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编辑的知识结构及其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结构论文,学术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5-0172-02
编辑工作处于出版和文化传播过程的中心环节,编辑的知识视野、知识结构潜在地制约着编辑的行为,影响着编辑的工作绩效。特别是学术编辑,必须形成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实现其结构的优化,才能优化选题,优选作者,恰当地进行编辑加工,向社会输送优质的精神产品。
一、学术编辑的一般知识结构:博、专、雅
1.博。博即广博的基础知识。知识、学识是编辑进行运作的内在功力。古人云:“知者不惑”。常言道:有胆有识。这一切都以知识、学识为第一要义。渊博的知识、学识对编辑角色来说意义尤甚,因为严格说来编辑与作者处于一种一对多的关系之中,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要适应众多研究者著作者的需要,否则在编辑的选择、加工过程中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误区和盲区。要想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编辑选择的自由度,就必须扩大涉猎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并不断“脱毛”、补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新的需要。
2.专。专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学术编辑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广、博、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要精、深、专,以提高选择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并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奠定基础。所谓精、深、专,即是在广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集中发展,准确、系统、完整地把握某一学科、领域里的理论体系,并选择重点深入研究开发,取得成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编辑主体在这一特定学科领域里思维的敏锐性和选择的潜能,而且能够改善和提高编辑主体内储信息的质量。现在也有一些人认为:由于编辑自身工作性质所决定,较渊博的基础知识是必需的,但某一专业领域里的深入发展就未必需要。因为和任何一个领域里的专家相比,编辑主体的所谓专都要逊色许多,因此在编辑中讲专业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这是因为,现代思维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认知和把握,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储存在人们的大脑之中的,一旦有新的、高质量的信息摄入,就会引起整个知识结构的整合和重组,并进而改变和提高整体知识结构的质量。编辑主体专业长线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改善原有基础知识,使其不断优化、提升,从而改变和提高编辑主体的认知方式。再者,专与博二者也并非是形而上学地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集中发展,博到一定程度就要有专的发展,否则博就很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正如古诗所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雅。这里所讲的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雅正,合乎社会规范;二是富有文采,符合社会审美意识。编辑是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和“守门员”,是代表社会行使其职权的。因此编辑所拥有的内储信息和知识结构必须雅正,合乎社会规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编辑的把关、选择既导向了读者,又导向了作者,从而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向。如若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不能合乎社会规范,就可能为一些不健康甚至错误的东西绿灯放行。如我国改革之初的西方思潮的泛滥、高消费,以及“河殇”热所推动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尽管有其社会内部更深层次的原因,但一些编辑自身知识结构失范,造成文化传播中的错误导向也难辞其咎。
所谓有文采,符合社会审美意识,是因为审美意识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审美选择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完满最自由的展现。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1](P50-51)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审美选择是文化选择的极致、最高境界。这就要求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必须符合社会审美意识,从而顺利实现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审美选择。
二、学术编辑知识结构的优化:思辨性、开放性
科学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术编辑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得到提升和优化。学术编辑知识结构的优化,从大的方面看有两个方面:即增强学术编辑知识结构的思辨性和开放性
1.思辨性。思辨性是指经过反思来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和本质。作为学术编辑要想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减少失误,准确选择,就必须提高哲学素养,用科学的哲学理论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知道,任何学术论著、研究成果都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哲学是思维的科学,是关于思维科学的学问,是精神反思的反思,是傍晚飞起的猫头鹰。它能够对人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再造和重组。同时,思辨哲学还对人们的思维路线、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具有导向功能和作用,为科学认识提供前进的方向。就此而言思辨哲学又具有明显的超前预测性,是黎明前报晓的雄鸡。编辑主体通过对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辩证的思维方法内化于自身,就能够实现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再造和重组,增强其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外来信息的同化适应性和对未知世界的超前预测性,从而极大地提高编辑主体的整体认知能力,全方位加大编辑选择的自由度。
有人认为,哲学素养是搞社会科学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自然科学文稿的编辑则不必要求具备哲学素养,其实不然。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智慧之学,作为社会文明的活的灵魂,是把各个时代人们处理自身与世界及自身内部各种关系、全部活动的最精致、最珍贵、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精髓辩证地集中起来的结果。哲学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并活跃于每一自觉的社会历史主体的精神世界中。因此,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是自然科学的超硬核。[2]既然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是自然科学的超硬核,能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论原则,那么作为自然科学学术文稿鉴审者的科技编辑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讲:第一,哲学思维能帮助编辑主体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学术文稿的社会价值,使其选择符合人类主体的整体需要。第二,哲学思维具有极强的批判功能,它能帮助编辑主体破除自身的保守性和旧的科学体系的束缚,为新的理论的确立开辟道路。第三,哲学思维能够整合和重构知识结构,加强其对外来信息的适应性和同化能力。第四,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的特点和趋向,更加需要编辑主体具有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现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迭起,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向宏观和微观两极的纵深发展,使主观与客观这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疆界逐步趋于模糊,以往被人们认为是绝对主观世界的事情,如可行性思维、目的性、控制与调节等等,逐渐被客观世界的智能机器模拟和代替;而以往被人们认为纯属客观世界的事情,如对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观测,对宇宙结构和规律的把握,逐渐染上了主观色彩。牛顿留给人们的几乎是一个纯粹“客观”的物质世界,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却使人的主观精神不断渗透到这种纯“客观”的世界之中。如测不准关系、人择原理、公理化方法、自组织系统、发生认识论等等,这些当代科学的新观念,如果单靠过去那种以经验性和精确性为特征的纯自然科学的头脑来把握是完全不可能的了,缺乏较高的哲学素养和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编辑主体就必然在自己的选择过程中造成新的更大的失误。因此,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向来看,编辑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和较强的哲学思辨能力。
为了真正提高科技编辑自身的哲学素养,增强其哲学思维能力,应当采取如下之措施:
第一,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体系,要想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编辑主体就必须认真系统地加以研究,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重构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顺利地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二,提高有意注意,不断从科学理沦中汲取哲学营养。相对来说哲学研究共性、一般性的东西,自然科学研究局部、特殊性的东西。但是,哲学与自然科学并不能截然分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哲学需要自然科学提供营养,并且它们之间有一个模糊的边界,有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正是这些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领域,使哲学极易从科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壮大自己。编辑主体要把握时机,提高有意注意,善于从科学理论中吸取哲学素养,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哲学思维,提高自己对外来信息的适应性和选择潜能,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2.开放性
开放性即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应是开放的,并不断摄取外来的新质。当今世界信息激增,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和加快。这种信息的激增、知识的爆炸,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出了挑战,对编辑主体来说情况尤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编辑主体,不论他知识何等渊博,要一劳永逸地解决编辑过程中所需的全部知识信息是绝对不可能的。他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开放的,并不断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补进新的质素。
现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无知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多元化态势中的一个新的“认识域”。它包括“不知”、“无知”以及由“不知”、“无知”向“知”的转化过程,[3](P13)编辑主体要善于感知和发现问题,使自己在未知的世界里不断由前问题状态向面对问题状态和更高层次转化。当选择对象中所含的智化信息超出了编辑主体知识结构的控制范围时,及时引起警觉,并给予足够的注意,通过学习、补课和自身内的顺应机制很快将选择对象所含的新质纳入到编辑主体的知识结构中来,然后进行系统的反思与整合,使编辑主体的知识结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
收稿日期:20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