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2616)
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PG2018092
摘要:寝室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空间,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但相比于与其他群体的交往,室友之间在互动中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大学生在处理冲突及之后的相处模式时,大多会采用背后诋毁、故意不理睬、分化小群体等精神暴力手段,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对方的心理情绪,进而影响对方的学业和生活。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基于对其整合分析,笔者总结出在目前学术研究中,关于研究者对大学生宿舍精神暴力原因探索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精神暴力;大学生宿舍;冷暴力;文献综述
大学生身心处于一个情感波动起伏大、争强好胜的成长阶段,室友是大学生朝夕相处的一类群体,因此相比于与其他群体的交往,室友之间在互动中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面临冲突局面时,大学生鉴于各方面因素,不太会像中学生那样直接进行身体接触,经常将直接的身体暴力转化为间接的精神暴力,将对身体的伤害转化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迫。然而这种暴力方式更为可怕与隐蔽,一方面给宿舍安全带来隐患,默默地瓦解着宿舍的和谐;另一方面也会使受害者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受害者的行为判断和学习效率,萌生心理问题,在忍受阈值达到上限后,直接导致冲突升级,演变成身体暴力,甚至是犯罪案件。因此,探析大学生宿舍中客观存在的精神暴力行为,是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
一、大学生宿舍精神暴力定义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由于对大学生宿舍精神暴力的研究比较缺乏,对宿舍精神暴力的整体概念没有专业的定义。然而,有许多类似的基于学校的精神暴力的定义与宿舍精神暴力密切相关,例如冷暴力,不同学者作出了不同定义。如刘佳(2010)、李鹤等人(2014)认为冷暴力指当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们不会受到暴力袭击,但他们更冷漠,轻蔑,自由放任,彼此疏远。主要包括孤立、冷漠对待、分立小群体攻击等不作为手段。赵红霞(2013)认为,大学生宿舍暴力是大学生宿舍中发生的一种暴力形式,导致受害者的情感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冷漠、疏远、蔑视、嘲笑、放任等。
马方圆等人(2014)认为冷暴力其实质是一种精神虐待。虽然它没有通过打伤身体和行为暴力解决问题,但是它是通过语言攻击、威胁、冷漠、轻视等来解决问题的,它还可能导致受害者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层面甚至社会生活中受到侵犯和伤害。从时间上看,冷暴力往往是长期的,受害者长期处在这种环境情感会受到抑制,积累负面情绪,引发心理问题。
王佳等人(2017)认为精神暴力是互动双方在产生冲突时,施暴者不会通过身体动作直接侵犯对方,其表现结果也并非表现为受害者身体受伤、丧失生命,而是有意识地采取一种非常态的行为,包括不合作、孤立甚至冒犯性的语言,以破坏对方的正常期望或干扰对方的正常行为取向。由此在受害者精神方面造成刺激、伤害等一种无形损害。
二、大学生宿舍精神暴力原因探析
不同的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宿舍中形成精神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层面探讨其中的原因。
例如,刘霞(2010)主要从家庭教育方法手段来分析其原因,认为严厉粗暴型家庭抚养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外攻击性强,对人有敌意,容易有人格上的缺陷,为其暴力倾向埋下隐患。当孩子从这种家庭环境中进入大学时,他们经常通过精神暴力来释放自身压抑,以获取心理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赵红霞(2013)主要从个人角度分析精神暴力原因,认为是由大学生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个性和处事方式的差异,宿舍有效沟通较少,心理压力大且缺乏合理的发泄和有效解决方法,外加利益冲突这几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李鹤等人(2014)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人概括,认为学校过分注重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在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许多大学生迫于现实压力走进虚拟网络世界以求心理慰藉,忽视了人际交往,产生了交际上、情感上的心理障碍,不愿与室友交往,彼此之间缺乏沟通。此外,电视和电影等大众媒体展现的冷暴力情景使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是沟通的正常行为;不良的家庭教育如受到破坏的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之间的冷暴力行为也会容易导致大学生精神暴力的发生;在个人层面,作者认为部分学生的冷暴力行为源于群体的影响。
周婷等人(2016)主要从家庭、学校、个人三方面阐述,相比于李鹤等人的研究,在家庭方面,增加了家庭经济因素的考量,经济收入不稳定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的不安全感;个人方面,则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其处于由未完全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阅历少,认知能力有限,如对于生命的产生和消亡存在认识偏差,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较浅、视野较窄,缺乏理性和客观的思考,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判断,自卑、自负甚至盲目自大,很难全面看待问题。
王佳等人(2017)也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不同于上述两个研究,在家庭方面,援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精神暴力的代际传递;学校方面,宿舍这种特殊环境会因空间、作息时间等因素加剧舍友间的精神暴力,且大多数大学心理课程流于形式,授课内容也很少谈到和精神暴力有关的处理方法;社会方面,增加了社会认知度低,大学生精神暴力法律体系不完善两个变量。
杨娜等人(2017)运用理论思维对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社会层面,根据马克思主义三种社会理论形态划分,现代社会正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性的社会,功利浮夸风盛行,人际关系冷漠;学校层面,引用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揭露现今德育模式不科学,人际关系辅导机制欠缺的问题;个人层面,依据霍布斯的个人利益论,每个人都是出于自我利益而行动和生活,强调目前大学生个人特质以自我为中心,人际融合能力差;此外,作者特别强调网络环境下主体交往异化,隐性角色失范,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懒于交流沟通,从而“冷暴力”频发。
三、结语
汇总分析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观点,都赞同大学生宿舍精神暴力危害极大,对受害者心理上、身体上造成无形损害,导致受害者情绪压抑,影响学习和生活。学者目前主要通过量性研究分析,在分析精神暴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而在质性研究上的分析寥寥无几,有待学术界深入访谈,获取更为详尽的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刘佳.重庆市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李鹤,高蕾.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冷暴力现象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4(04):11-13.
[3]马方圆,王晓英.大学生“冷暴力”的成因及组织管理措施[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06):453-454.
[4]王佳,许晓雯,朱丽红,邹奕良,李夏妍.大学生精神暴力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02):116-118.
[5]刘霞.875名中学生校园暴力的现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9,9(02):395-396+274.
[6]赵红霞,郭倩楠.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现状调查[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04):84-88.
[7]周婷,韩晓东,邹兵.大学生寝室暴力事件与高校生命教育[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02):149-151.
[8]杨娜,郑恒.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现象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07-109
论文作者:付昨霖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暴力论文; 精神论文; 大学生论文; 宿舍论文; 等人论文; 社会论文; 受害者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