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化物系列实验的再探讨与反思_压强论文

氮的氧化物系列实验再探究与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氧化物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教二十多年,我们发现人们对氮的氧化物一些重要实验的认识,还不十分到位;某些经典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需要进行再反思。现将一些认为有益的想法和做法,付诸文字,与同仁作探讨和交流。

一、红棕色气体成分探究

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对生成的红棕色气体进行实验探究时,我们却意外地发现了新的实验事实和实验现象,很值得研究。

实验探究:将3支收集满气体的小试管分别倒置于盛有常温水、热水(50℃)和冰水的3只大烧杯中,发现试管内水面上升,同时气体颜色由红棕色变为无色,试管内水面的上升却大相径庭(如表1所示)。

表1 3支试管内水面上升情况

编号水温/K水面上升

实验1298 超过2/3

实验2323 接近2/3

实验3273 超过常温水

另外,温度越高,稳定性越低,分解生成NO气体的程度越高,所以在热水中,水面上升比在常温水中的低些,介于1/3~2/3之间,接近2/3处;与之相反,在冰水中,水面上升比常温水中的高些。

在新课程实践中,广大教师不应只停留在红棕色气体是的水平,以上讨论的内容也应成为教师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解决实验教学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三、一氧化氮制取、氧化组合式创新设计

对改进铜与稀硝酸溶液反应生成五色气体NO的实验,许多老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们看到,有的老师采用二氧化碳排除空气的干扰,也有的老师改用注射器做反应器,比较而言,多数老师选用两边高度不一的变形∪型管(需订制或截去一段玻璃管)和漏斗的组合式装置。这些多层次、多视角的实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实验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这里,我们探讨的问题是:用普通∪型管能进行上述实验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阅读以下实验设计时,请大家仔细领会u型管的正放、倾斜与胶塞的取下、塞住等操作的设计意图。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

(1)如图1-1所示,向∪型管里注入一半高度的稀硝酸溶液,用附有螺旋状铜丝的胶塞塞住左端,另一胶塞塞住右端。

图1 NO制取与氧气组合式实验示意图

(2)如图1-2所示,将∪型管朝左倾斜,稀酸液流向铜丝端,把全部空气压向右端(一次不成功,可重复多次)。

(3)如图1-3所示,将∪型管正放,取下右端的胶塞。一会儿,铜丝表面有气泡冒出,溶液颜色逐渐变蓝色,左端聚集有许多五色气体(NO)。

(4)如图1-4所示,当酸液与铜丝脱离接触时,用胶塞塞住右端,将∪型管朝右倾斜,稀酸液流向右端,右端的空气被压回左端。

(5)如图1-5所示,再将∪型管正放,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一会儿,部分红棕色气体溶于水(稀酸液中的水)变为无色气体,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上述实验设计巧妙地利用稀酸液的人为流动,2次挤压空气,达到排除空气和NO与空气接触的目的,在封闭体系中完成制取NO和氧化NO实验。这种实验方法,具有使用仪器少、无课堂教学污染、魔术般的变化魅力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的控制思想。每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它总会引起学生很强的探究欲望,我们认为值得向大家推荐。可惜的是,有人误以为铜与稀硝酸的反应速率和铜与浓硝酸一样地迅速,也不明白反应过程中体系压强的变化,错将图1-3中右端胶塞改为不取下[2]。在此,我们向阅读过原先改进文章的老师,表示歉意。

四、平衡移动实验探究

比较、分析和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同一专题或某个具体实验设计、呈现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学习到多种风格的教学设计,同时差异之处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个具体问题的不同认识。其中,有关气体压强变化促使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设计(见表2),颇耐人寻味。

表2 不同版本教材平衡移动呈现方式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演绎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原理时,探究压强对平衡体系的作用无疑是较适宜的实验设计。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51页,采用数码照片真实展示了气体的颜色变化:将注射器内10mL混合气体推至5 mL处,被压缩的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借此说明压强增大时,平衡朝正方向移动。对上述变化过程的理解(如表3所示),我们大家也似乎没有太多的异议。

表3 对压缩混合气体过程的理解

然而在真实实验中,气体颜色由深变浅的现象难以观察,我们只能依靠意会和暗示来呈现现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气体的颜色有没有变浅?”。这或许也是人教版教材编著者弃用该实验的主要原因。

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人眼对颜色的变化不够灵敏,注射器管壁的透明度低,日光在注射器弧形外壁反射造成视觉干扰,等等。然而我们更加关注变化过程中的实质性内容:气体压缩过程中,发生了多大的改变?

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如图2所示,外接耐腐蚀性的不锈钢压力表显示注射器内气体压强的大小,通过注射器上的卡夹实现对气体体积的定容,相关实验操作及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压缩混合气体的操作及实验数据

图2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装置简图

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同时为我们改进实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采用变换现象策略,将混合气体与等体积的空气做对比实验,压缩或增大气体至相同体积时,观察平衡状态下压力表压强读数的不同,证明存在化学平衡移动。

通过上述几则探究实验,引发我们对探究性实验教学作出如下思考:

(1)化学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成熟的自然科学。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是定量化、数字化;如果一门学科长期处于经验积累的探索阶段,那这门科学至少是欠成熟的[4]。即使是定性实验,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定量意识作为基础,这既是一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态度的具体表现。意会、暗示、人云亦云有违科学精神,应引起我们大家的警醒。

(2)实验创新远不止变换药品、仪器和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了研究者对变化本质的再认识,是实践者实验思想的升华。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具备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从中获取的喜悦和成功也只有勤于实践、勤于思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3)实验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影响着实验教学功能的发挥;实验研究水平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意趣、层次、内涵和外延。遵循“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傅鹰语)的教诲,我们必须高举实验这面大旗,彰显化学的学科特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核心课程价值,为完善和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内涵尽自己的一份力。

标签:;  

氮氧化物系列实验的再探讨与反思_压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