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的途径_农业论文

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的途径_农业论文

协调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村正在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它对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由乡镇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找到了吸收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从而产生了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正效应。其次,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以农为主,农业以粮为主的传统结构。第三,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可采取资金投入、增加农民的收入、负担社区建设的费用等各种方式反哺农业。提高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最后,农村的工业化对整个中国的工业化也有特殊的意义。农村工业化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的中国形成了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两大体系。乡镇企业立足农村,服务农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与城市工业的联合和合作,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工业体系。

不可忽视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削弱农业的负效应。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乡镇企业只是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其技术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不是在农业传统性得到根本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农村工业化没有在农业产值有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推进,其产生负效应的原因在于:第一,由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原因产生的比较利益结构,在过去工业和农业相互隔离时带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和不可抗拒性。而在推进农村工业化时,这种比较利益结构便显性化,农民可通过将生产要素投入乡镇企业对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进行正当防卫,致使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减少,技术基础进一步劣化。第二,我国是在城市大工业效益不高、国家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发动农村工业化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是由城市大工业直接吸收的,也不可能由国家财政来安排,只能由农民自己办的乡镇企业来自我吸收。这种状况决定了相当部分的乡镇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或初始资本需要由农业部门来提供。因此,我国不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时,不仅从农业部门吸出劳动力,还吸出资金、土地等要素。就土地来说,与其他要素不同,土地要素是非再生性的。各种调查资料表明,只要生产经营正常,非农产业占用土地的效益要明显高于农业用地,同样多的土地被非农产业征用后,无论是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还是创造的收入都要比农业用地高。这种土地的比较利益结构产生了普遍的将土地转为非农产业用地的驱动。

发展乡镇企业也有个中心和外围的关系。就是说,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同其与城市工业中心的距离不是没有关系的。距离工业中心近的地区,乡镇企业能就近得到城市工业的辐射,如江苏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素可以就近从城市工业中心取得,因此这里的乡镇企业对农业要素的吸纳不是很严重的。而在距工业中心远的地区,城市工业中心辐射不到,其发展要素就得靠对农业要素的吸纳。于是形成一种反差:在离工业中心近的地区,乡镇企业对农业发展的负效应小,而在远离工业中心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负效应大。当然也有另一种矛盾,由于乡镇产业同城市产业的同构化,在距工业中心近的地区乡镇企业同城市工业在争夺原材料和争夺市场方面的摩擦大,而在距工业中心远的地区这种矛盾和摩擦则较小。

以上分析表明,现阶段中国的二元结构特征正逐步表现为农村中的趋向现代化的乡镇工业和落后的农业并存的结构。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既不能走牺牲农业发展乡镇工业的途径,也不能走牺牲乡镇工业发展农业的途径,应该走两者协调发展的途径。就是说,工业化过程必须同改造传统农业结合进行。如果说过去的工业化(主要在城市进行)可以在传统农业没有得到改造的情况下建立起现代工业部门的话,那么现在在农村推进的工业化则不能丢掉农业本身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是不可能带着一个庞大的传统部门进入现代成长阶段的。进一步说,当今的农村工业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两者的结合点在市场经济,在农村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便能在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使农业得到根本的改造。

1.加大农村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在改革以来取得较大增长的主要动因是由改革带来的制度投入。现在农业中的问题仍应由制度投入不足来说明。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农村改革的能量现已基本释放完毕。现在与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相适应,农业体制特别是土地制度要有新的创新。具体地说,集体耕地均分到户,使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过小,土地分割细碎。这种小规模经营在改革初期会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但到一定阶段,其固有的阻碍农田基本建设、阻碍农业机械化等规模不经济问题便会成为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因此,农业中的制度创新需要集中解决农业的土地制度问题。出路是以产权改革作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经济实际已包含了产权关系的调整。在农户经营的生产资料中既有公有部分(主要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又有私有部分,与此同时,还涌现出农民共同投资、按股本和劳动的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的经济联合体。现在按照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农业中的产权制度改革向前更推进一步,就是要在维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确认土地的私人占有权和使用权。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依法转让,允许土地使用权的继承,允许采取转包、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有清晰的产权制度保证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用以改造传统农业。

2.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争得现代增长要素。制度创新只是使已有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时至今日,农业的增长不仅需要有新的制度创新,还需要有技术创新,以产生新的生产能力。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的分析,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需要有三方面投入:一靠物质资本投入,二靠人力资本投入,三靠高产作物。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解决好这些要素足够地投入农业的机制,以此来带动农业生产要素的结构优化。从要素供求结构来看,我国农村最缺乏的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现代增长要素。这些要素不仅乡镇企业发展需要,改造传统农业也需要。若把农村作为封闭系统单靠农村的要素供给来解决工业化和改造传统农业的需要,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工业化和农业发展永远不可能协调好。出路只能是跳出农村的区域界限,在国际国内大市场上争得农村工业化和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现代生产要素。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为此提供了体制背景。乡镇企业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有效途径:一是发展外向型经济。面对拥挤的国内市场,乡镇企业不能单在国内市场打转转,而要走出国门找市场。乡镇企业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积极主动地从国外引进资金和技术,同外商建立合资企业。这种发展既不会挤占农业生产要素,又不会造成国内市场的过大压力。二是建立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前一时期,乡镇企业曾经利用双轨制采用灵活机制在城市工业中争得了一大块要素和一大块产品市场。近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又开始通过建市场来争夺生产要素。依靠各种类型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建设,不仅销出了乡镇企业产品,还从外地吸纳了乡镇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实践证明,农村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结合,加快市场建设,能有效地改变乡镇企业与农业争要素的状况。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市场上,乡镇企业同城市工业争原材料、争资金和技术,不应遭到非议。它对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推动作用。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市场必须规范化和网络化,并逐渐使城乡市场一体化。以此来融通生产要素,并将现代增长要素吸入农村,以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性合作银行。经济发展到现阶段,金融已处于领先地位,随着资金筹集和融通趋于规范化,乡镇企业原先的筹融资渠道日趋缩小,对银行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而按惯例,中小企业很难从大银行那里得到支持。这就提出了建立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合作银行的迫切要求,乡镇企业不仅可通过合作银行融通资金,还可借助合作银行进入大市场筹集和吸收资金,这对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的江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同国家以建立商业银行为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3.建设和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农业和经营乡镇工业的收益差别反映农村各类市场建设和发育程度的差别:农产品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于非农产品市场建设。乡镇企业本身是从市场上产生的,农村非农产业市场一开始就是放开的,产品随行就市。而农产品,国家长期实行统购统销,直到1992年我国各地才先后放开了粮食销价和粮食经营。但务农的农民的比较利益仍没有因此而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扩大。其原因,除了农产品市场放开过晚的影响外,就市场方面来说,主要同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有关。首先,在农产品退出计划购销渠道后,没有能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来替代计划渠道,致使农民在离开计划收购渠道后找不到市场,仍旧存在着严重的卖粮难、卖棉花难等问题。而从事粮食经营的单位、企业、个体经营商贩则乘机压价收购,这样,虽然粮食的市场销售价格涨得很高,但农民没有从中得到涨价收益。其次,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购销存在着突出的矛盾,一是当国家粮食部门作为农产品的最大买主时,其收购资金往往不落实,因而普遍出现打“白条”的现象;二是在农产品主要产区收购了农产品后,农产品不能及时调出进入销售市场,致使产地用于收购农产品的资金长期沉淀不能及时回收。所有这些同相对完善的非农产品市场形成明显的反差,从而进一步降低务农的比较利益。显然,改变农村各业现行的比较利益结构提高务农收益不能再靠农产品提价,而是要靠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使已有的价格改革效能充分发挥,将农产品提价的收益更多地还给农民。第一,与农产品退出计划购销渠道相配套,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网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针对农业生产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的特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可有条件地发展为期货市场,用以稳定农产品供求,抵御大的供求波动,转移价格风险,使农民免受大的供求波动的风险。第二,加快建立竞争性的农产品购销经营企业。农民进入市场不等于农民人人进入市场经商,而是要通过市场经营组织建立起农民面向市场的联系。过去的市场经营组织主要是小商贩,这同当时双轨体制下农产品只有合同定购外的一小块进入市场是相适应的。现在农产品都进入了市场,单纯的小商贩就不适应了,需要由竞争性的大型的农产品购销企业带进市场。这种市场经营组织一般应有如下特征:1.这种公司必须是农民参股的股份合作企业;2.这种公司必须跨地区网络化开放式。这种公司成为农产品市场经营的主体,便能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提高农民的比较利益。

4.扩大农村社会分工。土地规模经营是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村改革变人民公社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缩小了农业经营单位。现行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已成为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阻力。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相当部分采取兼业形式。一种是以务农为主兼营工副业,一种是以在乡镇企业务工为主兼营农业。这两种兼业都是以土地小块分散经营为基础的。对乡镇企业职工来说,其兼营的土地成为其口粮田或“失业保险”,成为其副业。这就会产生三种负面效应:第一,由于乡镇企业职工可用务工收入弥补务农收入,职工对其经营的农业不会有足够的关心。第二,这种兼业是新形式的自给自足,它阻碍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职工的兼业和“失业保险”,便在事实上阻碍土地转让、兼并和集中,从而成为规模经营的阻力。克服这一阻力的根本途径便是在农村中推动一场新的层次的产业分工。这就是将农业经营从乡镇企业的兼业和副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农业的专业经营和市场化经营,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的集中、兼并和适度规模,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农业中采用新技术和机械化的适度规模。农村新的分工还包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由独立的竞争性的经营主体承担,从而形成新兴的为农服务的产业。前一时期有一种设想,即完善集体和家庭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营的实力,以此为基础强化由集体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中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原因是乡村集体既不可能从自主经营的农业承包户那里,也不能从乡镇企业那里无偿地取得足够的收入用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集体所有的非经营性的服务体系也不可能有效地运作。现在要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并以此来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就得扩大农业分工,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变为企业性经营。农村发展为工业和农业服务的产业本身也是非农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在不少地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农村中第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行业没有从农业和乡镇工业中分离出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农村中的新兴产业便可进一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非农化过程。

5.非农产业区位的相对集中,我国目前不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及由此带动剩余劳动力转移走的是分散型道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在初期阶段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分散化工业区位使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农村市场形不成积聚效应,达不到规模经济,形成投资的低水平重复。乡镇企业发展到现阶段,我国有必要调整农村的非农化战略,走相对集中的城镇化道路,建立相对集中的非农产业区,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市场化必须同农村城镇建设、社区建设结合进行,以发挥市场的集聚效应。就是说,在地域非常广阔的农村,非农产业应相对集中在城镇。小城镇一方面联结农村各业,另一方面联结城市和乡村的各业,成为一个地区的市场中心,也就成为协调乡镇工业和农业的中心。非农产业越是集中,其市场的集聚效应越强,对周围的辐射力也就越强。为了推进与非农产业区位相对集中相配套的农村城镇化,城镇建设和社区建设应统一规划,城镇建设和社区建设的费用也主要由乡镇企业承担,同时应当允许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这样,不仅可使农村工业区达到规模经济,还可在广大的农村形成对农业有足够强的辐射力的发展极。

6.以明晰的产权关系维系的贸工农一体化。如前所述,发展乡镇工业也有中心和外围之分。在“中心”附近(如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可以就近得到城市工业的辐射和扩散,因而可发展技术层次相对高的产业。而在“外围”地区(如苏北)不可能有这个条件,在这里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和市场,足够的农产品原料供给,这里应更多地发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业,并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商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是指以商业部门为龙头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核心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储运三者紧密相联的综合性经济实体。具体说来,参与贸工农一体化的行业有农业生产部门,食品业、农副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农产品储运业、化肥业、农具业、建筑业、农药业、银行信贷业、信息咨询业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如纺织业、制鞋业、制革业等)。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贸工农联合体必须解决好两个体制问题。第一,特别重视商业部门进入联合体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生产的约束主要是市场约束。在远离工业中心的农村发展与农业相联系的工业生产更是如此,商业与之组成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不仅便于打进国内国际市场,还可大大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联合体要靠产权关系维系。贸工农联合体不是行政的撮合,而是产权的联合,贸、工、农各部门企业和农户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联合而成的公司。这是把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到农村的重要一步,它也将成为我国在广大的农村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经济组织。

总而言之,依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便可有效地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齐头并进。

标签:;  ;  ;  ;  ;  ;  ;  ;  

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的途径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