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中风偏瘫,治疗效果
中风属于突发性疾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栓塞。其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而且容易留下长期的后遗症,容易合并心脏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为患者及家属带来了生活及经济上的困难。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脑血管疾病的定位,定性的诊断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的治疗方法依然是以西医为主,但对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有效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各种功能。我科自2007年以来,收治了大量中风瘫痪病人,科室开展了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历为2007-2018年科室住院患者,经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表一
表二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经降颅压,吸氧,控制血压,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开始给予康复治疗
1.2.1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
(1)体针治疗:
主穴:上肢瘫,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瘫,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委中。
配穴:阴虚阳亢,百会,风池,气滞血瘀,膈俞,血海,肝阳上亢,肝俞,肾俞,气血不足,脾俞,胃俞,血海,关元。
主穴每次选7-8穴,配穴选2-3穴,取患侧穴位,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加用电针以增加刺激量。
(2)头针治疗
根据不同肢体瘫痪,选对侧运动区,配足远感区,瘫痪肢体有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取感觉区,取患侧肢体对侧上星,百会,承光,通天,针刺加用电针治疗仪,用脉冲电流代替手捻刺激,频率200次/分钟,持续15-20分钟,同时嘱咐患者在陪护人员协助下做患侧肢体运动。体针和头针交替使用,20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继续第二疗程。
(3)穴位注射
取穴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承山,委中,取患侧穴位每次4个穴位,诸穴交替使用,药物,维生素B12,甲钴胺,腺苷钴胺,每穴0.5-1ml,一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在使用扩张血管神经营养药等,对症治疗同时,配合康复训练,
2 疗效标准
治愈,患肢功能恢复正常,肌力达到Ⅴ级,恢复工作和从事家务劳动,生活完全自理。显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肌力达到Ⅳ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肢体功能改善,肌力达到Ⅲ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无效,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变化。
3治疗结果
表三
4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主要是素体虚弱,五志过极,饮食失节,劳倦过度,起居不慎,终致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对中风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步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在不同病程期间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体针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有利于肢体气血流通,促进肢体康复,头针具有见效快,疗效高的优点,头位诸阳之会,诸经皆归于脑,针刺头部刺激区起到通经活络,促进肌肉群产生被动收缩运动,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恢复机体运动功能。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发挥药液、针刺和穴位等多重作用,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或营养神经,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瘫痪肢体康复,穴位注射具有感传量大,得气迅速,作用持久的特点。
对中风所致的瘫痪,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针灸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早期用针灸治疗十分重要,一般在发病一周即可开始,多数学者认为针刺治疗越早越好。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张道武,针推结合治疗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2:233-234
[2]杨维华,中风偏瘫的多级多路康复方法探讨,北京中医杂志,1993;(1):15-16
[3]石学敏,中国针灸奇术,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第1版,1992:4-11.17-39
[4]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下篇,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第1版,1992;18-48
论文作者:王桂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穴位论文; 针刺论文; 肢体论文; 疗效论文; 气血论文; 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