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坑火山喷发盆地位于闽中裂谷带北段,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复杂,为成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区已发现有 22 处金矿床(点),本文通过金矿成矿条件分析和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出今后该区金矿主要找矿方向。
关键词:东坑火山喷发盆地;成矿条件;燕山期;火山热液型
1 概况
东坑火山喷发盆地位于政和县南部,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椭圆状,长轴约20km,短轴约14km,面积约280km2。地处闽浙粤火山带(Ⅰ)中段,闽东火山活动亚带(Ⅱ)的北段,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发亚带(Ⅲ3)和松溪-宁德北西向火山喷发亚带(Ⅲ6)的交汇部位。复杂的构造背景为本区火山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该区具有较好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有利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东坑火山盆地附近目前已发现15个金矿床和7个金矿点,其中中型矿床 1处(政和东际)、小型矿床 14 处。
2 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研究区内金矿主要赋存于断裂带及其次生构造裂隙带内,部分赋存于层间断裂带、褶皱滑脱带或不整合面中,燕山期尤其是燕山晚期是区内金矿的主要成矿期。矿体形态、产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一般呈脉状、透镜状、网脉状、树枝状赋存在火山岩地层中。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硫化物型、次为构造蚀变岩型。矿石结构以脉状穿插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及固溶体分离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团块状、条带状、脉状及浸染状。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脉旁围常有强弱不均、宽窄不等的蚀变带,矿化石英脉内常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硫化物伴生,金与这些硫化物关系密切。矿体走向延伸20-200m不等,倾向延深一般25-150m,矿脉厚一般1-3米,常出现局部膨大,最大可达41.11m。近矿围岩往往发生强烈的硅化,形成硅化岩或硅化角砾岩,围岩蚀变为一套中~低温热液蚀变组合,金矿床(点)的成因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次为热液改造型。
3 成矿条件
3.1地层控矿条件分析
研究区附近已有22 处金矿床(点),赋存于中生代石帽山群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中的共5 个;赋存于南园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中的 10 个;赋存于岩体中的共 2 个;赋存于上元古代变质岩中的 5 个。可见区内金矿最主要的赋矿层位为中生代南园组、石帽山群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
3.2火山岩控矿条件分析
东坑火山喷发盆地火山岩十分发育,与矿化较为密切。火山热液型金矿(金银多金属矿)与火山构造关系密切,尤其是各种环状断裂,既是火山热液上升的通道,又是热液交代充填的主要场所。中生代火山岩区火山机构控矿作用较明显,矿体的形态在同一火山机构的不同部位也有很大差别,产于破火山口周围多为环状、放射状的脉状矿体,火山通道内常为浸染状、块状或囊状、筒状矿体,而在远离火山中心的盆地中多为层状、透镜状矿体。火山岩石中Au、Ag、Cu、Pb、Zn等元素平均含量普遍高于其它地层,火山碎屑岩性脆,且孔隙发育,在构造活动中易发育断裂,有利于充填交代,富集成矿。
3.3岩浆控矿条件分析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较为发育,且与成矿关系密切。发育的岩浆岩主要有加里东期与燕山期,其中燕山晚期岩浆岩最为强盛,具有多阶段多期次侵入的特征,不仅为区内金矿形成提供热源,而且也提供矿源。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中上元古代时期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及燕山期的中酸性火山喷发,使地层中 Au 元素富集。在火山活动晚期伴随大量次火山岩及中酸性岩脉侵入,易带来大量的含矿物质,这为区内岩浆热液石英脉型矿床与热液交代型矿床提供了充足的成矿物质来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火山作用产生的气液与大气降水构造的火山热液不仅提供了矿质,还萃取了火山岩或其它围岩中的矿质经迁移、富集成矿。
3.4构造控矿条件分析
研究区位于闽中裂谷带北段,为区域性北东(北北东)政向和—大埔断裂带、北西向宁德三都澳—浦城观前断裂带和南北向浦城富岭—永泰嵩口断裂带的交汇地段,这些区域性构造控制了研究区火山喷发带和基底隆起带的分布。一些次级断裂和次级褶皱构造或由此产生的层间破碎带、断裂带、裂隙带、褶皱滑脱带、糜棱岩化带、侵入岩 接触带及不整合构造,直接决定了金矿体的定位空间。构造对金成矿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在MNE向政和-大埔断裂带两侧走滑构造体系中,受构造控制明显,几乎所有金矿床(点)均分布在区域性大断裂及火山机构的附近。
4 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4.1 矿床(点)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区内金矿床点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受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断裂及其次生断裂控制,这些断裂间发生复合、改造、融合,尤其政和-大埔断裂北段更是经历了早期挤压剪切阶段、中期拉张剪切阶段、晚期挤压剪切阶段的发展演化。这些断裂具有多期性、继承性和转换的特点,由于强烈挤压,多次活动,形成了宽大的构造破碎带,随之深部岩浆及期后成矿热液不断上升,在断裂裂隙带、层间破碎带及褶皱滑脱带充填交,形成金矿床,它们即是导矿构造又是贮矿构造,断裂的方向、性质、形态、规模制约着区内金矿体的形态、产状,由于断裂破碎带忽宽忽窄,尖灭再现,分支复合,造成金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网脉状、树枝状等分布,且具胀缩与分叉复合等现象。
4.2 矿床(点)时间分布规律
研究区主要成矿期为燕山期,带内金矿床(点)矿化围岩主要为上侏罗统南园组及下白垩统帽山群火山岩、次火山岩,说明燕山期尤其是燕山晚期是区内金矿的主要成矿期。此外,区内热液改造型金矿往往是多期次、多阶段演化的产物。
5 找矿标志
(1)该区以寻找火山热液型金多金属矿为主要找矿方向。该类型矿(化)体的构成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含金多金属石英细脉与蚀变围岩构成矿体,含金多金属石英细脉有时受挤压影响,而明显地弯曲;另一种主要由蚀变岩石构成的矿体,如产于硅化脉中或产于团块状黄铁矿化硅质岩中。
(2)火山热液型金多金属矿与火山构造关系密切。岩体顶部环状、放射状构造交汇部位和岩体与围岩、断裂接触或相交部位是有利的找矿部位。
(3)发育热液蚀变的隐爆角砾岩是寻找该类型金矿最直接的标志,角砾岩体的大小对矿床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多期次的热液矿化叠加是形成大矿、富矿的标志。
(4)区内蚀变种类较多,以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为主,次有方解石化、縁泥石、云英岩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钾化等。其中以黄铁矿化、硅化为主要找矿标志,尤其是无晶形的黄铁矿、呈烟灰色粉末状或由黄铁矿风化而形成的多蜂窝状空洞的石英脉的矿化最好。
(5)物探测量负磁异常、低电阻高极化异常、重力低的部位、地震波低速部位;区域化探分散流和次生晕 Au,Ag,As,Sb等元素的组合富集区。
参考文献:
[1]王海滨.福建省政和湖屯至建瓯东游地区岩金矿成矿规律及其找矿方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06
[2]刘乃忠.闽北政和-建瓯地区中生代金矿成矿机制研究及找矿潜力评价.中国地质大学,2016.05
作者简介:陈佳松,男,1983年2月,硕士,高级工程师。
论文作者:陈佳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火山论文; 成矿论文; 金矿论文; 火山岩论文; 燕山论文; 矿体论文; 区内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