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确立为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正式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的目标和任务。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做了高度精辟的概括,那就是要在我国“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显然, 按照这一要求加快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求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上加深对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而且还要求我们建立起一套能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和谐社会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建立起全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反馈机制和高效的调控机制,以保证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得这一新时期党的战略目标变得更为具体、实际并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更加容易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建立起一套能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和谐社会进行定量分析的工作,已有部分学者和部门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一些探索。中央文明委于2004年9月正式颁发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3],通过构建119条基本指标,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 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七个方面来测评城市的文明和谐程度。有学者评价说这是“完成了一项开创性、功德无量的系统工程,它既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中的空白,又为我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种科学评估的工具。”[4]。虽然《测评体系》的测评目的与测评对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其指标的结构体系、数据的采集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对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体系都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当然《测评体系》过多地注重主观指标的这一做法是有待商榷的。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正在着手研究的课题《和谐深圳指标体系》[5] 关注对社会的发展、公平、保障、关爱、安全、自治等项目的测评。具体包括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尼系数、社会平等指数、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劳动争议结案率、法律援助案件数、每万人心理医生数、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群体性事件发生数、家庭暴力投诉数、职工工会入会率、人民调解案件数等39项指标。和谐深圳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但是其特区色彩较浓,如何推广至全国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吴中林在其论文《南京和谐社会指标体系》[6] 中,论述了建立南京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南京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和设计框架,并对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讨论。这是从综合评价理论的角度对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行综合评价的有益探讨,但其提出的评价原则还值得商榷,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和对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方法讨论也有待深入。湖北省统计局[7] 结合湖北的实际构建了一个由人均GDP、人口城镇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 人均GDP水平偏离度、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社会中等收入水平以上人口比重、 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率、区域人类发展指数、区域资源环境安全系数等16个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和谐湖北”的评价体系。评价的重点主要是社会结构、 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3个方面。此外胥传广在其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8]中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公平指数、生存环境指数、享受发展指数等14方面提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指标和指标的数值水平,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权数,这在将指标值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方面做了探索性的工作。还有浙江的台州市在《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9] 中,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纳入干部的考核体系中,其提出的对“和谐社会”六大特征的二级指标诠注较具独到的见解。如在民主法治测评项目中提出的“败诉撤销的行政案件追究率”、诚信友爱测评项目中提出的“万元生产总值社会慈善捐款额和企业信用度”、社会活力测评项目中提出的“每万人口人才资源数、万人专利申请量、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等指标都具有较大的建设性意义。
上述研究和工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有益的探索,但其进行综合评价或监测的理论框架都是沿用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理论。而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主要偏重于对价值综合指标的综合,因为它可以引入“价格”这一同度量因素。但是要描述和反映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就要用到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指标,这些指标是不可能存在像“价格”那样的同度量因素的,从而也就难以进行综合和评价。基于这一分析框架也难以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科学地提出“和谐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的原则。所提出的二级指标确立的方法以及相应权数的确定也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容易产生指标数据所含信息的重叠或遗漏等问题。特别是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大都采用的是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模型,从而难以克服线性加权模型“一俊遮百丑”的线性补偿性问题。
事实上,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已有的认识水平,我们可以提出尽可能多的基本指标来表征一个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它的主要影响因素都可以由这些基本指标所构成的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来决定。而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则可由其特征向量或特征值来决定。现代数理多元分析的理论中的因子分析技术和主成份分析技术能够计算各特征向量或特征值对系统总的方差的贡献率来科学地确定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可以剔除那些含有重复信息的基本指标,从而使得对系统的综合评价变得既具有客观科学性,同时又简单和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我们提一个按方差大小来选定基本指标、按特征值对总方差的贡献率来确定相应权数的客观方法。Wishart、K.Pearson、C.Spearman等其他一些学者在20世纪初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开创性工作(Richard A.Johnson 1998)[10]。 随后的深入研究,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元数理统计理论越来越成熟,并被用于对心理、教育、气象、医学、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中。20世纪70年代L.A.Zaden提出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为解决不同性质指标的综合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20世纪70年代Saaty T.LL[11] 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对于解决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指标进行分析的复杂系统和对指标权数的确定又提供了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多元统计分析理论、模糊集理论、层次分析方法以及传统统计理论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虽然还很难说已经形成了一门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学,但可以肯定地说,对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是越趋成熟。邱东[12]、郭亚军[13]等学者就此做了较好的总结。陈卫平、赵彦云[14]应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职我国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做出了实证分析。陈利顶等[15] 应用多元统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三峡市库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吴硕贤等[16] 应用AHP法对杭州、厦门、南京、温州等城市的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做出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应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来系统研究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体系还尚未见诸于文献。为此,本文将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理论认识下,基于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中的诸如评价对象、评价目的、基本评价指标的选择、各项评价指标相应权数的科学确定、构造综合评价模型等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同样重要的还在于提供了相应的一个科学分析框架。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的目的以及评价对象
(一)评价对象有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对象可以分为二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国家层面,以整个国家作为评价对象,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来综合考评我国在各个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单一的对象是无从进行评价的,因为好与坏都是它。所以在这一层面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必须以世界先进国家作为参照系,或是以世界各国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平均水平再加上我们的一个理想期望值来作为对国家级综合评价的标准。二是地区级层面,也就是以各个省市作为评价对象,对按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各个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行考评;或是以基于聚类原理所形成的各类地区作为综合评价对象。
(二)评价目的
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来进一步深刻地理解党中央所提出来的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目标的本质内涵;来建立起一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能够准确测度的科学分析框架。并基于这一分析框架能够使我们能够建立起全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反馈机制和高效的调控机制,以保证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和谐社会这一较为理性化的概念变得更为具体,更易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更便易在实践中可操作。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立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根据综合评价的目的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其次就是要依据指标设立原则筛选符合我们综合评价目的的基本指标;再次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量纲和数量级的指标进行一致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得各个被评价对象具有可公度性。
(一)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以人为本”的总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它关系到一个地区和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民风民俗民意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塑等各个方面。系统地表征和谐社会的这些诸多的构成方面,形成一个包容性较强,整体表现好的综合指标体系是设计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2.科学性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本质属性。这种内涵既具有人类和谐社会的一般性,又必须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范畴,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科学地表征这些特征,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3.信息量最大原则。对于和谐社会的监测,有众多的统计指标来进行表征,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被评价对象在某些重要的指标方面都表现出了同样的取值水平,相互之间的差异极小。这些指标虽然重要,但它们所携带的系统的信息量却很小,对于综合评价的结果几乎不起作用。所以应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予以删除,而只把这些重要指标作为综合评价时的一个先决条件。通常可以通过多元统计技术中的因子分析或主成份分析方法来优先出那些信息量最大的指标。
4.可比性原则。表征和谐社会的众多指标,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类型,还会具有不同的统计口径和不同统计内涵。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要选择同类可比的指标或者必须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指标进行一致性的数学变换,使得各类指标变得可比。
5.独立性原则。为了计算上的简单性,选择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要小,最好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在计算综合得分时的多重共线性所带来的计算误差。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来进行定量的判别或者通过对所评价对象的属性来进行定性的判别。
6.可操作性原则。符合上述原则的指标最终还必须是在实际中可操作的指标。也就是说在统计上能够搜集得到所选指标的资料,能根据某一标准进行度量和分析测定。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适当的计算获得数据,或通过一定的试验设计、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数据。同时选用的计算公式要简单,指标要少而精,应用时要方便、简洁。
(二)和谐社会综合评价基本指标的确立
进行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取基本指标和构建指标体系,以此来正确描述和反映社会和谐的数量方面。而选取指标和构建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要尽量地遵循上述六条原则。大家知道,数据信息主要反映在数据方差和协方差上,方差越大,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越多,若一个事物一成不变,则无需对其进行研究。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技术中,是以基本指标的特征值对总方差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因子的,这也提供了一种选择基本指标的客观方法。我们可以把特征值小于一定数值标准的指标剔除。笔者在论文《中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及特征的定量分析》[17] 中,对描述我国各省市可持续发展的116个基本指标在2001年的取值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相互独立,但又携带了基本指标体系86%以上信息量的10个一级指标。只要克服采集历史数据的难题,二级指标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来选取。依据方差包含系统信息的原理,我们也可以应用历史数据,按以下二种方法来简化对基本指标的筛选:
一是最小均方差法,计算公式为:
在选出的基本指标中,剔除那些均方差接近零或小于我们事先设定的一个小值的指标。
二是极小极大离差法,我们先计算出各基本指标的最大离差r[,j]
,要求出其中的最小值r[,0]
在选出的基本指标中,剔除那些接近于零或小于我们事先设定的一个小值的指标。
如果条件不具备时,还可以应用Delphl法(专家法)来筛选基本指标。具体做法是将事先选择的基本指标向专家发函,分别征询不同专家的意见,然后进行统计处理,剔除差异特别大指标,并再次征询专家意见,这样多次咨询后,就可以以专家意见趋于较为集中的指标作为基本指标体系。
本文依据上述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按照现阶段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的目的,以胡锦涛同志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民主法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作为标准,并参考相关文献,确立了由六大因子35个基本指标所构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上述基本指标的数据大多数都可以从各种统计年鉴和其他公开的统计数据中查阅,只有一小部分指标需要通过专门的试验或调查来取得。笔者应用2001年、2002年的历史数据对其中部分指标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的相关性检验、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18],结果表明我们所选取的基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量最大的原则和独立性原则。从指标的基本性质上分析,可以知道我们选取的指标体系也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指标之间仍存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在构建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表1列出了所选指标的名称和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表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因子代码 因子名
基本指标代码 基本指标名称及含义
F[,1] 民主法治因子 X[,1] 公民参与选举率
X[,2] 公民对自身民主实现的满意度
X[,3] 每年公共决策兴行听证会次数
X[,4] 每届人民代表大会所提议案被采用率
X[,5] 法制完善度
X[,6] 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X[,7] 非正常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X[,8] 败诉撤销的行政案件追究率
F[,2] 社会公平因子 X[,9] 基尼系数
X[,10]贫困发生率
X[,11]社会保障覆盖率
X[,12]城乡居民收入比
X[,13]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
F[,3] 诚信友爱因子 X[,14]消费者投诉占人口的比率
X[,15]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
X[,16]慈善捐款占GDP比重
X[,17]企业信用度
F[,4] 充满活力因子 X[,18]个体与私营企业每年变动率
X[,19]人口流动率
X[,20]万人专利数
X[,21]制造业销售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X[,22]万人注册商标数
X[,23]公民出入境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X[,24]每万人口中专以上毕业人数
F[,5] 安定有序因子 X[,25]对社会的满意度
X[,26]失业率
X[,27]5岁以下儿童性别比
X[,28]文明社区比重
F[,6]人与自然和谐因子 X[,29]人均GDP
X[,3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X[,31]城市化率
X[,32]万元GDP综合能耗
X[,33]人均绿地面积
X[,34]人均耕地面积
X[,35]环境质量指数
(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基本指标的一致化和标准化变换
在所选取的基本指标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量纲和不同数量级的指标,从而使得各指标的评价方向和价值都各不相同。比如,人均GDP、 每万人口中专以上毕业人数等正程指标,我们希望它的取值越大越好;而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贫困发生率等逆程指标,我们则希望其取值越小越好;还有基尼系数等一些指标则是属于区间限制指标,它只在某一区间中取值才属正常。在综合评价中,我们要对这些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指标进行一致化的变换。又比如,各个指标的量纲一般是不一样的,有些指标存在数值上相差巨大等问题,这样不便于相互之间进行比较。在综合评价中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的变换。
1.一致性变换
以一致化正程指标为例,逆程指标、居中指标和区间型指标一致转化为正程指标,公式分别如下:对于逆程指标x,可令1/x:
X[*]=M-x 或X[*]=1/x,(X〉0)
其中M是指标x的取值上限。
对于居中型指标x,可令:
其中m、M分别为指标x的取值下限和上限。
对于区间型指标x,可令:
其中[a,b]为指标x的最优限制区间,M,m分别为x的上、下限取值。
通过以上各式的变换,非正程评价指标x都可以转换成正程指标, 从而解决了各种类型指标,各类性质指标的公度性问题。
2.标准化变换
在基本指标中,指标的量纲不同、数据上差异巨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使这些指标能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必须进行标准化的变换。这种变换的实质是使不同期望、不同方差分布的各指标变量都转换成期望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其变换公式主要有:
(1)标准化变换,令
其中[,j],s[,j],分别为样本第j项指标数学期望和样本标准差。显然经过上述变换后,x[*][,ij]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
(2)模糊隶属度函数变换,令
其中:M[,j]=max{X[,ij]},m[,j]=min{X[ij]}。显然经过上述变换,X[,ij]为无量纲量,且X[,ij]∈[0,1]。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权数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19]。权数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权数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所以,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价和谐社会各主要因素指标的权数,是进行综合评价能否成功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问题。
文献中关于权数的确定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20]:一是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特征值赋权法,其主要思想是根据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来确定其权重系数的大小。二是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赋权方法,其主要思想是权重系数应当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程度和对其他指标影响程度的度量,赋权的原始信息应当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可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决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三是综合集成赋权法,其基本思想是试图从逻辑上将前两大类赋权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确定的权重系数同时体现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总体上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注重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而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具体的发展进程中,还要根据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工作重点来制定发展战略。就目前阶段来说,构成和谐社会各因子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强调和因子间的协调发展、重视各因子在和谐社会中的功效应该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所以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权数确定方法较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
(一)特征值法的赋权基本思想
这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权数确定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某一种参照体系下,根据专家的主观感觉来得到各评价指标关于评论目的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而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得到相应的权数。我们通过一个例子[21] 来说明这一方法的基本思想。假设有m个物体,它们的质量分别用w[,1],w[,2],…,w[,m](可以假定W[,j]=1来表示,在没有任何称重仪器的情况下,可通过下面的方法确定出w[,j]的值。将这m个物体的质量进行两两比较判断,比较判断的全部结果可写成矩阵形式
若用质量向量w=(w[,1],w[,2],…,w[,m])[T]右乘判断矩阵A,则得矩阵A的特征方程:A[,w]=mw,解这一方程即得这m个物体的质量w[,j](j=1,2, …,m)。
(二)特征值赋权法的步骤
基于上述例子的思想,我们要将m个评价指标关于某个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做两两比较判断获得判断矩阵A,要求A的与特征值m相对应的特征向量W=(W[,1],w[,2],…,w[,m])[T],并通过公式
将其进行归一化,即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w[*][,j]。
为了获得判断矩阵,我们可以按表2的方式对每两两指标来进行比较:
表2:分级比例标度参考表
赋值(X[,i]/X[,J]) 说明
1 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3 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指标X[,i]比指标X[,j]稍微重要
5 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指标X[,i]比指标X[,j]明显重要
7 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指标X[,i]比指标X[,j]强烈重要
9 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指标X[,i]比指标X[,j]极端重要
2、4、6、8 对应以上两相邻判断的中间情况
倒数
指标X[,i]与X[,j]比较得判断W[,ij],则指标X[,j]与X[,i]比较得判断W[,ji]=1/W[,ij]
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a[,ij]是指标X[,i]与指标X[,j] 关于评价目的相对重要性程度的比较赋值,其大小要由决策者或评价者直接提供,或由决策者同分析者对话来确定,或由分析者通过各种技术咨询而获得,或者通过对专家平均意见的归纳来取得。一般地,判断矩阵应由熟悉问题的专家独立地给出。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其对指标赋值的大小应具备一致性,否则就会自相矛盾。这种一致性表现为判断矩阵中第i行第j例的元素与第j行第k列的元素的乘积等于第i行第k列的元素。即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应基本满足:
a[,ij]a[,jk]=a[,ik] i,j,k=1,2,…,m
在实际计算中,低阶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很容易得到满足,对于高阶的矩阵,情况较为复杂点,可以通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指标来进行检验。(限于文章篇幅,此处略)考虑到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比较时的心理耐受能力的准确程度,通常判断矩阵的阶数以小于9阶比较适宜。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基本指标体系和权重系数的正确设立,为我们对和谐社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多维向量空间的参照系。按照综合评价的目标,合理地构造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Y[,i]=f(W[,i],X[,i])
从而使得多维向量空间的点能够合理地投影到一维的综合坐标,也就是通过上述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综合”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最终完成对被评价对象的排序或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通常的综合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模型Y[,i]=f(W[,i],X[,i])的具体形式,主要是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Y[,i]为评价对象的得分值,W[,i]是与评价指标X[,i]相对应的权数。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容易计算,便于掌握和推广运用。要求的条件最好是各个指标是相互独立的,从而避免信息重叠所带来的计算错误。但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存着和指标间的线性补偿问题,即一些指标取值的下降,可以通过另一些指标取值的增加来进行补偿,从而使综合评价水平维持不变。更有甚者,某些特异指标的取值,可以遮盖其它指标的不足,从而诱导系统的畸形发展。显然这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相悖的。
另一种非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能够较好地克服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的缺陷。因为,首先这一模型对各指标之间的独立性没有很严格的要求限制;其次是由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在若干个正数中,“和定积大”的乘法运算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一模型对取值较小的指标特别敏感,突出评价指标值中较小者的作用,从而将促使我们特别地要做好那些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诸因素中不足部分的工作,从而有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后还是基于乘法的运算性质,非线性加权模型特别强调各指标间的一致性,对指标大小值的变化比较敏感,而对权数的变动敏感性较差,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权数设定偏误带来的评价失真,也进一步促使我们做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结合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与非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优缺点和各自的使用条件,同时考虑到前面所谈到的各基本指标之间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事实,再根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的目的,我们构建了由线性和非线性混合的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其中,W[,xj]为相应基本指标权数,W[Fj]为相应因子指标的权数。m的取值随构成各因子的基本指标的个数不同而不同。事实上,由上述综合评价模型决定了我们的评价系统是一个二级体系。一级是由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特征的六个因子指标所决定;第二级是由分别构成六个因子的基本指标所决定。这一模型既有非线性加权综合模型的优点,又具备常用的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的特点。所以适合对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监测与评价。
在实际应用时,我们通常是分为两步来进行的。第一步运用非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各因子指标的得分。由于这里采用的是非线性加权乘法模型,所以特别强调评价各基本指标的一致性和较小指标值的作用,而又对各指标的独立性要求不太严格,这正好符合我们前面所选定的二级指标的特点。评价的结果将促使被评价对象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第二步是在第一步得到各因子指标值后,通过特征值法再构造各因子判断矩阵,计算出与各因子相应的权数。一般来说,各因子之间的独立性较好,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是各因子加权得分的和,所以我们应用线性加权模型来计算其最后的综合得分。并以此进行排序或分类。
标签:综合评价论文; 综合评价模型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矩阵乘法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