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创新挑战_全球化论文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创新挑战_全球化论文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创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5年9月9日至11日,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WEF)新领军者年会在大连召开。这已是该年会第九次在中国举行,今年的主题为“描绘增长新蓝图”,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行业的政商学界代表将共同探讨如何创新思路,应对全球增长面临的挑战。

      人们惯称为“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对中国有着独特的意义,被惯称为“夏季达沃斯”的新领军者年会每年9月固定在中国的两座滨海城市——大连和天津——轮流举行,一方面凸显了新千年后世界对于中国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意愿。

      近年,每年冬夏两次的“达沃斯”成为中国领导人定期向世界发声的平台。在今年1月举行的“冬季达沃斯”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滑雪比喻中国经济,表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并首次提出“双引擎”概念: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改造传统引擎,重点为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创立以来,世界经济论坛这一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不过,在近年,西方不乏对于其已变为一个“清谈俱乐部”(talk shop)的质疑。但这或许更多反映了人们对于手握权力、财富及话语权的全球领袖们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行动迟缓的不满。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过去与世界联通及各界间沟通相对匮乏、对西方式的直面问题和平等辩论仍“不太习惯”的转型国家来说,它无疑仍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达沃斯”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高度活跃的全球性社区。来自全球各国的专家、领袖通过各领域的全球议程理事会闭门商讨全球性问题的应对;年轻领袖们则通过全球青年领袖和全球杰出青年两个社群,以更紧密的沟通加速接过全球未来领袖的“指挥棒”。达沃斯不再只是一个一年两次的大型会议。

      随着中国议程在世界经济论坛中日益重要,其中国团队也在越来越积极地参与中国的公共议程,于近年先后发布世界经济论坛中国项目系列报告——《中国企业全球化最佳实践》。该系列报告的前两期分别关注“全球企业公民挑战”和“应对运营挑战”,今年的第三期(下称“报告”)则聚焦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创新挑战。

      该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与思略特咨询公司(Strategy&)联合开展,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走访调研了中国120家全球化企业,其中半数以上受访企业属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队伍中的领军企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创新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过程中的核心战略。“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创新与全球化这两大因素紧密联系并相互辉映。”刚刚从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区执行董事位子上离任、重返瑞士总部的施力伟(Olivier Schwab)在介绍该报告时表示。

      本文将摘取该报告部分内容,透过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展,管窥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及挑战。

      全球化升级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ODI)近年增长显著,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中国直接对外投资额2012年为880亿美元,2013年增长至1080亿美元,2014年该数字达1160亿美元。

      中国政府仍在不断推出各类政策,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持续推进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多边合作:在2013年,中国提出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巴西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新型合作框架。另一方面,中国携手其他国家陆续成立了相应的专项开发性金融机构,以筹集资金用于国际经济合作和对外投资,其中包括2007年设立的中非发展基金,2010年设立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以及正在落实最后的筹备工作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谋求全球化发展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变化。”报告发现,中国企业不再只重视资源和市场,开始更多注重技术及人才,通过收购或并购处于海外高附加值行业的企业,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企业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全球化发展道路。

      随着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中国的全球化企业不仅在产品方面积极创新,还越来越多地在服务、技术和业务模式(包括管理流程和管控模式)方面开展创新。

      全球跨国企业高管普遍在调研中表示,中国企业过去只是在某些产品上具有竞争力,但近年来,随着它们开始围绕服务和业务模式开展创新,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觑,跨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均面临中国企业创新带来的强有力挑战。

      报告举例称,海尔将业务模式创新作为其过去几年中的工作重点,东软则注重技术和产品的双重创新,其最近推出的全新医疗平台不仅仅是简单的IT技术创新,还是一种新的合作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旨在通过连接起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院、消费者等相关主体,打造新的健康医疗服务生态系统。

      在中国企业全球化升级的过程中,海外创新渐成核心战略。调研显示,78%的中国全球化企业通过达成战略联盟方式拓展海外创新,46%的企业采用了海外收购并购的手段。而除了这两类传统的手段,34%的企业正采用内生式的发展模式,如搭建海外研发中心网络。

      报告发现,中国全球化企业中的领军者对在海外市场进行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的重视程度高于中国市场:重视海外市场产品创新及业务模式创新的领军企业比例分别为90%和81%,高于重视国内市场产品及业务创新分别为84%和77%的比例。

      创新模式演变

      根据思略特咨询公司每年的“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企业的创新战略大致可分为三类,需求搜寻者、市场阅读者和技术推动者,每类企业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其研发流程以及与客户和市场的关系。

      技术推动者通过新的技术突破和技术本身的持续改进实现创新,与客户的直接交流较少,代表企业包括谷歌、西门子公司。市场阅读者则通过持续改进已有技术产品来提高产品价值,其创新源于市场,对于竞争对手与客户予以同等的关注,代表企业包括三星公司、伟世通(Visteon)。需求搜寻者则立足发掘客户需求并进行相应创新;尤其是在发现客户未阐明的需求后开展相应创新,代表企业包括苹果公司、百得(Black&Decker)。

      调研发现,在国内市场中,29%的中国全球化企业属于采用需求搜寻者战略的先行者,23%的企业属于采用市场阅读者战略的跟随者。由于中国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在国内市场中采用需求搜寻者创新战略、主动发掘未满足的客户需求的中国企业比例高于27%的全球企业比例。

      不过,在海外市场中,38%的中国企业采取了市场阅读者战略,25%的企业采取了需求搜寻者战略——跟随者的数量明显超过先行者。作为国际舞台上的后来者,中国全球化企业无疑倾向在海外市场中采取比在国内市场更为谨慎的策略。

      而技术推动者战略无论是在国内(48%)还是国际(38%)市场中,都是中国全球化企业的重要选择。这一选择表明,中国企业正在大力投资开发先进技术。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理事会理事朱睿在世界经济论坛网站最新的一篇博客文章中举例阐释,中国企业在抓住空白的消费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熟悉奢侈品销售的人都知道,如果将奢侈品“贱卖”会对这些品牌不利。一个名为Gilt的美国电子商务网站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每日都有定时闪购活动:面对有限的购物时间、款式、数量和尺寸规格,消费者不得不迅速决定是否购买。大多数闪购的消费高峰是活动开始的第一个小时。

      这种购物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过滤掉了富有的高端消费者,因为他们一般都没有时间在闪购开放之时登上该网站,精挑细选地比价决定是否购买,这间接地保护了品牌形象。就这样,Gilt找到了追求名牌却没有相应消费能力的买家这一空白市场。如今Gilt成绩斐然,已拥有800万活跃用户。

      海外创新最优实践

      总结中国全球化企业中的领军者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活力的经验,报告提出四项值得所有中国全球化企业借鉴的措施:制定正规、标准化的创新流程和体系;建立本土化的创新团队;充分授权海外创新团队;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

      在制定正规、标准化的创新流程和体系方面,报告举例称,华为为其全体软件开发工程师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并为整个研发部门制定了一套公共语言。通过实现开发流程和管理工具的标准化,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和俄罗斯的各家办事处能同时开展研发;科学的管理方法还使得华为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协调遍布全球的各个研发机构。

      人才是任何全球化企业管理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冲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该调研所访谈的中外企业高管均强调,人才在任何一家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在建立本土化的创新团队方面,中国许多企业做得远远不够。

      调研显示,中国全球化企业中,几近半数企业的员工本土化率不足5%。相比来看,领军企业在海外市场中的员工本土化率显著高于其他中国企业。超过三分之一的领军企业的当地员工本土化率不低于50%,接近一半的领军企业的员工本土化率不低于25%。这与其他中国全球化企业的海外员工本土化率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中仅有5%的企业的海外员工本土化率不低于50%,仅有15%的企业的员工本土化率不低于25%。

      海外团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通常比企业总部更了解当地情况以及如何对流程做出相应调整,报告称。领军企业相对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会适当地调整其创新流程和程序,以适应当地的业务环境。

      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是华为位于印度的研发中心。成立于1999年的该中心是华为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之一,至今已培养了数百名中国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才已回到中国成为重要的专家;与此同时,该中心还招聘并培养了大量的印度本土人才,这些本土人才目前已经成为该中心的主力军。海外研发团队的本土化及当地和中国员工间的有效交流,助推了华为的全球化发展,报告称。

      在拥有本土化的创新团队的同时,对于海外创新团队还需充分授权。成功的全球化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在保持足够的控制力的同时,对海外创新团队给予授权,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并及时应对不断变化的当地市场环境。

      调研显示,领军企业与其他中国全球化企业相比,在对创新团队的授权上做得更为出色。受访的领军企业高管普遍认为,当地知识是海外创新成功的关键。

      东软就一直致力于将其海外研发部门发展成为企业新的创新引擎,而非只是中国总部的附庸。其海外研发中心拥有灵活的预算和足够的运营操作空间,从而能够顺利地研发出先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

      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则是全球化企业更进一步的挑战。接受访谈的领军企业高管反复提及,只有在给予员工足够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在公司内部形成创新文化氛围的情况下,企业的海外创新中心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并成为企业创新的引擎。

      “一个关键是培养促进全球化发展的长期的创新能力。”报告称,全球化领军企业往往在打造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时注重长远布局,并不要求创新投入有立竿见影的回报。接受访谈的领军企业高管纷纷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海外创新中心的投入带来的是长期的效益而非短期的回报,盲目地追求短期回报有悖初衷,甚至会压制企业的创造力或削弱所实现创新的竞争力。

标签:;  ;  ;  ;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创新挑战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