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前提:治理机制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前提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后半期以来,当今世界不断发生并正在发生一系列结构上的变化,使得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中心,这些变化表现在:(1 )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贸易体制和对外直接投资体制趋向自由化,市场力量越来越重要;(2)技术发展迅速, 尤其是通讯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国际经济空间的缩小;(3 )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4)跨国公司协调、 联合与控制跨国界的增值活动使工业部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这些结构变化的结果使跨区域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企业发展国际业务所采取的基本经营战略,世界前500强企业没有一家没有从事跨国经营业务。90年代之后, 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的投资迅猛增长,企业全球化经营使企业能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各区域间的不同资源优势去开拓扩大业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促使全球经济不断朝着一体化的方向演进。这种经营国际化的趋势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尤其是1991年之后各国跨国公司在境外生产总值超过世界各国的贸易总额这一事实说明,世界经济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封闭、独立的国内经济体系内生产经营到不断由国家属性越来越模糊的跨国公司来组织、协调世界经济分工,由部分原材料与产品通过国际间商品的贸易形式来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到不断由跨国公司体系来组织分工、协调生产,跨国经营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中,中国实际吸引外资1766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总额的1/3,既缓解了中国资本稀缺的状况,又把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大大推进了一步。截至1996年底已获批准对外投资的企业共500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57亿美元。但是,中国境外企业投资规模普遍小、经营效益差、缺乏人才优势。尽管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组织与分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就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为什么要先进行治理机制改造这一问题加以讨论(注:企业国际化包括内向(Inward)与外向(Outward)两个方面。 简而言之,前者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与境外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成为国外跨国公司的国内分公司等,后者包括出口、技术出让、国内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建立境外分公司或合营公司等。事实上,内向型国际化实际上也存在对国内企业进行治理机制改造问题,仅考虑跨国公司的治理机制并不影响对问题的讨论。)。
一、为什么治理机制(注:企业治理机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如果狭义地理解,企业治理机制仅包含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如果广义地理解,企业治理机制还应包括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控有关的其它制度。这里的治理机制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公司经营的“管控软件”。)更重要
从商品直接出口到直接投资是一种传统的国际化进程,美国、日本、荷兰等国的企业都是沿着这个过程走向世界的。这个过程一般被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品输出,企业通过扩大出口, 逐步建立世界范围的销售网;第二阶段是境外生产,企业通过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生产单位,形成国内外统一的管理体系;第三阶段是建立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基准,追求全球性总体战略,从最经济的角度进行投资与生产决策,以求利润最大化。
北欧学者约翰逊(Johanson)、奥伦(Vahlne)、威德尔姆—保罗(Wiedersheim-Paul)、罗斯泰恩(Luostarinen )等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出口活动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企业跨国投资的现象,并认为这个阶段化过程产生的原因可用决策者所掌握的“市场知识(Market knowledge)”(注:市场知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企业经营技术,可从书本中学到;二是经验知识,要从工作实践中积累。)对经营决策的影响来解释,随着“市场知识”的增多,市场经营的范围越大。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很好地描述了跨国公司阶段性发展的现象,但它没有解释企业跨国投资最根本的原因,掌握“市场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市场知识”的扩大并不是企业跨国投资的最终目的,高素质的管理者完全可由“猎头”公司去物色并高薪聘到。
目前,对企业跨国投资原因最普遍接受的解释是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Dunning)的折衷论(the eclectic theory,1977),邓宁的研究基于三个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上,即市场内部化理论(P.J.Buckley &M.Casson 1976),垄断优势理论(Hymer & Kindleberger 1976)与区位优势论。 邓宁认为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所有权优势,即对资本、技术、管理、组织、人力资源等特定资产的占有与使用;二是内部化优势,即由企业组织生产来代替市场交易,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三是投资地优势,即企业要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但是80年代之后世界经济中一个新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90年代之后,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增长很快,相当部分投资流向美国、欧洲、香港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这一事实表明,并不是不具备优势条件的中小企业不能进行境外投资与经营活动。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传统的解释受到挑战。新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存在这些优势条件,国内企业跨国投资、在境外经营也有生存的可能性。东盟华人企业集团的投资活动就很有代表性,表1、表2、 表3分别就是36个与60个样本的华人财团海外投资在世界上的投资情况。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的跨国集团,在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东南亚华人财团既投资于邻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投资于北美、西欧和澳洲的发达国家。表1的数据表明36个财团的样本中,投向香港、 中国大陆、新加坡及东盟国家的财团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78%、44%与75%;另外,投资于北美、西欧和澳洲的财团分别占56%、44%和42%。表2与表3的数据表明东南亚华人财团海外投资最主要的四个行业是房产基建、投资控股、制造业与银行和金融,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2%、48%、45%与38%。制造业是东南亚华人财团的一个新兴部门,缺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不完全竞争优势,基本上处于标准化产品生产阶段,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仍集中于电子、汽车零部件、化工及药品等技术密集型行业。
表1 36个样本财团海外投资地域分布①
投向
香港 中国 新加坡 东盟② 北美 西欧 澳洲③
印尼5 5 4
3 4 2 3
马来西亚9 8 8
6 5 3 6
新加坡 109 0
12 6 8 5
泰国3 3 3
4 1 1 0
菲律宾 4 3 1
2 4 1 1
样本总数3128 16 27 2016 15
占总样本%
8678 44 75 5644 42
投向 南太平洋④ 印支 样本总数
印尼 1
05
马来西亚 4
211
新加坡0
012
泰国 0
34
菲律宾3
04
样本总数 8
536
占总样本% 22 14
100
表注:①样本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②不包括新加坡和财团母国;③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④指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和关岛。
资料来源:《世界华商经济年鉴 1996》329页
表2 60个样本财团海外投资地域和行业分布①
投向 中国 香港 新加坡 东盟 北美
房地产、酒店、基建① 2918 9 14 9
投资控股 3 27 5 2 0
制造业 142
2 10 6
银行与金融1110 7 11 8
贸易、分销、零售 5 6
2 5 3
农业综合经营② 7 0
1 6 1
娱乐、休闲
4 0
0 3 0
样本总数 1237 1732 24
占总样本%2062 2853 40
投向 西欧 澳洲 南太平洋
房地产、酒店、基建① 2 6 2
投资控股 2 0 0
制造业 5 2 1
银行与金融6 5 3
贸易、分销、零售 4 3 0
农业综合经营② 0 1 4
娱乐、休闲
0 1 2
样本总数 16 158
占总样本%27 2513
表注:①样本扩大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地域分布与表1类似,但所增加的样本财团以香港、中国、东盟为主,表3的样本采样与表 2同;②包括工业区、码头、电场等;③包括种植、畜牧、饲料、林业及木材加工。
资料来源:同表1。
表3 60个样本财团海外投资行业分布(按来源国分)
来源国 新加坡 印尼 马来西亚 泰国 菲律宾
房地产、酒店、基建 9 6
11
7 4
投资控股5 6
10
3 5
制造业 4 7
76 3
银行与金融
6 5
62 4
贸易、分销、零售4 4
22 4
农业综合经营
1 4
33 1
娱乐、休闲 3 0
71 1
样本总数15 10 15
119
占总样本%
25 17 25
1915
来源国样本总数占总样本
行业%
房地产、酒店、基建 37
62
投资控股
29
48
制造业27
45
银行与金融 23
38
贸易、分销、零售
16
27
农业综合经营 12
20
娱乐、休闲 12
20
样本总数
60
20
占总样本% 100
资料来源:同表1。
以上的讨论使我们看到,不完全竞争优势不是企业跨国投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什么决定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经济学对企业问题的讨论离不开企业经营商业化这样一个前提,即企业的经营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有了这个前提之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实际就转变为什么决定跨国公司的经营绩效,以及如何提高经营绩效的问题。什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绩效?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最终都将取决于治理机制是否完善,无论是增强市场竞争还是产权变化都是要通过改变治理机制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刘芍佳、李骥,1998)(注:超产权论(Beyond property-right argument)认为企业外界市场竞争压力与企业自身产权的变化都会改变治理机制,产权变化只是改变治理机制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Martin & Parker,1997)的研究表明: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产权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限于文章篇幅与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有关争论作者不予详细论述。
从当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走势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起始时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国内企业要开展跨国经营业务,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应当是如何改善治理机制,治理机制不改善,很难与机制完善的其它国际跨国公司竞争。为什么治理机制比其它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因素更重要?原因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投资地优势都只是治理机制完善后的结果,一个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很难拥有与保持这些优势。在近几年中,跨国公司收购与兼并日渐增多并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7年跨国购并额为2360亿美元,占当年直接投资总额的58%,比96年增长45.2%。英、美、法、德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并购额占并购总额的90%。因而研究跨国企业治理机制问题对于中国企业如何走向跨国经营的道路就格外重要。
二、中国跨国企业如何完善治理机制
一个企业要跨国经营首先要面临一个新的竞争环境,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国内企业跨国经营的治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企业由国内经营逐渐走向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大,企业面临的基本问题在于如何完善治理机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
(一)什么样的治理机制最完善
超产权论认为企业治理机制是决定企业长期绩效的基本因素,境外企业经营状况与国内母企业治理机制是否完善有关,通常我们认为是否为完善的企业治理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经理聘选机制与上岗竞争激励。经理聘选机制直接影响着经理能力的挑选与其如何上岗。上岗竞争越激烈,经理的上岗激励就越高,这样他的努力就会被上岗激励所驱动。上岗激励同时也隐含了控制权收益激励。
2.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营者的利润占有率越高,产权归属于该人的程度也越高,该人由此而为企业承担的风险也越高。这样,该人对企业的关切与投入心血(如果该人也是经营者的话)也会越高,代表产权拥有度的剩余利润占有率是决定企业经营者努力程度的激励因素。
3.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激烈的市场是利润激励的前提,给定利润激励,市场竞争就象一个放大控制器,竞争越激烈,利润激励刺激经理努力工作的作用也越大。市场竞争不仅对利润激励与经理的努力之间的关系有影响,而且对企业治理机制的改善也有影响,竞争会促使企业改善治理机制。
4.企业是否透明廉诚、资金供给是否充分。如果企业完全不在社会的监督下经营,我们无法知道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所以,企业透明度越高、信誉越好,风险越小,该企业越容易从银行得到低息贷款,资金供给越充分。
5.企业是否是一个完善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权人行为规范化及商业化,即产权人追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二是企业经营没有非商业理性的骚扰,即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而以法规管理间接约束其行为。
6.财务机制是否完善。财务机制的完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务决策、财务监督、会计凭证的保留与处理。
只有最理想的企业(注:具有这些特征的企业可被视为最理想的企业:(1)产权人的行为规范化、商业化。 产权人追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2)经理的激励机制不仅完善,而且动态化。 所谓动态化即经理的报酬不仅与其现期行为有关,而且与其长期行为有关。(3 )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竞争压力高。高竞争压力有利于迫使企业去提高效率,改善经营。(4)人才机制完善,人才优势高。(5)财务风险硬约束,企业亏损得不到补贴。(6)企业目标单一,即追求利润最大。 如果一个企业经营目标过多,其经营绩效将会降低。(7 )企业高透明度与企业的廉诚。即企业没有不利于社会利益的经营活动,完全在社会的监督下经营。(8)资金供给充足,成本低。一般而言, 透明度高的企业信誉好、风险小,银行愿意以低息把资金贷给透明度高的企业。(9 )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10)决策效率高。(11)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而以法规管理间接约束其行为。)才具备上述这些条件。在现实中,这种理想企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既不是私有,也不是国有,它只是超产权论下构造的虚拟企业。这个虚拟企业给我们改造企业治理机制树立了一个目标,哪个企业越接近这个理想企业,哪个企业就能发展生存;哪个企业越背离,哪个企业就越容易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当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时候,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在企业治理机制的某一方面有缺陷或处于劣势,这个企业就会在长期竞争中输给治理机制完善的东道国竞争对手。但是,境外企业的治理优势取决于国内母企业的治理机制是否完善,如果国内母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境外企业很难具有竞争优势。
治理机制决定了企业是否存在生存优势,企业绩效规模除了与治理机制有关外,还受企业资源所影响。治理机制效率相同,资源规模越大,企业绩效规模越大。因而,即使治理机制很完善,中国境外企业规模偏小直接影响其盈利规模。
(二)境外企业治理问题与政府对境外企业的监控
我们可以把境外企业治理机制简化为经理激励机制、经理聘选机制与资本财务机制。境外管理人员工作投入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来自于国内企业的上岗竞争、境外东道国产品市场竞争、利润激励,在给定上岗激励(同时也隐含了控制权收益激励)、市场竞争程度与利润占有率等三方面的信息后,境外企业管理人员就会选取自己的努力程度。聘选机制直接影响着境外管理人员能力的挑选与其如何上岗,上岗竞争越激烈,经理的上岗激励就越高,这样他的努力就会被上岗激励所驱动。上岗激励同时也隐含了控制权收益激励,因为经理只有在岗上,他才有控制权。另外,境外市场竞争越激烈,经营人员的能力与努力程度的信息更加公开,有利于国内母企业更有效地监督与激励境外经营者。竞争加强了效益对企业发展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使得高效益企业不断发展市场,扩大规模。目前国内企业正处于改革阶段,国内企业之间竞争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高效益企业也发展不快,低效益企业也很难被淘汰,多数国内母企业缺乏国际大跨国公司在治理机制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国内大中型国有企业目前正面临冗员、高负债、企业办社会负担等现实问题,还没有完成治理机制改造,国内母企业效率低下很难在境外开展有效率的跨国经营业务。
中国境外企业经营效益普遍很差,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境外管理人员的激励不足。这些国内母企业外派的管理人员初始时会积极努力工作,追求企业绩效的改善,但是在他们积累了工作经验,有了业务关系之后,在这些管理人员中常常出现“跳槽”现象;二是人力资源优势不高,高业务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法律人员与经营人员都相当缺乏;三是财务监控不完善,缺乏风险约束机制。经营水平由于信息非对称问题的存在,国内母企业很难有效监控境外企业合法经营而又不损害母企业的利益。
在任何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所分离的企业中,激励机制总不是完善的,原因是经营者不承担所有由于经营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一般而言,在激励机制极不完善的企业中,经营者不会全心全意地去努力工作,相反他们会采取“偷懒”或“跳槽”的方式来对付这种不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中国大陆境外企业存在这个问题,在英国的台湾贸易公司,其外派职员也存在“跳槽”问题。跳槽的方向是从公司往单干跳,跳槽的时间往往发生在四年之后,也就在获取居英权后,因为在获取居英权后就不需工作许可证了。台湾厂商通常采用两种做法:一是三年后另换外派人员;二是采用“金手铐”的办法把职员铐住。所谓金手铐就是如果外派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跳槽并成功地发展了业务,则予以重奖。重奖的形式一般是企业股权。这种通过创造或增加干部职员跳槽成本的方法不但在台湾公司,就是在西方其它公司也非常普遍。目前金手铐的最高股价值记录是美国Go 1dman投资银行的1千万美金。 因而国内母企业对境外企业管理人员的“跳槽”问题可考虑采用“报酬当地化”的对策,即对在外经营管理人员在国外工作初期可考虑按照其业绩支付低于境外投资地的报酬标准,但几年之后必须按照当地市场价格支付管理人员报酬。另外,聘选机制对于选择优秀的管理人员尤为重要,要采用竞争上岗的机制,正确评判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让最有经营能力的人上岗工作。在报酬激励相同的情况下,上岗竞争越激烈,管理人员工作越努力。因而在外管理人员派出后,还要不断加强对国内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系统内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重要的岗位多培养上岗候选人。
国内母企业对境外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要付出很高的监督成本,原因是投资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民族心理、法律规范等因素对经营活动的方式提出与国内不同的要求,管理者做决策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很大,国内母企业很难充分了解境外经营状况的信息、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及决策情况。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境外某一个国家投资的企业很多,每一个国内企业都要花费很多人力、财力去监督境外企业的经营状况,就会使这个国家的境外企业的整体效率降低。如果由政府设立机构去完成这项职能,这种监督成本就会降低很多,有利于企业一心一意从事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效率。如建立境外财务监督机构,不定期检查企业经营帐户,经常向国内企业提供境外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监督企业是否合法经营。还可以向境外企业提供咨询,如向境外企业提供法律、信息、决策咨询上的帮助。另外,政府的这种监督活动还可以采用行业管理的办法,把监督事务委托给中介机构去完成,如会计协会、律师协会等。
下面是我们根据欧洲与中国的一些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一种对境外企业的政府管控模式:模型说明:
1.对境外企业财务状况与支付能力进行有效地监控,比如企业大额支票付款或转帐银行必须依据企业经理与代办处的联合签名才执行等。
2.对境外企业资产增值与流失及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有效地稽查。
3.银行和财务公司由代办处统一指派,代办处保留银行及财务公司的指派或更换权。这样,会保证银行和财务公司按政府的监控目标来运作。
4.为企业降低银行及财务服务费用。由代办处统一指派银行,这样可以为企业在使用银行服务方面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企业群体与银行的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从而降低收费标准。
三、结论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效益差、缺乏人才优势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没有不完全竞争优势,而在于治理机制不完善。当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时候,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在企业治理机制的某一方面有缺陷或处于劣势,这个企业就会在长期竞争中输给治理机制完善的东道国竞争对手。但是,境外企业的治理优势取决于国内母企业的治理机制是否完善,如果国内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境外企业很难具有竞争优势。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组织与分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了适应这个趋势,中国要加快企业改革,完善治理机制改造,增强国内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标签:投资论文; 跨国经营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营利润论文; 经济论文; 银行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