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论文_王肖俊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论文_王肖俊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王肖俊

摘要: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已成为摆在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中笔者从四方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意识兴趣朗读尊重

“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积极营造氛围,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个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善于激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地态度或者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给以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善于激励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而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化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教师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而教师出题,学生却一下子答不上来。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二、要提供材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使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三、用尊重激发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传统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成了学生的枷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这个枷锁对自己的束缚力越来越强。这是为什么呢?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即使有师生会话,那也是简单的问与答,回答错了还会受到批评,所以学生只好保持沉默。对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语文课,多数文章都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表演、畅所欲言。如《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就非常合适。学生自由分组、自由结合,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参与兴趣十分高涨,表演的也十分生动形象。表演结束后,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深刻体会了故事的内涵和背后的道理。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做精彩点评即可,其余的时间尽可袖手旁观。

四、用赏识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教学中,教师只有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使学生经常受到赏识,并感动他们的心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一旦受到了赏识,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的学习及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鼓励学生,我特制了一些小奖状,准备了一些小奖品(铅笔、笔记本、橡皮、糖果等),只要学生有所进步,就相应发放奖品加以鼓励。虽然这样小小的物品每个学生的家庭都不缺少,但在学生心里它是奖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的荣誉,自然会感到此物的珍贵,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其进取心也会更加迫切,这就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观察、实践、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平时教学中长期的训练,能让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核心[J].学周刊,2013(01).

[2]高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考试周刊(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45).

论文作者:王肖俊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  ;  ;  ;  ;  ;  ;  ;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论文_王肖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