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出现的不适应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适应论文,新课程标准论文,对策研究论文,中学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413(2006)03-0100-05
0 引言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同时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完全沿袭原来的体育课显然不能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新途径,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文章在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出现的不适应状况,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的方案与对策,旨在为深化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福州市在职的初、高中体育教师和在籍的初、高中二年级学生。从研究目的出发,首先依据分类抽样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成4类,即省属中学、市属中学、区属中学、私立中学。共发放问卷:教师30份,学生700份,教师问卷回收率100%,学生问卷回收率99%。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地查阅了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等有关书籍、学术刊物、论文、网上资料,全面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原理,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本文设计了询问项目的封闭式问题。制定了针对高、初中体育教师和学生的2种问卷。对福州市部分初、高中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向体育教师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向学生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94份,回收率99%,有效率99%。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2.4 逻辑归纳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类比、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并做深入的探讨。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旧大纲的比较
2.1.1 关于“课程”名称的改变
这次课程名称的改变,不仅是把“体育”和“健康”合并起来改一个新名字。而是要在今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1.2 关于指导思想的转变
新大纲高举“健康第一”的旗帜,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过去的大纲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新大纲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为,新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新大纲的内容和表述,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
2.1.3 关于教学目的、任务的变化
新大纲改变了过去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的现象,在教学目的中突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教学任务充实了新的内涵。
2.1.4 关于课程结构的变化
新大纲扩大了选修教材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学内容,这就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同时,体育教学也活了,开放了,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转换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新大纲体现“放开、开放”的一种思想。
2.1.5 关于课时安排的变化
根据精选教材内容,压缩必修教材比重和增加选用教材的比重的思想,新大纲在课时安排下做了调整。
2.1.6 关于选修教材的变化
新大纲增加了选修课时,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为各地的教学留有了较大的空间。
2.1.7 关于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的变化
新大纲对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都做了重大的改革。改革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先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进一步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2.2 中学体育执行新课程标准的现状
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被调查的7所中学能正常开设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占96%,开设课外体育活动的占65%,开设体育健康理论课的占37%,大部分的学校能够开展业余训练。但部分学校对新大纲的贯彻不够深入,只有一半学校能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另一半的学校对新大纲认识还不足,虽然大纲变了,精神实质变了,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及考评方法等仍沿用过去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处于随意上课状态,近22%的学校甚至采用“放羊”式和“半放羊”式的教学。
2.3 影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的因素分析
从有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综合评定中可以看出:各类中学(省属中学、市属中学、区属中学、私立中学)的各项调查指数与新课标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程的评价体系、学校的师资力量、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
2.3.1 教学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99.31%的被调查者都认为体育教学有必要实施素质教育,并有98.3%人认为体育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有作用,有82%的人认为体育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作用。但大多数人的认识处于表面状态,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调查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的态度,有38%的人持赞成意见,有3%的持反对意见,59%的人持无所谓态度。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观念没有改变,还是旧的思想观念,说明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有待近一步的转变和提高。
2.3.2 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不需要什么思维活动;而且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多(一般都是两个教材:一个新授教材、一个复习教材)教学节奏安排的非常紧凑。因此,在技术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种教学保证了技术(知识)传授的高效率,而学生在学习中本应有许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思考、理解,结果却被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几乎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不能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这种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您会觉得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琢磨、练习和体会,很浪费时间”,认为“经常觉得”占6.7%,“有时觉得”占23.3%,“不觉得”占70%。尽管大多数教师在潜意识里认为在教学中对于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自锻能力,常给学生留一定的自练和思考时间”46.7%的教师回答“经常是”,50%的教师回答“有时是”,只有3.3%的教师回答“不是”。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30%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练习和思考”,56.7%回答“有时是”,13.3%回答“从不”。进一步说明了仍然存在“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也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方式。问题“教师是否常向学生提问”6.7%学生认为“经常是”,60%学生认为“有时是”,33.3%学生认为“从不”。教师不但要提问进行启发,而且提问怎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从容地思索、寻求结论,既使教师提出问题,实际上常常是教师自问自答,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陈旧既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是摆脱传统教学的例证之一。“是否常采用录像、录音、幻灯片等电化教学手段”,只有3.3%的教师回答“经常使用”,40%的教师回答“有时用”,56.7%的教师回答“从不使用”。
传统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教法,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法。现代教学不仅要重视教法的运用,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认为“在备课或实施教学时考虑学法”回答“经常是”为3.3%,“有时是”为25.6%,“从不”为71.1%。另外“关于学生的学法,理论认为重要,但实际上被忽视”,有12.2%的教师认为“经常是”,55%认为“有时是”,32.8%认为“不是”。
2.3.3 评价体系
新课标明确指示:“体育与健康的成绩考核,应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重要的特征即是其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按照“现代健康观”,健康的内涵包括了身体、心理、适应能力三维价值观念。但到目前为止,被调查的大部分学校仍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与新课标“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不符,而且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现在还有小部分的学校体育器材目录中只有运动教学的各项运动器材和场地,没有体育与健康课必需的健康与体力诊断、体质检查与评价等仪器。
2.3.4 师资队伍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训练能力明显好于教育和科研能力,进而反映出,体育教师较重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普遍认为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课、带好训练队,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
2.3.5 场地器材
对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73%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影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场地小、器材严重不足、教学内容单调,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减退。通过对7所中学20种常用体育器材设施及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20项调查中,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比例20%,其余各项不是一些学校暂缺,就是数量严重不足,其中实心球、哑铃、“山羊”、跳绳、栏架、体育“教室”(能上体育实践课的室内场所)等半数以上学校数量不够,尤以“体育教室”暂缺比例最高,占78.41%。从布局上看,单杠、双杠、篮球场、排球场、沙坑等,“分散”多于“集中”。这些学校认为“不够用”占79.86%,“不便组织上体育课”占87.29%,“放羊”或“半放羊”占71.95%,“每周能安排一次班级体育锻炼”占56.48%,其中51.37%学校只有少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其中25.32%学校坚持“经常”和“比较经常”。
实地考察7所中学发现:有4所学校拥有环形田径场,占57.14%,95%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不便组织上体育课,90%以上学校领导认为体育条件跟不上形式发展要求而无力充实改善。观察15节体育实践课,69.3%“放羊”。学校课外体育活动,17.8%无法开展,71%学校经常只有少数学生活动,业余训练大多数学校是篮球和田径,占这些学校80.35%。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认为有足够的体育设施是上好体育课的主要因素,把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作为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和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之一。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目前影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关键在体育教师。由于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和理论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缺乏现代教学理念,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仍然是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2)新大纲的考核方法的指导思想虽然作了重大改革,但具体考核标准的制订、具体如何操作,给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教学和工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造成更多的困难。
(3)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教学条件限制,体育教师教学手段的简单化,使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成为虚设,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3.2 对策
根据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结合现阶段的实际,要解决在试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不适应,落实贯彻好新课程标准,使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法迈上新台阶,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现代体育健康观,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构建21世纪体育与健康学科体系,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
(2)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自主练”。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21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规律,研究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3)建立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将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纵向与横向、主观与客观、静态与动态等评价方法相结合起来,建立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多层面特征的科学体系。
(4)培养新型的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素养。教师是贯彻新课程的关键,是日常体育教学的主要执行者,必须充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本学科领域的知识,还应该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用现代教学理论、学校体育理论、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所涉及的新内容及相关学科的新成果武装体育教师
(5)良好的体育设施是完成体育与健康学科目标的基本保证。要建立符合21世纪学校体育要求的体育设施,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科学含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