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论文_陈聪

身份证号:45098119840407xxxx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为了满足当前业主需求,要求项目施工单位应注重参照国家施工标准,并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环节的落实。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监督的现状出发,针对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规范流程、设计变更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有助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施工质量;质量控制;应对策略

引言

近些年来,工程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危害到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建筑市场混乱、各方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等是质量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的产生,不仅需要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行为,同时站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与质量监督机构的角度,也需从自身的监督管理制度入手,在建筑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范围内,根据各地实际具体情况,细化和制定针对具体实际的监督模式与机制[1]。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效能,也需要不断研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在规律性,细致分析工程质量实现过程中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相关主体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建设工程质量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的控制,达到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目的[2]。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图1为建筑质量管理体系,从图1中可看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第一,人为因素,即部分施工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的培训,从而致使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施工服务、综合素质等层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继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工程质量问题;第二,物资,即部分材料采购员为谋取个人利益,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与信誉较差的承包商进行合作,继而影响到了整体工程施工质量;第三,质量检验、劳动工具、劳动组合、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等施工环境因素的不健全,将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为此,施工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加大质量监督执法力度,继而弥补工程损失。

图1 建筑质量管理体系

2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对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我国个部门也给予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高度重视,不仅健全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立法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体制机制

显然国家在建设工程领域的立法改革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上文中也分阶段的对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立法进程大概的进行了介绍,但是仍需要强调的是现阶段的立法仍需进一步完善,而今表现在建设工程领域的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或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依然是屡见不鲜如阴阳合同,招投标领域的无序压价,走形式的做政绩的所谓“评杯工程”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些不良行为。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以质量为代价节约成本导致工程质量的整体下滑或影响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显然,建筑行业需要完善立法,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管辖区域内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应釆取有效措施或出台有针对性的地方行政规章进行约束,以规范立法缺陷导致的不良市场行为,保障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

2.2主管部门内各监管单位间缺少沟通

建筑业管理与行政许可、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房屋管理、监察部门、协会与审图机构等。客观上机构设置确实比较齐全,各部门也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但在业务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沟通,联动管理较少或很难付诸实施。比如,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与审图机构之间就基本没有技术与业务上的沟通或约束,只能事后处理,没有联动的动态控制机制。纵向上,宁波质量监督总站与各基层质量监督机构业务沟通比较少,表现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就是监督的内容与方式不一样,同样的受监主体在不同区域履行的责任也不一样,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横向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内各职能机构也缺乏有效的联动,如质监机构与招投标机构对诚信不佳或不符合其资质要求的行为主体实施联动管理,又如与监察部门、安全监督部门联合对建筑业企业进行专项检查,提高监督效能等。

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3.1 规范质量监督工作的程序,明确质量监督工作流程,强化监督效能。

近几年,各级政府均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为重点,从解决影响制约发展环境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突出对部分行政执法监督的机关和部门进行重点监督,防治腐败滋生,促进监管效能。同时幵展行政效能建设,是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完善机关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改善机关服务质量,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3.2 加强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建设市场发展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建构信息化网络环境,即通过网络平台的操控对工程质量实时监督、检测,从而提升整体工程施工水平[8]。此外,基于信息化建设背景下,要求施工单位应坚守“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施工原则,并注重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且提高监督管理技术、装备,继而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施工阶段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化监控系统

3.3 加强信息技术的更新和监督人员的技术培训

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日益提升要求监督人员必须及时进行必要的学习与培训,监督机构也必须注重对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以老带新,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认知机会。同时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指导方针,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管理的提升,从抓学习、抓制度入手,加强教育培训和业务考核,树立监督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培养一支“政治过硬、技术权威、作风清廉、把关严格”的监督队伍。

3.4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髙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运用一整套的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活动[6-8]。它是一种科学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以上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却又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充分满足顾客要求为基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以维护建筑工程市场秩序和保障工程质量为主旨,但其管理的机制与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对参建的各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实施全过程、全方位与全员的质量监督管理即为笔者想阐释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应知道建设单位的质量行为是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其利益趋向、项目定位与采购均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4 结论

目前仍有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职责不明确、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施工质量,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施工单位在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应明确施工权责、落实管理制度、重视用户监督、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层面入手来应对传统施工模式下凸显出问题,达到最佳的工程施工状态,保障整体工程施工质量,满足用户居住条件。

参考文献

[1]原立红.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质量技术监督[J].黑龙江科学, 2019, 10(12): 148-149.

[2]安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缺陷及完善措施[J]. 河南建材,2019(03):115-116.

[3]李青松.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J].居舍,2017(20): 111.

[4]李云龙.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J]. 山西建筑, 2017, 43(16): 214-215.

[5]王振国.试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有效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10): 182.

[6]胡美兰.探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A].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2017:2.

[7]徐婷.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监督管理与对策[J]. 四川水泥,2016(02):125.

[8]曾庆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策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232.

论文作者:陈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论文_陈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