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绥化市)151700
摘要:目的:分析36例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6例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其采用赛庚啶、胞二磷胆碱二联治疗,严重者继续采用阿米替林辅助治疗,观察记录临床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呕吐,发作间期无任何临床症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在对患者采取赛庚啶、胞二磷胆碱二联治疗后,临床上呕吐症状有所改善,34(94.4%)例患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得到有效的控制,2例患者在半年内出现复发,之后再采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观察半年后无再次发作。结论: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明显症状表现为患者周期性呕吐,在诊治过程中应尽量排除器质性病变,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来控制疾病。
关键词:肠胃疾病;呕吐;周期性综合征
周期性呕吐综合症(CVS)是恶心、呕吐有时甚至是腹痛和(或者)头疼或偏头疼周期性发作。患者可能每小时恶心或者呕吐6到12次,发作一次可能持续几小时到3周。有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人怎么能呕吐那么长时间,因为胃在开始呕吐时就被倒空了。甚至可能吐出胃酸、胆汁和血。周期性呕吐综合症能引起睡眠、正常饮食的缺乏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目前周期性呕吐综合症产生的原因仍未确定,也没有对该病的诊断性测试。本文分析了我院近期手指的36例周期性呕吐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了赛庚啶、胞二磷胆碱、阿米替林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具体的报告见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我科2010年11月1日至2015年5月30日门诊和住院患儿,诊断分别符合CVS国际共识标准(1995-1999)11例和罗马标准25例。全部入选患儿均经检验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脂肪酶、淀粉酶、尿粪便常规;行胃肠道钡餐造影、头颅、腹部、肝、胆、脾、胰、肾、肾上腺超声、头颅CT或M RI、脑电图、胸片检查,均为发现具体的呕吐原因。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发作性起病。每日呕叶数次至数十次不等,每次持续2-10 d,呕叶为喷射性或非喷射性,呕叶物主要为所进食物及胃液,呕叶物含黄绿色胆汁6例,含咖啡样物5例,呕血3例。其中伴发热9例、脱水22例,伴头昏、头痛8例,伴血压增高7例、心率增快5例,伴腹痛5例,伴流涎、多汗15例,伴消瘦、发育迟缓4例。32例中25例有明确诱因,其中呼吸道感染诱发12例,情绪激动或悲伤诱发5例,饥饿及暴饮暴食诱发4例,剧烈运动诱发2例,月经来潮诱发2例。
诊断标准
伦敦CVS国际诊断标准(1995-1999年):必需条件:①3次或以上的发作性呕吐,持续数小时至数日;②发作间歇期无症状,长达数周至数月;③刻板的反复发作,有相同的发作时间和症状持续时间;④无器质性疾病因素(缺少实验室或影像学证据)。支持条件:①发作具有自限性;②伴随症状包括恶心、腹痛、头痛、运动病、畏光、倦怠;③相关体征有发热、苍白、脱水、过度流涎、社交不能。其中恶心和倦怠被认为具有诊断价值。罗马II标准1999-2006年)小儿CVS诊断标准:①3个或3个周期以上剧烈的恶心、顽固性呕吐,持续数小时至数日,间歇期持续数周至数月;②排除代谢性、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治疗方法
有患儿均安置在光线暗、安静的房间,尽量避免各种刺激,积极给予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所有患儿均予赛庚啶0.3mg/(kg·d),分2~3次口服,胞二磷胆碱0.25g静脉滴注,1次/d,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用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以止吐,患者的病情若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再给予阿米替林进行三联治疗。
结果
36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呕吐,发作间期无任何临床症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在对患者采取赛庚啶、胞二磷胆碱二联治疗后,临床上呕吐症状有所改善,症状重的多使用联合治疗,其中3例用西比灵2.5-5mg/d和塞庚咤联合治疗,5例用赛庚咤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4例用阿米替林25-50mg/d、丙戊酸钠和赛庚咤三联治疗。长期预防治疗的疗程一般6个月以上,除5例极严重患儿按医嘱在控制发作2-3个月后缓慢减量后停用,持续用药1.5-2年,其余均因发作间歇延长而停药。34(94.4%)例患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得到有效的控制,2例患者在半年内出现复发,之后再采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观察半年后无再次发作。
讨论
目前对CVS的流行情况、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CV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偏头痛,按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列入可能为偏头痛先驱或与偏头痛有关的儿童周期性综合征,事实上儿童期偏头痛患儿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伴恶心呕吐、腹痛者远较成人为多。有许多患儿随年龄增长逐渐表现为典型偏头痛,从而进一步证明幼儿期周期性呕吐的诊断。本组发作和围发作期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部分患者胃和全胃肠道排空延迟,而缓解期多数正常。本组43%患儿为过敏体质。
CVS的典型临床表现以反复发生、刻板发作的剧烈恶心、呕吐为特征,持续数小时到数天,间歇期无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发作频率约为每年12次(1 ~70次不等)。每次发作时间比较固定,通常在晚上或凌晨,一旦发作,在最初的数小时便达到最大强度,然后呕吐渐减轻,但恶心仍持续直至发作结束。发病期间可伴有厌食、乏力、疲倦、面色苍白、流涎、多汗、血压增高、社交意愿降低等自主神经全身症状,以及畏光、畏声、眩晕、头痛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文献相符。发病期间由于频繁剧烈呕吐,患儿往往并发脱水症状,有报道83. 3%的儿童患者在发病期存在明显脱水症状,本组8例有脱水症状,同时由于突发剧烈恶心、呕吐及反复发作等原因,部分患儿可继发食管炎、胃炎、生长发育迟缓等疾病。若患儿呕吐发作期可以进食且能与人交流,基本可排除CVS,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血气、肝肾功能、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头颅CT等,条件许可者同时进行遗传病筛查。因为CVS涉及各系统疾病,如何恰当地选择鉴别诊断项目是关键。
本组36例患儿经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结合患儿病史特点考虑为CVS,在急性期起均给予赛庚啶、阿米替林联合治疗,症状缓解后维持治疗6个月,临床效果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故对于发作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患儿可考虑赛庚啶、阿米替林两联治疗,同时要积极避免感染、情绪剧烈波动、饥饿、劳累、暴饮暴食、睡眠不足等诱因。目前CVS的治疗仍然是经验性的综合治疗:避免触发因素,如感染、食物、晕车及情绪等因素;发作期的支持治疗:发作期应予患儿安定舒适环境,避免光和强声刺激,按需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保证热量供应。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如氯丙嗓、劳拉西伴等,近年也常用5-轻色胺拮抗剂格拉司琼等控制症状。本组病例数尚少,对CVS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还应开展多中心的广泛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梅,宋红梅,邱正庆,等.小儿周期性呕吐胃肠动力和发病机理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2):770-772.
[2] 孙桂莲,江静雅,姜琳,等.46例小儿周期性呕叶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1):67-70.
[3] 董梅,李正红,李刚.小儿周期性呕叶综合征41例报告[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 (6) :450 -452
论文作者:王彦成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周期性论文; 患儿论文; 症状论文; 综合征论文; 患者论文; 小儿论文; 胆碱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