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英[1]2001年在《情绪的体操——论新月派小说的诗化倾向》文中认为新月派的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本文拟从意境与诗化、纪律与诗化、虚化与诗化叁对范畴入手,探讨新月派诗化小说得以形成的内在文化动力、文体特征及其审美意义。本文认为,新月派小说的诗化首先表现为散文化,淡化故事情节,并且成功地借鉴了意境营造和象征的手法,追求和谐有致.虚化背景,将人生理想化.则加深了小说诗化的程度。新月派小说是诗化小说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为小说创作开辟了新的写作空间。
黄长华[2]2010年在《新月派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月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影响巨大的文学流派,其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领域,并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中具有其独特的自身风格。与学界对新月派在诗歌、散文等方面的众多研究成果和突破相比,新月派小说的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虽然新月派单个作家的小说研究时有所见,但是,把新月派小说作为一个流派整体的研究目前尚少。本文试图打破现有偏重单个新月派小说作家作品的研究,对新月派小说做一个整体性的研究。为了研究的便利,本文分两个部分对其加以分析和探讨。上篇,由于现有研究对新月派小说的整体创作情况梳理不够,故到目前为止,新月派的小说创作成员究竟有哪些,其范围有多广,其小说创作的数量大致有多少,具体是哪些,尚无法言明。因此,论文花了大力气对新月派小说进行了系统的资料整理,大体上描述清楚了新月派小说的整体创作状况。由于新月派从事小说创作的成员结构复杂,存在着核心作家层和同仁层,因此,在梳理新月派小说整体状况的过程中,本文从新月派小说作家的文学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出发,对新月派核心层小说作家和同仁层小说作家进行了具体的考辨和区分,从而根据新月派小说作家作品的实际状况,将主要包括徐志摩、凌叔华、林徽因等核心成员之外的同仁层的沈从文、何家槐、徐转蓬、谢冰季等人的相当部分与新月派联系密切的小说,纳入了新月派小说的范畴。这在相当程度上,不仅还原了新月派小说整体创作状况的史实,同时也可以完善和加深我们对于新月派小说的认识。下篇,主要从主题和艺术风格角度,对新月派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具体的研究。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色彩较为浓厚的派别,其审美追求也体现出与之相似的特征,其小说作品体现出一种对于人性的宽容和对于和谐之美的钟爱。在小说作品的主题中,主要表现为,以“健康”、“尊严”为主轴,礼赞健康的生命形式,对于人的健康欲望持宽容的态度,讴歌本于自然的人性之美,赞颂和激赏温馨、和谐的人情之美。在小说的艺术表达方式上,尽量避免以矛盾、冲突为中心来结构作品,从而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具有散文化色彩的迂回舒缓的抒情风格。在具体的审美表达方式上,非常注重营造清新婉约的意境来展开叙述,并选择柔和的意象来进行审美表达,在叙述视角上尽量采用限制性的叙述,在叙述姿态上保持着一种理性、节制的态度,抒情而不滥情,从而使得新月派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委婉、温和、理性的艺术特色。
侯桂运[3]2011年在《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备众体”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深受诗歌的影响,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化特征。诗化特征堪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大的民族特色。对于这一介于小说和诗歌、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课题,虽然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论述,但这些议论要么只是某个阶段的,要么只是某个方面的,还谈不上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文即以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源流以及它的功能、作用及其成因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各时期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基本面貌,并就它对文言小说各叙事要素的变异作用进行整体的论述。本文由绪论以及其他五章内容构成。绪论部分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明确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概念,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此部分首先把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分为古朴感受期(1897年前)、自觉论述期(1897年—1980年)、深入研究期(1981年至今)叁个阶段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评析,然后辨析了小说、文言小说的概念,指出文言小说诗化特征可用赵彦卫的“诗笔”来概括,它的内涵是指小说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由于运用了诗歌的创作手法从而使得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跟诗歌相似的特征,它的外延既包括显性的诗性语言形式(即小说中的诗词赋骈文等),也包括隐性的诗歌灵魂(即小说中的出现的诗歌的意境、抒情性等)。而近现代研究者们对“诗笔”概念的认识是一个由实到虚、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第一章分析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源头,主要论述了《诗经》的“赋、比、兴”和《楚辞》的象征这些最具中国特色的抒情方法,因为它们被后世的文言小说所继承;论述了《诗经》、《楚辞》中诗化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因为它们为后世文言小说叙事要素的诗化变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论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小说性因素及其诗化特征,因为它们堪称后世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直接源头;论述了早期的史传文学,因为它们确定了中国叙事文学的诗化传统。第二章分析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流变,指出文言小说诗化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大致说来,唐前文言小诗化特征的特点是自然清新,唐代的特点是用小说来进行诗歌创作,宋元的特点是走向世俗,明清的特点则是异彩纷呈。唐前文言小说中的诗歌虽没有后世小说中的多,但它们都自然清新;它们含有很多骈文、韵文,但还没有后世小说中骈文、韵文的套路化;因为去古未远,唐前小说中的比喻、象征等创作手法非常发达,为后世所不及。唐人把小说当作诗歌来写作,这使得它比唐前、唐后小说的诗化特征都要鲜明。就诗歌而言,唐人小说中所含的诗歌多于唐前,少于唐后,但唐人小说中诗歌的总体质量则非其前、后所能及;就骈文、散文的诗歌意象而言,唐人小说中的比喻和象征虽然少于唐前,但它表达出的意象很有诗意,非唐前的各种喻象所能及;而这些有诗性的意象都是唐人所独创,也非后世小说中那些程式化的意象所能比。就小说的题材而言,唐代小说尚“奇”尚“情”,小说中的爱情作品明显增多,这些跟诗歌题材相同的作品在融入诗歌、抒发诗情、提炼意象方面都给唐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宋元时期文言小说的标题具有了七言化的倾向,这些七言标题所含的叙事信息多于唐人的叁言、四言标题;宋人小说中的诗歌与唐人相比,在叙事性上有所增强,在抒情性上有所减弱,抒情性的减弱使得宋人小说中少了很多诗情诗意。宋人小说中的骈文也不像唐代小说中的骈文那样具有独创的特征,而是具有了程式化的倾向。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有“蚓窍蝇声,堆积未已”、“不文不白之诗文小说”,又有“以传奇法以志怪”、具有“诗情美、诗意美、诗境美和诗的韵味”的《聊斋志异》,还有只记“家庭米盐之琐屑”但“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的忆语体小说等,它们的诗化特征也都各不相同。第叁章分析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功能。诗化特征在文言小说中具有叙事功能、描写功能、抒情功能和议论功能。在叙事功能中,小说中的诗赋骈文除了具有顺序功能外,一些童谣、占语、诗歌往往能够预测或暗示后面的情节,从而使得它们具有了预叙功能;而这些诗赋骈文还经常用来复叙已经发生过的故事情节,因而它们也具有复叙功能。诗化特征在文言小说中的描写功能特别突出,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相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多借助于诗赋骈文来表现。在早期的小说《燕丹子》、《吴越春秋》中,语言描写特别突出;相貌描写、行动描写则在《洛神赋》、《游仙窟》中大量出现;而具有抒情言志功能的诗歌在小说中更是普遍具有心理描写功能。文言小说中以赋歌骈文来描写环境,在《穆天子传》、《燕丹子》中就已出现,在《琴操》中已有出色表现,而自《游仙窟》开始,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大段的韵语、骈语进行环境描写。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抒情功能更为明显,因为它既包括出现在文言小说中的诗赋骈文把它们所固有的抒情性移植到文言小说之中,也包括文言小说中的散体文所创造出的具有抒情特征的意境。《穆天子传》和《燕丹子》中的诗歌就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世说新语》则是以散文抒情的典范。文言小说中的诗赋骈文也具有议论功能,《燕丹子》中的骈文、《云溪友议》中的诗歌、《韩诗外传》和《列女传》中的引诗、《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等的议论功能都很明显。第四章论述了文言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叁要素的诗化倾向。文言小说的诗化故事情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诗赋骈文,二是小说的情节发生了诗化变异。这些变异表现为作者弱化了小说的情节性,而加强了小说的抒情性,使得小说的叙事不是详细的、具体的、连贯的,而是简单的、概括的、间断的。而在具体手法上,则表现为叙事节奏的片段性和跳跃性,叙事手法的象征性和概括性。这是作者以写诗的态度、写诗的手法来进行小说创作的必然结果。沈亚之的小说就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李剑国称之为“情绪小说、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或曰意境小说”。文言小说人物形象的诗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多具有“才子”、“佳人”的特点。这些多具有非凡的诗才、炽烈的诗情、俊逸的外表、文雅的举止的“才子”、“佳人”从《穆天子传》到唐传奇再到《玉梨魂》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传统;而这些形象在中国文言小说中出现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也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的主要区别。就具体作品而言,《世说新语》创作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以散金片玉来铸就时代人物群像。它的每则小品文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具有片段性、单纯性、静止性的特点,这样的片段性描写是诗性的手法,它能够集中笔墨形象地突出人物的某一显着特征;而当这一千二百余则片段集中成一部《世说新语》时,魏晋时代的群体人物形象就被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与《世说新语》散金片玉式的片段描写不同,《游仙窟》则是用一篇长文、用一些连续的情节构成的完整的故事来塑造张文成、十娘、五嫂叁个人物形象。因为描写的对象仅仅是叁个人物,所以诗性的语言描写、相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就都集中于叁人身上,使得叁人的形象都很丰满而又有个性,而他们的语言、相貌、行动、情感也都具有诗性特征。第五章论述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形成原因,指出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形成的必然性。中国具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最成功的诗歌教育传统,它使得中国古人对诗歌的重视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和政治层面,它使得中国古人自幼就在诗歌的氛围中耳染目濡,养成了诗性思维,掌握了写作诗歌的技巧,使得他们都成为了诗人。而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诗歌创作也一直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这就使得长期没有得到文体独立的小说不能不受到诗歌的影响。而汉语是具有诗性特征的语言,那么作为用汉语创作的文言小说,也就更容易形成诗化特征。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的诗性特征也更为明显。另外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也具有诗性特征,它也影响了文言小说的诗化特征;特别是不可言说的“道”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于意象和意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韩向东[4]2011年在《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自由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储安平受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初露锋芒,尤其是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为新月派领袖徐志摩、梁实秋所看重,被当时文学界称之为“新月派后起之秀”。1936年后,储安平开始从文学创作转向对政治问题的关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国内局势的大变动局面。当时除少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参政组党外,绝大多数自由主义者选择了文人论政的方式参与政治建国运动,储安平是其中最有影响力、政论最为激进的人物之一。本文以储安平早期的文学作品和他创办的《客观》、《观察》两个周刊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上是从1928年他进入光华大学读书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从他早期文学创作入手分析其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对其政治自由主义的影响,探究储安平激进自由主义政论过程和发展脉络,揭示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储安平对自己自由主义政治理想的形成、修正、追求和幻灭的心路历程,并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及其在当下的价值进行了论述。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研究的意义、方法及内容,对自由主义的基本概念、本源和发展历史进行界定和描述,将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自由主义本源和近数百年的演变过程,做出论者的认定和划分,把作为“相似体家族”的西方自由主义历史简化为叁个阶段,即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并对本论题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论述。第二章,对储安平早期文学作品从叁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心世界表达到对社会的批判和他的理想追求过程和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的变化。指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月派”自由主义风格。论述储安平在光华大学和新月社时期受到的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教育及在胡适、徐志摩等着名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熏陶和影响下,他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指出他的文学思想是他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出文学创作对他这样一个自由主义政论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他从对社会生活直接感受的文学性表现,到自由主义政论理性观念与思想表达之间发展的必然性。第叁章,探索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形成的来源。本章明确地将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来源表述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尤其是以英国拉斯基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作为主要学理来源和自严复以来的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两个方面。另外,也指出了受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主义启蒙心态的影响,也是其政论激进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第四章,对储安平的新闻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小字辈”,他的自由主义活动,主要集中在从叁十年代抗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个阶段,其新闻活动主要分为“《客观》时期的储安平”和“《观察》时期的储安平”两个部分,描述和分析他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发展沿革和对国民党、共产党、美国、苏联政治态度的转变过程及对学生运动的支持。第五章,对储安平自由主义激进思想进行评析。本章对其政治自由主义激进化特征做了五个方面的评析阐述。第一,是自由主义思想与民主政治观念的冲突。第二,是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建构论唯理主义的激进色彩。第叁,是认同危机和身份意识的变迁,成为其激进主义形成的一个现实基础。时代背景原因有二:第一个是从自由主义传入动机上看,是一个被动寻求强国富民的武器;从工具论角度看,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必然是近代激进主义的趋势的原因。第二个是自由主义学理内部的冲突,即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中国传播时空错位造成的激进因素。本章通过对储安平激进主义思想的反思,从传统文化中有无自由主义传统及在中国能否有演进论的理性自由主义产生的可能性的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阐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及社会意义。最后结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总的发展趋势具有激进主义的特征,无论是在思想文化还是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其突出的表征。其原因不外乎叁个,一个是中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演进的因素,另一个就是西方自由主义传入中国的时空错位因素,同时也有着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因素。储安平的激进主义的退场,标志着中国世纪性激进化思想潮流的完结。激进主义给近代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是复杂的。纵观以“破”字当头的批判和否定的激进主义的革命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这种激进的政治救国运动想走“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这种启蒙心态是缺少建设性和积极意义的。坚持温和、合理的选择演进论的理性主义态度,才能使西方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和解融合。
参考文献:
[1]. 情绪的体操——论新月派小说的诗化倾向[D]. 徐海英. 辽宁师范大学. 2001
[2]. 新月派小说研究[D]. 黄长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0
[3]. 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 侯桂运.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 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D]. 韩向东. 吉林大学. 2011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小说论文; 新月派论文; 自由主义论文; 储安平论文; 文学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抒情方式论文; 读书论文; 世说新语论文; 穆天子传论文; 游仙窟论文; 诗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