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_历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_历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本世纪上半期,苏联曾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发展的基地和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苏联史学界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同于史学理论;只是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史学理论与方法论成为普遍的研究热点,人们才注意到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差异。在我国,自30年代始,受到苏联史学界的影响,历史学科也没有分析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只是在80年代初,随着史学反思的出现,史学理论日益成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史学界才逐渐意识到它们的不同:“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无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础,正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身的理论、方法论一样,历史科学如果本身没有理论和方法论,那它就很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承认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的指导意义,并给予史学理论以应有的学科地位,这是近些年来我国史学界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一个巨大进步。

基于此,认识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学术意义的。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区别。

首先,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学科属性不同。前者属哲学学科,后者属历史学科。

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学说。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方法,是哲学的,其理论视野超越了历史学科。在唯物史观创始者那里,其思维方式是抽象的、宏观的、辩证的,即运用科学思维梳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理论方法,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将来,都在其宏大的视野之中。他们在论证、表达唯物史观时,所运用的理论概念、范畴,也是哲学的,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偶然性与必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因和结果,等等。而我们惯常所见的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就是哲学的,而非历史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便是佐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2〕

史学理论则是对历史学的理论反思与理论观照,其研究对象是史家主体与客体、历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所谓理论反思,是对具体的研究结论进行理论升华与提炼;所谓理论观照,是运用既得的正确认识,指导研究实践,以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很显然,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的。其思维、方法、理论视野,不能逾史学轨范。它以史学特有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以一定的历史观为指导。

其次,学科属性不同决定了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研究的角度及其范围、方法不同。

虽然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是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研究的共同点,但是,各自的理论切入点不同。唯物史观的理论切入点是回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怎样的;而史学理论则解释人们如何去认识历史以及怎样认识历史才是科学的。换言之,前者回答历史以什么为其视角,后者则以怎样去认识历史为其出发点。

根据学科属性,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性与发展的规律性,它主要表现为对历史过程论(本体论)的解说。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回答唯物史观这一理论命题的:“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3〕时隔20年后, 他又进一步解释道:“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4〕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研究范围,决定了它的理论特色。列宁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研究的途径,……即把历史当做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5〕也正是由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与研究领域,决定了它的基本理论内涵,譬如,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理论,关于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种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理论,关于生产方式是社会性质、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的思想,关于探寻社会观念的变迁应当从社会存在中寻找原因的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等等。

根据历史学科,史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对历史学发展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描述,并揭示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譬如:历史的主体与客体、史家主体与客体、历史学的性质与学科个性、历史学与现时代、历史学与邻近学科,等等。也就是说,除了唯物史观所关注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过程论)外,它所基本不涉及的史家主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发展论、史学方法论,都是史学理论的重点认识领域。

就研究方法而言,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学的方法,即逻辑的方法:分解的方法与总和的方法、归纳的方法与演绎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与理论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等等。它们既是哲学的基本方法,也规范为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在史学理论研究中,上述方法当然适用,但它主要还是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譬如:考察因果联系的方法(包括顺向考察与逆向考察的方法、过程分析方法、阶段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阶级与阶层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等。它还借助适合特定领域的具体方法,如:心态分析方法、考古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文献与史料的方法,等等。

从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与方法的分野,从知识类群的不同集合,也可以看出它们各自局限于学科的此疆彼界。而认识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差异,正是为了给予史学理论以恰当的学科地位,重视和加强史学理论研究,促进史学理论研究的突破性发展。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区别,只是联系中的区别。通过以上对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差异的分析,已经可以发现两者互为联系的蛛丝马迹。

首先,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联系性表现在关于历史发展过程论的科学解释上。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人类历史发展问题上的观照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历史主体——人类制作的,其发展由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推动着;人类历史发展是客观的,是有规律可寻的;而这个客观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一切旧历史观的根本区别正在于:第一,考察了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以及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触摸到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发现了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根源;第二,考察了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分析了人民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次伟大的科学革命,它确立了历史学的科学地位,正是从历史观这个意义上讲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过程论的阐解,为史学理论科学地解说历史本体论提供了理论指导。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关于历史本体论的学说,其理论精神、理论原则与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在史学理论体系中,历史本体论是史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对历史过程的不同阐述,反映着史学理论发展的不同认识路线。

其次,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核心与精髓,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中的体现、学科理论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科学的历史观,把历史学从神学的婢女、唯心主义的奴仆地位中解救了出来,使它得以发挥科学的学术功能与崇高的社会功能。唯物史观关于历史的过程论、规律论、可知论等等,成为史学理论的根本观点,成为史学理论体系的立足点和理论标志。循此理论原则出发所构建的史学认识论、史家主体论、史学发展论、史学方法论体系,就有科学的认识途径可言。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才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特色和本质,才映现出它是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学科理论化,才体现出它的科学精神与理论原则对历史学的指导作用。

最后,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指导是理论精神指导,是它所倡导的科学方法指导,但它必须通过史学理论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科的中介。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私有制、阶级、国家、领袖、人民群众,等等,就为我们在史学研究中科学地归类历史现象与史料,透过历史的表象认识本质,提供了可靠的思维依据;它将历史的演变及其层次分别为: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从原始社会到私有制向非阶级社会的高级复归,国别史、区域史、民族史向整体史、世界史演进,人类发展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等等。为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分侧面、分层次地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思维路向。在阐发唯物史观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还为历史研究指出了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如实事求是、从事实出发的原则与方法、阶级分析的原则与方法、历史地分析问题的原则与方法等等。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还为我们从事科学的历史研究,提出了严谨的学风与美好的学德要求。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6〕总之,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 是理论原则的(如理论概念、范畴的运用,原理、观点的阐发,等),是思想精神的(如理论立场、学术品德,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用唯物史观取代具体的史学研究结论,只能依靠其原则精神来启发人们从事具体的研究。

为什么唯物史观必须依靠史学理论才能起到具体地指导史学研究的作用?

第一,从学科属性上说。唯物史观属哲学范畴,其理论形态是宏观的、抽象的,把它运用到历史研究领域,必须将它转化为学科理论,即史学理论。这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直接指导经济学研究,而必须使之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一样。

第二,从理论覆盖面来说。由于唯物史观是高屋建瓴的,粗线条的,而其理论视角点和研究范围重在历史本体论,因而具体到历史研究中,不能不产生理论的局限性。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则除了历史本体论外,还建立了关于历史认识论、史家主体论、史学发展论、史学方法论等成体系的学说,它吸纳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精髓,因而对史学研究的指导作用是直接的、具体的,而且体现了充分的、雄浑的理论力度。

第三,从研究方法论上说。唯物史观关于历史研究的原则要求,提供了从事史学研究的科学启示,但它对于庞大而复杂的史学研究来说,并不完备。因而必须依靠史学方法论。而史学理论关于史学方法论的规范,确立了史学研究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直接适用于史学研究,可以保障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繁荣发展。史学方法论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研究的原则精神吸纳其中,转化为适用于史学研究各领域的具体方法、手段,为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提供了可能。

史学理论与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与哲学的学科联系的缩影。认识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联系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研究唯物史观、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与理论原则对历史学的指导。

在80年代初,当有识之士提出“唯物史观不等于史学理论”的命题后,有人疑虑:唯物史观不等于史学理论,如何体现唯物史观对史学研究的指导作用呢?有了唯物史观,何必再搞什么史学理论呢?这种疑虑在今天也存在。

唯物史观不等于史学理论,这是由各自的理论内涵与学科属性决定的。之所以在相当长时期把两者混为一团,造成中国史学无史学理论的特殊现象,有特定的历史成因。第一,30年代至建国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传播唯物史观,主要依据苏联学术界的成果。在那时,苏联学术界也没有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第二,建国后较长时间内,我国的历史教研体制照搬苏联,强化了“唯物史观等于史学理论”的观念;加之50年代中后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与“教育革命”,人们不可能也不敢对“等同论”进行怀疑。虽然从60年代初苏联开始了史学理论学科建设,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与意识形态领域激烈的阶级斗争,也不可能像苏联史学界那样进行史学理论学科建设。

既然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差异,因此必须分领域地大力加强对唯物史观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史学理论研究,具有加强学科建设的意义,应予重视。

区分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差异,不会动摇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科的指导。因为,“历史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下,对历史科学作为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进行理论考察的结果”,〔7〕它是唯物史观在历史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化,因此,根本不会动摇其指导地位。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好用好唯物史观,促进史学理论研究事业的大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史学的大繁荣。

在讨论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课题中,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一是处理好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关系。由于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建设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完善,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唯物史观创立的时代,是国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激烈搏斗的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创立的时代,因此,阶级斗争的理论特色映现了产生理论的时代特征。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胜利,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展开,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内部调整与改革的进行,随着人类社会主题的变换,历史唯物主义就面临着崭新的理论课题:改良与革命、公平与效率、和平与发展、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解答,必将大大地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理论。当然,对待唯物史观的正确态度是:坚持是前提,发展是根本;在坚持理论原则的条件下不断谋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永恒地坚持其理论精神。因为,不坚持其精髓,就谈不上科学的历史观与历史科学;不发展唯物史观理论,就会使之封闭和僵化,窒息科学发展。

其二是史学理论既要处理好同唯物史观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同国外史学理论的关系。这对于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也有重大关联,必须重视。

只要分清了史学理论与唯物史观的联系与区别,两者的关系就不难处理。摆正各自的学科地位,找准各自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由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相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中相处,我们完全有信心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推进对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的研究。

而处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理论的关系,则要复杂一些。首先应当看到,国外对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比较活跃,尤其在运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方法研究历史方面更为强劲。在一些西方国家,大学设置了系统讲授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课程,并且出版了数量可观的同类学术专著。相对来说,我国的史学理论研究则只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同行的有益成果之处不少。其次应当承认,自本世纪初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史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历史哲学将研究对象由客体转向主体,“发展了能动的方面”,〔8〕尽管它是历史唯心主义改变了形式的发展,但是,它在若干方面取得了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成果。对此,我们了解不够,知之不多。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仔细收集资料,客观分析,冷静判断,吸取精华,加快自身发展。在此问题上,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光辉榜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就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过程。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地吸收国外关于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的。

总而言之,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混为一谈:它们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承认两者的区别,不会动摇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的指导地位,但有利于促进史学理论学科的发展;认清它们的联系,有利于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有利于发挥史学理论作为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的中介作用,开创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注释:

〔1〕陈启能:《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第 49 页, 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43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第118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9页、第1卷第16页。

〔5〕《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

〔7〕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第148 页,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_历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