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探究教学适宜性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宜论文,内容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性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究教学作为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施中,广大教师普遍反映对于哪些内容适宜探究,如何确定适宜探究的内容仍存在困惑。 为解决这一困惑,提高课堂探究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对课标中必修部分47条内容标准适宜探究的强弱程度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发现,适宜探究的教学内容具有共性的特征。 一、高中地理必修内容适宜探究的广度 根据探究的广度,可将适宜探究教学的内容分为“完全适宜”和“部分适宜”。“完全探究”指在探究教学中,从提出问题、制订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得出结论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部分探究”指在探究教学中,探究问题、计划等由教师给出,而知识、结论由学生通过努力、探索,自己得出。 1.适宜“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的内容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内容适宜“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的内容分布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适宜“完全探究”的内容标准共有27个,占47个内容标准的57.4%。其中“必修2”适宜探究的比重最高,为68.8%;其次为“必修1”,占55.6%;最低的是“必修3”,占46.2%。适宜“部分探究”的内容标准共有45个,占47个内容标准的95.7%。其中“必修3”的13个内容标准全部适宜探究;其次为“必修1”,占94.4%;“必修2”占93.8%。 进一步统计发现,适宜“完全探究”的得分率中,“必修2”的得分率均值和总和都是最高的,其次为“必修1”,最低的是“必修3”;适宜“部分探究”的得分率均值和总和最高的是“必修3”,其次为“必修1”,最低的是“必修2”。 2.适宜“完全探究”的内容及特点 根据“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适宜探究强度的得分率()制成的散点图(图略)发现,0.3以下区间尤其是0~0.2之间的点较为密集,0.3以上的较为稀疏。由此以0.2和0.3为断点,将≥0.3划分为探究适宜性“强”的内容,将0.2≤<0.3作为探究适宜性“较强”的内容,将0<<02作为探究适宜性“较弱”的内容,≤0则为不适宜探究的内容,具体内容分布见下页表2。 (1)“完全探究”性“强”的内容分布及特点。在适宜“完全探究”的内容中,探究性强(得分率≥0.3)的有6项,其中3项为“必修1”中模块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另外3项为“必修2”内容,其中模块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有2项,模块一的“人口与城市”有1项。 通过分析发现,上述“完全探究”性“强”的内容特点在于:①内容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多为“举例说明”“以……为例”“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或说明)……”“领悟……”等;②内容多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人口迁移”“地表形态”“聚落”“交通线路”“自然灾害”等,或为社会热点,如“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此类内容的探究材料较容易获得;③大都是教学重点内容,如“地表形态对……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④针对相关内容,学生均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如“人口”“地表形态”“聚落”“交通线路”“自然灾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有所涉及;⑤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地理专业性不鲜明,探究难度不大。 (2)“完全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分布及特点。在适宜“完全探究”的内容中,探究性较强(0.2≤<0.3)的内容有3项,全部为“必修2”内容,其中模块一“人口与城市”有2项,模块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有1项。 上述内容的探究性“较强”,相似之处主要在于:①大多为具有一定选择性的、开放性较强的内容,如“举例说明……”“运用有关资料……”“结合实例说明……”等;②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有一定联系,如“地域文化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等;③教学内容较重要,如“城市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此部分内容与探究性“强”的内容相比,探究性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①内容的专业性增强,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降低,如“工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学生较难直接感受到;②探究难度加大,耗时;③资料获得容易程度略降低。 3.适宜“部分探究”的内容及特点 在适宜“部分探究”的内容中,0<<0.2的占多数,≥0.3(1项)和0.2≤<0.3(5项)的共有6项内容,其中5项属于“必修3”,且模块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4项,具体内容分布见表3。 在适宜“部分探究”的内容中,“必修3”中模块二“区域可持续发展”占2/3,与适宜“完全探究”的内容比较,适宜“部分探究”的内容特点有:①大都标有“以……为例”,虽然案例适宜采取探究教学,但区域及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大都是某一个或某一类区域,如针对“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这一标准,虽然可选择水土流失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也可选择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干旱地区,但所选区域必须是“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中的典型区域,因此其选择的自由度有限;②关于区域综合治理的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涉及成因、影响及对策等,课堂探究时组织学生就其中某一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比较可行,采取“完全探究”在时间上无法保证;③探究的问题大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虽然“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流域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涉及具体区域,教学中可根据背景资料进行一定的探究,但因所选区域一般都是某类生态环境问题典型的区域,不一定是学生最熟悉的,也只能适宜“部分探究”;④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来看,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的基础性也不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容强。 二、高中地理必修内容适宜探究的深度 从探究水平上讲,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探究称为“结构式探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探究称为“自由式探究”(开放型探究)。从“结构式探究”到“自由式探究”,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1.适宜“结构式探究”和“自由式探究”的内容分布 本研究关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结构式探究”和“自由式探究”适宜性的调查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从适宜探究(>0)的比重,还是从得分率的均值和总和来看,高中地理必修内容都比较适宜“结构式探究”,尤其是“必修1”和“必修2”,全部适宜。适宜“自由式探究”的内容不多,相对来说“必修1”略高些。 2.适宜“结构式探究”的内容及特点 “结构式探究”相对于“自由式探究”的突出特点在于,学生的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结构式探究”性“强”(≥0.3)的内容有5项,其中4项都属于“必修1”,且模块二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3项;“结构式探究”较强(0.2≤<0.3)的内容有11项,具体见表5。 适宜“结构式探究”的内容及特点大多与适宜“部分探究”的一致。“结构式探究”强调教师的指导,内容的专业性往往较“完全探究”强,学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较少,如“内、外力因素”等;有的内容难度较大,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 3.适宜“自由式探究”的内容及特点 适宜“自由式探究”的内容其得分率普遍较低,最高为0.07,且只有5项内容适宜(得分率>0)。其内容特征与适宜“完全探究”的内容接近,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具体见表6。 三、结论与思考 1.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特点是制约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针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认同度较高,认为适宜探究的内容约占2/3,其中“必修2”内容的“完全探究”性最强,“必修3”内容的“部分探究”性最强。多数内容适宜“结构式探究”,尤其是“必修1”和“必修2”内容,全部适宜。适宜“自由式探究”的内容不多(内容特征与适宜“完全探究”的内容接近)。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制约因素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 (1)“必修1”内容基本属于自然地理,涉及的基本原理、规律和过程等均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其内容空间性较强,加之学生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因而知识自身的难度成为制约“必修1”探究适宜性的主要障碍。 (2)“必修2”内容以人文地理为主,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人文精神等,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开放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有了“必修1”的自然地理基础,学生探究起来较为容易,因此“必修2”探究性相对最强。 (3)“必修3”内容为运用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进一步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侧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多数内容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适宜探究,但由于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所以适宜“部分探究”和“结构式探究”的内容居多,适宜“完全探究”和“自由式探究”的相对较少。 可见,从“必修1”到“必修3”是一个从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渡到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 2.内容的综合性、选择性、开放性和难易程度对探究的影响 (1)“完全探究”和“自由式探究”性“强”的内容多为综合性较强、自由度较大和开放性较高的教学重点,且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或探究难度不大。如“人口迁移”“聚落”“交通线路”“自然灾害”等内容,在课标中多标有“举例说明”“以……为例”等字样,内容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是当今社会的热点,探究材料较易获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地理专业性不强,探究难度不大。 (2)适宜“部分探究”和“结构式探究”的内容探究性较低,归结于其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定性,或探究的问题较为复杂,或专业性过强,或知识的基础性不强,等等。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这一标准,虽然也标有“以……为例”,但所选区域必须是“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中某类问题的典型区域,内容选择的自由度有限,且这些内容的综合性、专业性较强,学生的熟悉程度较低,只能适宜“部分探究”或“结构式探究”。 (3)专业性过强或知识过于复杂的内容,探究难度较大。如“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中自然地理基础性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尽管学生初中地理学过“地球的运动”等相关内容,但高中阶段强调地球运动本身的规律及成因,内容较抽象。学习时需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特别是球体的数学知识和天体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高一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因此探究难度较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讲授式进行教学。再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很少采用探究教学的一个原因在于,“3S”技术(RS、GPS、GIS)等内容专业性和复杂性都比较强。 3.内容的重要程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对探究的制约 (1)非重点内容或新增加的内容多不适宜探究。一般来说,探究性强的教学内容大都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两部分内容的探究性较弱,课标中对其要求多是“了解”“领悟”和“认识”,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地理信息素养等。这部分并不是基础地理知识教学或地理能力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大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加之“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新课程增加的一个内容,其中“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地球”都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全新的概念,对于这些新的知识领域,课标不要求学生掌握其具体技术内容,只要求能够简单“了解”其基本概念,对其应用有所认识,对于这类内容,教师一般不占用过多时间进行专门的探究活动。 (2)学生过于熟悉或陌生的内容也不适宜探究。例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领悟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内容很重要,难度不大,且资料非常容易获取。但调查显示其探究性并不高,主要是这些内容并非地理学科特有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媒体及其他学科有所了解,甚至可以说这些内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对其采取探究教学,学生的兴致一般不高,缺乏探究的实效。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性不高的原因是,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虽然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能会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但大多数内容学生无法直接观察或感知,也很难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回答,教师担心在实际课堂探究中可能出现“冷场”,也多半会放弃采取探究教学的想法。 4.教师自身知识、学校设施等对探究的限制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性弱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该内容属于地理科学的前沿,对多数一线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是一大挑战,实施探究教学具有一定的困难。此外,教师普遍认为“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内容的空间性较强,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演示与观测,对实验器材、空间、环境等要求较高,加之有些实验的观测需要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因而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教学。 总之,探究性强的地理内容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内容上多为综合性较强、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的教学重点内容,专业性及难易程度适中;针对相关内容,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教师对探究的内容较为熟悉。此外,教学内容探究性的强弱与是否属于教学的重点内容,探究时是否需要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离学生生活远近,教师对内容的熟悉程度,探究对材料、设备、场地要求的实现程度及耗时长短等都有关系。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中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与分析_高中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中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与分析_高中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