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产业经济效益_经济论文

如何提高产业经济效益_经济论文

如何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4年前,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和工业经济效益的关系一直比较简单和明确,基本上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有速度就有效益”,速度对效益的影响十分明显。工业增长速度高的年份,效益就相对较好,反之,生产增长速度下降,效益便随之下滑。

1984年以来,工业经济效益受到速度以外的其它因素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1989年以后,市场状况、政策因素、企业的组织结构、农业的发展状况、国际贸易状况以及成本要素的迅猛上升等诸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国工业的效益水平。

(一)市场状况变化的影响

建国后,经历了40年“卖方市场”的中国,在1989年第一次出现了过剩性市场疲软。这一年被认为是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因为这一次市场疲软的出现,是在社会购买力大量增加,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基本和上年持平,出口增幅大于进口增幅的条件下形成的,标志着我国工业品市场供求关系,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1990年以后的统计资料,以及市场供求状况,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变化。

市场状况的变化,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从长远看,将改变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主要以简单的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来发展工业的方式,将被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方式取代。

从近期看,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出现了一大批产品销售不畅或产品完全无销路的企业。由于产品供过于求,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性加强,高质量、新款式和功能齐全的产品逐步占领了市场,一些质量不高或一般、式样陈旧、功能单一的产品遭到冷落。一大批跟不上市场变化节奏的企业,出现了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不仅本企业效益迅速下滑,同时,由于资金大量沉淀,形成了对关联企业的拖欠款骤增,影响了其他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进而也影响了部分相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效益。第二,产品生产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由于市场供过于求,大量生产能力放空。据统计,全国工业产品产量相对于全国重点工业企业产品生产能力比例,1984年,电视机为66.4%,洗衣机为70.7%,电冰箱为77.7%,缝纫机为97.2%,到1992年,电视机为51.2%,比1984年下降15.2个百分点;洗衣机为39.5%,比1984年下降31.2个百分点; 电冰箱为39.7%,下降38个百分点;缝纫机为79.7%,下降17.5个百分点。 棉纺重点工业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

(二)宏观管理政策变化的影响

1984年以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价格、投资、财政金融等领域的体制和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组织结构,进而对工业经济的效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利益分配格局。

首先,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工业特别是国有工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支付了巨额的改革成本。为了理顺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扭曲的价比关系,自1986年以来,国家对工业品价格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步骤。对原材料曾实行过价格双轨制,同时,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程度,曾一直严格控制着最终消费品的出厂价格和诸如煤炭、原油、电、水、煤气等影响面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产业产品的价格。但在控制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同时,流通领域的价格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或有意识地逐步放松管理,向市场调节价格过渡。这一时期,曾出现过不少国有企业以市场价采购原辅材料,而以计划价向社会提供产品的情况。因此,在价改过程中,原来属于工业的效益,被大量转移到流通领域等非工业部门。

第二,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形成国家对国有工业政策的断层,严重影响了国有工业的效益水平。在计划体制下,国有工业的盈利全部上缴国库,曾经连折旧基金也上缴。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加额以及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国家财政统一全额拨付,这是计划体制下的“统收统支”。随着金融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先是把流动资金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后又扩大到固定资产投资,这就是“拨改贷”。实行拨改贷之际,大批国有企业已经处于急待进行更新改造的阶段。由于此前的企业收益全部上缴,因此,只得以银行贷款来进行更新改造。除了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更新改造,产品实现了更新换代,适应了市场需要,有能力迅速收回资金并归还了贷款外,大部分企业,都无力归还所贷款项,背上了沉重的还本付息包袱。1984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利息支出相当于实现利润的4.4%,1988年为15.9%, 1989年上升到36.7%。1990年以后, 利息相当于利润总额的比例, 最低为72.2%(1992年),最高达104.2%(1995年1—10月份),利息净支出已超过利润总额。

第三,财政管理方式的改变,对工业近期效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财政“分灶吃饭”,强化了地区利益,各地政策把当地的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对于长期以来全国各地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分工协作的工业布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原料产地大上加工工业,造成原来技术设备精良的非原料产地的大企业,因原料供应不足,而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近几年里,这个问题在棉花、蚕丝、羊毛、烟叶等原材料的分配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很不合理,大企业是“大而全”,小企业是“小而全”,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规模不同。除部分大、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分工协作关系外,相当大部分同行业的企业之间是直接的市场竞争关系,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以汽车工业为例,1994年,全国共有汽车生产厂家327家,这些企业, 基本都属于整车生产厂家。对大企业来说,汽车的零部件大部分由本厂生产,如北二汽,自产件占60%(国外同行业一般为30%)。这样,使诸如北二汽之类的大企业,在车型的转换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对小型汽车生产厂家来说,大多年产量很少,只是进行简单的组装而已,既没有自己的车型,也没有稳定的货源和销售渠道,更谈不上规模效益。这种结构,形成大中小企业在市场同水平竞争,结果是生产规模达不到最佳效益要求,产品质量难以控制,行业管理困难重重。

(四)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

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为了高速发展工业,国家一直采取以农补工的方式,农业曾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长期的牺牲。近些年来,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工业经济效益又具有了新的意义。首先,农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工业品市场的容量。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和城市的销售额几乎各占一半,农村是个潜力巨大的工业品消费市场。农业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八亿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影响着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在目前轻工市场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农业的这种影响,决不能忽视。其次,部分工业的原料来自农业。1994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已达14626.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28.5%。 这部分工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五)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量迅速上升。1984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为535.5亿美元,到1994年,已达到2367.3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16%。进出口量的迅速增长, 使国际贸易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

从出口情况来看,1984年,全国出口总额为261.4亿美元,到 1994年,增加到1210.4亿美元,年均增长16.6%。同时,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1984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54.3%,到1994年,这个比例上升到83.7%。10年里,初级产品出口量增加了65%,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了6.1倍。 出口量的增加,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量的迅速上升,使国内工业企业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程度加大。汇率的变化、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情况等,都将直接影响生产出口产品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国外产品进口情况来看,1984年,全国进口总额为274.1 亿美元,到1994年,已达到1156.9亿美元,年均增长15.5%。进口的快速增加,在有利于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并促使国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严重冲击了国内工业品市场,在国内市场饱和的状况下,这种冲击力对国内工业的影响尤其大。

(六)成本费用较快上升的影响

近十年里,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及费用上升较快,直接冲减了当期收益。1987年至今,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年递增幅度,一直高于同期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二者相差最大的年份曾达4.19个百分点(1989年)。近两年中,工资增幅很高,均高于同期现价总产值的增幅。199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同期,现价总产值增幅为24%;1995年1—10月份, 大中型工业企业工资总额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6.3%,而现价总产值增长21.8%。成本费用的较快上升,是近年来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工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转折时期。这既有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也有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因素。如何顺应客观规律,继续大力发展我国的工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下面,针对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想法。

(一)制造业要由追求速度效益转向从提高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方面要效益

近几年来,我国工业中的制造业(除采掘业与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外的工业),已经失去了明显的速度效益,高的生产增长已经不能再带来昔日相应的效益增长。这个因素,已经对我国制造业的投资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新增固定资产中,以基本建设方式新增部分的比例正在呈缩减趋势,而以更新改造方式新增固定资产的比例在加大。这种变化趋势,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大这种转变的力度,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从主观上充分认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的必然性。同时,要在更新改造中,注意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大力提高。为了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6年,我国将削减进口关税的30%。届时,国内制造业企业能否承受住“洋货”的冲击,关键就在于能否在产品的技术、档次、质量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对行业发展要合理规划、有效管理

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合理的行业规划和有效的行业管理,关系着我国工业未来能否顺利发展。纵观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有些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签。如日本,二战以后,其经济之所以能得到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日本成功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了产业结构设想和产业组织政策,为企业指明了发展目标,并实行产业倾斜政策,以税收、金融等手段,诱导企业按照产业政策的意图,来优化总体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保证了经济的合理发展。

我国在计划管理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训练有素的队伍,这是我们的优势。只要组织得当,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不困难,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实施。这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要重新认识和确定国有企业的概念

我国工业发展中,所有制是工业企业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后,所有制这个分组标志,在一般的制造业中,应该逐步走向淡化。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制造业应该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得到充分和完善的发展,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市场角逐。因此,逐步消除一般制造业中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异,将有利于这些行业的正常发展。对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重要制造业,则应保留甚至强化国有企业的概念和作用。因为大部分的基础产业和重要制造业,都是些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行业,其中有些行业的资源性也很强。这些行业的发展,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财力雄厚的优势,制定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为全国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力量,促进一些重要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对资源性强的行业,也可以做到合理规划、合理利用资源,以避免自然资源的浪费。

(四)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外资

到199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合计已达432.13亿美元,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额已达937.56亿美元。在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和提高技术水平方面,以及在观念的改变和管理思想的引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矛盾,也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目前的外资利用中,存在着宏观目的性不明确的问题,在部分行业中,利用外资的宏观效益不明显甚至出现负效益。从长远看,利用外资的重要目的应在于解决国内资金不足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同时,借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提供一系列的优惠,以吸引外资的流入,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目前,我国在利用外资的政策上,并没有这种明显的目标性,表现得很盲目,对外资企业,一律提高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获得示范效应,借外资的引进,来改变国人的观念和管理思想,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时至今日,外资的这种示范意义已经不大,如果再以这种简单的姓“外”就优惠的方式吸引外资,就显得盲目性多于目的性了。

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继续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在国内一些急需发展而国内资金又不足的行业和部门多投入,同时,继续借外资多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在一般性制造业中,允许外资在平等合法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但没有必要提供优惠条件。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外资在一些长线行业凭借优惠冲击国内工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一般制造业中内资企业不惜血本,找“洋伙伴”,甚至搞“假外资”,以换取优惠的弊端。

(五)要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发展水平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依据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内陆省区,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要实现同步发展是不可能的,也不经济。但地区间发展水平太悬殊,也会影响全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西部内陆,集中了全国绝大部分的自然矿藏资源和能源,是我国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过于落后,将会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损害不同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进而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大力发展东部地区经济的同时,国家应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及人才西进,通过联合、协作以及跨地区投资等多种方式,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进程,以实现全国总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重新构造我国工业的组织结构

从1984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直围绕着搞活大中型企业进行。对小型企业,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没有足够的精力组织管理。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对我国工业经济的效益,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在今后的组织管理中,对小企业的发展,要从方向上加以足够的引导,逐步理顺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和发展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逐步形成一大批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逐级分工协作配套的集团性经济组织结构,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合理组织全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如何提高产业经济效益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