

229.00  324.00*  428.0  550.00

石油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13.70

 18.60

22.40

22.70

30.40*

31.5  30.30

石油出口额占净出口总额的比重(%)

62.20

 39.10

39.30

47.60

70.00*

70.7  62.20

石油出口额占GDP的比重(%)

3.65

  7.54

 9.56

 7.95

7.29*

13.2  11.07

资料来源: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网上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http: //www.gks.ru/bgd/free/B04_03/IswPrx.dll/Stg/d050/i050150r.htm

*根据出口量和各年的平均价格计算得出(吨桶比取7∶1),可能有误差。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石油出口量的增加和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收入也在显著增加,并且增速越来越快。其中2000年和2003年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大幅提高,俄石油出口收入呈现跨跃性的增加。石油出口收入在俄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逐年攀升,目前接近出口总额的1/3左右。2005年1~5月,石油出口额占俄出口总额的比重是32.5%,在燃料动力能源商品中的比重是52.8%,而2004年同期分别为30.3%和53.1%,可见石油出口在俄出口创汇中的重要性,而且其重要性还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如果计算一下俄罗斯近年来的净出口总额,再去除俄的石油出口收入,其结果不禁让我们大吃一惊。石油出口额占净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攀升的结果高达2/3以上,也就是说俄近年来贸易顺差中的绝大部分是用石油换来的。同样,石油出口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是不断提高的,近来一直在1/1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俄经济对石油及其他能源及原材料出口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1999~2003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了巨大的波动,俄的石油出口规模也随之出现了剧烈的摇摆。但是其石油出口规模的发展趋势却是稳步上升。1999~2003年,俄原油出口的自然增长率超过40%,如果考虑到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上升,原油出口收入总额的增长则超过了2.5倍。2004年是俄石油业近30年来最成功的一年,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创下了199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二 俄罗斯油气出口的增加保证了联邦预算收入的稳定增长

在苏联时期,政府预算收入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出口收入。苏联解体后的前几年,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此时正值俄罗斯政治经济体制转型之初,需要国家财政保持稳定以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而事实却是连年的财政赤字。1994~1999年俄财政赤字一直保持在GDP的1%~10%的水平上。从2000年开始俄联邦财政预算首次出现盈余,2000~2003年的财政盈余平均为GDP的2%以上。盈余出现的原因究竟是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盘活了俄罗斯整个经济,还是与其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世界石油市场的高价密切相关呢?让我们通过以下一些事实和数据来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一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税收。俄联邦从石油天然气部门获得的税收收入可以分为“专门税”(即与开采和出口有关的关税及资源使用税)和“共同税”(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才须交纳的利润税和增值税等)。调整“专门税”国家可以直接影响出口部门的经济行为,政府也可以通过大力调整“共同税”,使各部门间的税收负担重新分配。

“专门税”使得石油天然气部门的赋税结构与预算收入的结构明显不同。通过比较来自于石油天然气部门的预算收入与各项预算收入的总额就能够看出这个部门税收负担分配的特点(见表2)。

表2

各主要税收中来自于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收入在预算收入中的比重

(单位:%)

  2001

2002

2003

利润税

17.2

11.3

10.3

增值税

 9.1

 8.9

 9.3

营业税

68.4

70.2

77.2

资源使用税 70.1

80.6

84.8

关税

  55.3

51.9

49.7

资料来源:[俄]Е.莎丽波娃、и.切尔卡申:《是什么给联邦预算带来收入?》,《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从表2中可以看到,最近3年来石油天然气公司平均贡献了78%的资源使用税、72%的营业税和52%的关税。据估计,石油天然气公司所缴纳的利润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和资源使用税约为预算收入的1/3(见表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俄联邦预算收入从1999年占GDP的13%增加到了2003年占GDP的17%,而同期石油天然气部门贡献的财政收入从占GDP的3%增加到6%。由此可见,联邦预算的充盈主要来自于石油天然气部门。石油天然气部门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为什么近3年来油气公司的纳税在俄税收中所占的比重如此之高呢?这就要在国际油价的波动和俄的税收政策中寻找答案了。国际市场上的能源价格会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部门的收入,相应地也会影响“共同税”和“专门税”的收入。

最近4年里,俄政府对石油及石油制品的关税做了20多次修改。从1999年2月的每吨2.5欧元,到2001年1月的每吨48欧元。其主要依据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平均价格。俄财政部部长库德林表示,俄政府将以灵活的税率政策应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如果油价保持在每桶20~25美元,石油出口税将是35%~45%,如果油价在每桶25美元以上,石油出口税将是45%~65%。从2004年8月1日起,俄罗斯石油出口关税从每吨41.6美元提高到每吨69.9美元,而据2004年11月16日俄政府总理签署的决定指出,根据2004年9~10月份俄罗斯石油每桶为40.13666美元的平均价格,俄石油出口关税从12月1日起调高到每吨达101美元(注:《经济参考报》2004年12月2日。)。自2005年6月1日起,俄再次将石油出口关税上调至每吨136.2美元的历史新高(注:http: //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这样,世界石油市场上不断攀升的石油价格为俄联邦政府带来了不少的补充收入。油气部门的5种主要税收在近5年里从1999年占联邦预算收入的21%增加到2001~2003年平均的31%(见表3)。一方面,政府在油价较高时通过提高增值税、营业税和利润税增加了预算收入。另一方面,政府为扩大生产、更新设备也需要对工业的其他部门补充投资。

表3

来自石油天然气部门的联邦预算收入

(单位:%)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来自石油天然气部门的联邦预算收入

21.0

27.0

 30

29.0

 33

32.0

占预算总收入的比重(%)

其中:石油工业

 11.0

17.0

 18

20.0

 25

25.0

 天然气工业

10.0

10.0

 12

9.0

  8

7.0

来自石油天然气部门的联邦预算收入

53.0  110.0

166

206.0

276  305.0

(亿美元)

Urals石油的年平均价格(美元/桶)

17.3

26.8

 23

23.7

27

32.2

资料来源:[俄]Е.莎丽波娃、и.切尔卡申:《是什么给联邦预算带来收入?》,《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具体地说,当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在每桶16美元以上时,在俄罗斯现行的税收制度框架内和现行税率的基础上,石油的年平均价格每上升1美元,就会给联邦预算带来12亿~13亿美元的补充收入,这部分增加的预算收入占GDP的0.24%。这与其他权威研究机构,包括俄联邦政府的估计都很接近(见表4)。

表4

油价上升使联邦预算收入增加的各种估计

(单位:亿美元)

开放经济研究所

IMF

过渡经济研究所

俄联邦政府2004年预算

油价每桶上升1美元

  12~13

  10~12 15  15

三 油气出口的增加拉动了俄罗斯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

俄罗斯自转轨以来,经济持续急剧下滑,直至1999年开始止跌回升。以1995年价格为基准,1999~2004年俄罗斯GDP分别增长6.4%、10%、5.1%、4.7%、7.3%和7.1%(注:http: //www.gks.ru/wps/portal。)。

1999年是俄罗斯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宏观经济出现反弹实属正常。但是2000年之后的几年俄罗斯经济连续强劲增长的原因,除了危机之后逐渐减弱的卢布贬值效应等其他经济恢复因素之外,主要得益于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市场上油价的持续上扬并居高不下(油价对经济的间接作用有一定的时滞)。高油价是欧佩克实行的限产保价政策、是世界经济在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打击后逐步复苏、尤其是在美国经济走势持续强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1999年1~6月份原油价格约为每桶10~16美元,到年底则涨到每桶25美元,使得当年平均价格高达每桶17.3美元。2000年油价平均为每桶26.8美元,最高曾高达每桶33.59美元。2001~2002年,油价虽然没有继续升高,但仍然维持在平均每桶23美元以上的高位。而在接下来的两三年时间里,油价的持续蹿升实在令人大跌眼镜。2004年世界油价徘徊在每桶40~45美元,10月份甚至还出现过每桶55美元的高位。2005年的石油期货市场上更是接近每桶60美元的价格。2005年4月,俄罗斯石油的实际出口价格已达到每吨306.8美元,比3月份上涨了7.2%。而同期世界市场Urals石油价格则达到了每吨346.4美元,比3月份下降了0.7%。

能源工业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俄联邦预算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俄罗斯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中,能源、原料产品,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占绝对优势,俄每年3亿多吨原油产量的40%左右用于出口,占联邦预算收入的比重从1999~2000年的平均24%增加到2001~2004年的平均31%(见表3)。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上涨,俄在石油出口数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出口收入却成倍增加。1998年石油出口收入为102.5亿美元,1999年增加到1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3.7%增加到18.6%。而2000年在石油出口数量仅比1999年增长7.1%的情况下,出口外汇收入却猛增近1倍,达236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2.4%。2001年的石油出口收入受国际市场石油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自2002年起其增幅接近50%,尤其是2004年,石油出口收入达550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的1.7倍(见表1)。石油出口收入占GDP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3.65%增至1999年的7.54%,近两年则相当于GDP的1/8左右。油价的攀升也带动了相关的石油制品、天然气等能源及能源产品出口价格的上涨,使出口外汇收入大幅增长。

俄罗斯依靠石油出口获得了数量可观的额外收入,不仅使俄政府提前偿还了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如期偿还了巨额外债,补发了前几年拖欠的工资,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而且还得以投入相当多的资金以实施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改革措施,从而使俄经济连年增长,一系列经济及社会指标都明显改善。可以说俄罗斯近年来宏观经济呈现的良好运行态势,石油出口收入的增加是最主要的动力因素之一。换句话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与俄罗斯的宏观经济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尽管俄政府每年都提出优先发展经济的任务,纠正经济增长中对能源出口的过度依赖性问题,但是每当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预算收入做出预测的时候,却总还是要以每桶石油的价格为依据来衡量。

在石油美元滚滚而来给俄经济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能源领域成为俄经济的热点,更成为投资的热点,吸纳了俄外来投资的近40%,加上其他原料生产部门所吸引的大量投资,这两大领域集中了外来投资的约70%,使得政府向经济薄弱和新技术领域吸引投资的努力难以奏效,俄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实质性提高。

四 油气资源成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一柄利器

油气出口不仅保障了俄罗斯的预算收入,推动了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为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成为俄参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和维护地缘政治影响的重要方式,为俄罗斯改善国际政治环境、在各项国际事务谈判中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筹码。

随着近年来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俄罗斯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巨大的油气资源成为俄罗斯推行国家外交政策、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被运用于对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和独联体等国家的石油出口和油气合作开发等问题上。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受世界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在其石油产量不断减少的同时,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因此,美国不惜采用任何手段,包括军事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疏通和开辟石油供给渠道,以保障其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和稳定性。俄罗斯作为一个产油大国,对美国出口少之又少,2002年只占美国石油进口量的1%,美国希望能从俄进口更多的石油。而美国也一直是俄罗斯的外交重点之一,2002年7月,时任俄政府总理的卡西亚诺夫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解决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包括能源方面的问题)中,俄罗斯、美国和欧盟是战略伙伴(注:庞昌伟、郝桂菊:《中、俄、美能源新“三角关系”与中国能源安全》,《远东经贸导报》2002年11月25日。)。”2002年10月俄美两国召开了实业界能源峰会,落实了在燃料能源综合体行业的大型合作项目。俄罗斯表示,将扩大对美国的石油及石油制品的出口,同时向美国学习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投资和管理经验。目前,俄罗斯还在研究设计产能每天超过300万桶的新项目,其中包括通过巴伦支海的摩尔曼斯克港增加对美国的石油出口的计划。2004年,俄罗斯向美国出口的石油占美进口量的比重提高到2%以上。这样,俄罗斯通过扩大对美国的石油出口,与美国开展能源领域的合作为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稳定而有利的外部环境。

无论在原苏联的冷战时期,还是在俄罗斯独立后各届政府实施的各种外交政策中,欧洲始终是俄罗斯的外交重点。普京总统曾多次表示,俄罗斯是欧洲国家。因此,俄罗斯理所当然地将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甚至一些石油公司在亏本的情况下,还一如既往地向东欧出口原油。目前,欧盟20%的天然气和16%的石油来自俄罗斯,欧洲也是俄罗斯最大的能源市场。俄罗斯表示,也将与欧盟在能源领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有利国际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日本所需的石油全部依靠进口,其中85%来自动荡的中东。为保障油气供给的稳定,日本非常希望能从北方近邻俄罗斯那里获得所需的油气资源,并与其合作开发这些资源。但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上一直存在着领土纠纷,俄罗斯一直被这一问题所困扰,但又很难给出承诺,因为这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摆脱这种困扰,淡化领土纠纷,俄罗斯以油气供给和远东石油开发为诱饵,使日本放弃“政经不可分”的原则,首先解决石油稳定供给的问题。2002年年底,俄外长访日时,对日本提出的领土问题未予理睬。2003年年初,小泉首相访俄时,日俄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经济领域,特别是能源领域是双方合作的重点。这样,俄罗斯用油气资源牵着日本,不让其回头看有争端的领土问题,而是向前看双方的合作前景。当然,日本同时也希望“在包括能源领域在内的所有领域与俄展开合作,为解决领土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最近的俄、中、日石油管线方案的变化中,俄日双方的政治意图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俄在能源领域里的合作是在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才逐步恢复的。1996年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旨在发展和加强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紧密合作。但是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1996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石油、石油制品和其他矿产品只占中国当年进口总额的4.6%。在双方共同努力下,200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3.5%。双方认识到,没有实际的共同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为基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不会有什么新进展。增加石油出口,发展和加强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等符合中俄两国的利益。在2001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基础上,9月份两国首脑会晤时签订了关于共同铺设俄罗斯至中国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原则性协定。在双方的具体协商过程中由于日本与中国竞争俄远东的输油管道,使得俄罗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择了具有折中意味的“泰纳线”,但由于日本承诺的80亿美元迟迟不到位,且与领土问题牵扯在一起,使得俄罗斯改变了方案,并且决定在2005年12月底提前修建到中国的支线管道,从而使中俄能源合作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俄罗斯油气储量大、开发能力强,中国有稳定、广阔的市场,俄罗斯跟中国打“石油牌”的主要意图虽然是开展能源合作,但是出于本国内外政策的需要,有时也要限制对中国的石油出口。

目前,俄罗斯的这张“能源牌”还打到了朝鲜。2005年1月份,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访问了朝鲜,并与朝鲜高级官员商讨在能源领域展开合作的问题,有意向朝鲜铺设输气管道。这样,俄罗斯用手中的这张“能源牌”作为地缘政治的工具,扩大了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提升了其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的作用和地位。

独联体各国可谓是俄罗斯的“亲兄弟”,而俄罗斯之所以在独联体中仍居主导地位,与手中的这张“能源牌”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俄罗斯在向独联体国家的出口中一半以上是能源,其中20%是石油。

可见,对于俄罗斯来讲,油气资源与地缘政治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许多情况下,油气资源的出口、运输、合作开发等已经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且对制定外交政策、解决国际政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石油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