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菽意识心理思想述评_心理学论文

潘菽意识心理思想述评_心理学论文

潘菽意识心理学思想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心理学论文,意识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对潘菽关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意识的批评观点及意识与实践的观点等意识心理学思想作了简单的述评。

关键词 潘菽 意识 批评 实践

潘菽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潘菽对意识的心理学意义具有自己完整的系统看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他对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战略方针,对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全面论述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关于身心问题的唯物一元论观点,而且十分重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特点是具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了高度复杂的发展并获得了新的特质的表现,是在更高级水平上对环境取得较全面的认识,以致能做出较全面的正确的反应的表现。①

一、关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

潘菽认为关于意识的起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个人类的意识是什么时候开始。另一个是从个体来看人的意识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整个动物界联系着人类来看,意识的发生大概可以分作四个阶段。第一个是未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整个动物的躯体,还没有很明显的分化,运动细胞和感受细胞还没有分别出来。运动和感受性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如单细胞动物和群细胞动物就是这样。

第二个阶段可以譬喻为点的阶段或一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动物有了某种可分别的感受性。但这种感受作用大概是孤立的。当动物接触到或接受到什么刺激物,就产生相应的感受作用。但前后的感受作用缺乏联系。如只有感受细胞或某种最初的感受组织,还没有特殊的感觉器官。而神经细胞即使已有但还没有构成某种中枢的许多种低级动物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个阶段可以譬喻为面的阶段或二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动物对范围有限的环境中不同的东西和其不同的部分能同时有联系地感受到。对一定短促时间内的刺激变化也能作有联系的感受。这就是说,动物有了某种或简单或稍复杂而类似于人类的知觉的感受作用,但这种动物在时间上相隔稍久一些的感受作用还缺乏相互联系。这种动物在每一时刻的感受作用仿佛形成了一种或简单或稍复杂的一个面,而不只是分离的点。昆虫以上以至很低级的哺乳动物大概都是属于这样的情况。第四个阶段可以譬喻为立体阶段或三维阶段。在这个阶段,感受性已转变为初步的感知觉,并且不仅形成了较大的认识面。而且不同时间相隔较久的感知觉作用也能彼此产生某种联系,因而仿佛形成了一种较复杂的立体性认识。这时的时间性联系和空间性联系在一起就开始成为最初步的胚芽状态的思维。由于最初思维的产生也就产生了最初步的意识。这时,感受性就成为感知觉。类人猿和由猿演进而成的最初猿人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人类是这个阶段的唯一真正代表。②

从潘菽以上论述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下结论,意识从整个人类发展史,甚至从整个物种发展史而言,是从具有思维萌芽的类人猿和猿人进化以前物种的进化结果,即从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到感受性、感应性再到感知觉的,最初思维的萌芽发展的结果,另外潘菽将意识演变过程形象地喻为“未分化到分化的点、面和立体”有较强的哲学意味,但其理论的根据是合乎科学的观点的。

再从个体来看,人的意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意识的发生发展问题,他认为分析到最后,其实就是思维的发生发展问题。

婴儿在出生以后的相当一个期间内也先有了感知觉而还没有思维,所以还没有意识。婴儿的发展大概到了开始有思维活动的时候才开始有意识。那么凭什么指标可以确认幼儿在什么时候有了或还没有思维的表现的问题,言语当然是一种可用的重要指标。但单凭言语的指标还显得不够。有迹象似乎表明,幼儿在还没有相应的社会化了的言语表达能力之前就可以开始有用其它活动方式表达出来的初步的简单形式的思维活动了。是否确然如此,需要作切实的观察验证。总之,关于意识起源的探究工作,现在方法上有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思维表现的指标问题。③

这里潘菽为我们后来的研究人员提出了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世界三大谜之一的人意识之谜,的确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当代西方认知心理学的迅猛发展业已证明意识越来越成为心理学家了解人类自身的一个突破口,而潘菽一直不动摇地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范畴。这是一个科学心理学家的远见灼识。下面就他关于意识的基本观点作一些概述。

二、关于意识的基本观点

(一)意识是认识活动。

潘菽关于意识的界定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意识就是一种认识作用,即人在生活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它不代表心理活动的全部。只代表“知”的一方面,即认识的方面。第二,意识是我们人在生活、实践中对现实的整体认识作用。这就是说,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的生活、实践中所有实体的未加分析抽象的全部认识活动。总之,它并不是指单纯的感知觉或思维,而是包括它们在内的综合、整体的认识作用。

这里潘菽将意识与情感、意志过程严格地区分开来,把意识看作是包括感觉、知觉和思维的一种具有结构的认识作用或认识进程。④

(二)意识和神经活动

潘菽认为,意识,从唯物论的、科学的观点看,它本身只能是一种神经活动,主要是人脑的神经活动,是人的头脑包括有关的感觉器官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形成映象的活动,也就是在任何时候最概括的综合的认识活动。同时,是神经的一种反映活动。意识活动也就一定包含一种能量或力的变化,发放以及消耗的过程。一个已习用的名称“精力”也就可以理解为这个意思。但意义要定得明确一些。意识的本体就是人的头脑连同感觉器官的一种神经活动。人的头脑和感觉器官以及许多运动器官既是生理的器官也是心理的器官。构成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本体的神经活动当然是从构成神经生理过程的神经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是,既已这样发展出来以后,它也就具有其自己的独特本质而成为另一种不能再仅称之为生理活动的神经过程。⑤

潘菽把意识建立在物质活动的基础上即神经活动的基础上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而且将人的意识与神经活动本身又区别开来,即意识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概括的综合的认识活动。不与简单的“刺激——反应”等同,而是在神经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为复杂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可贵处,或说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三)关于意识的对象和内容

传统的唯心论意识心理学一般总是误把所意识到的对象当作所谓意识的内容。例如把所看到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听到的客观事物的声音都当作意识的内容。那就是把所感觉到的客观情况当作感觉,把意识到的客观对象当作意识本身的组成部分。这是一。又,人们对自己的主观活动,如意图,情绪或思想,也能意识到。传统唯心论意识心理学也错误地把意识的这种对象当作意识的所谓内容。这是把所意识到的主观活动情况当作意识本身的组成部分。这是二。由于前一种错误,唯心论意识心理学就歪曲了人类的意识实质,看不到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真实关系。由于后一种错误,唯心论意识心理学就完全歪曲了人们的主观心理活动的实在情况,混淆了心理活动的两个重要的必须分清的不同成分即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区分。这是唯心意识心理学对于意识的理解所包含的两个主要错误。⑥

潘菽认为,意识的对象从分析来看总是客观世界中不同的种种事物。尤其要指出,我们自己也属于客观世界事物中的一种事物。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同样包括对我们自己的认识。如我们自己的感知觉、思想、情绪、意志、行动等等的变化,我们自己也都能意识到。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还有不能把认识作用和认识对象混同。如颜色感觉,红色、绿色都是感觉的对象,而有人把红或绿的颜色本身感觉而说红的感觉和绿的感觉,这是错误的。同样,我们自己意识到的愿望、情感、行动等也都是意识的对象而不是意识本身。⑦

那么什么是意识的内容呢?潘菽明确指出,如要恰当地讲意识内容的话,那就只能是意识活动的构成部分而决不是指意识的对象,如传统心理学常说的那样。意识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它所指的实际是包含着不同形式的几种认识活动的。意识所包含的不同认识活动主要分别为感觉和思维两类。如分得稍细一些,感觉又可分为感觉和知觉两种,思维则可分为推想。想象、联想、回想等等几种。但这些作为名称而论,仍都是类名。例如,就感觉说,大家知道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几种不同的感觉。再就视觉感觉说,又有颜色感觉和明暗感觉等区别。事实上,颜色感觉又因不同事物的不同颜色而有所不同。思维并不是抽象的。人们的思维因思维什么和怎样思维而异。总之,人类的意识是因生活、实践,因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丰富着的。这就应该是关于意识内容的恰当理解。这就是构成人们意识方面的个别差异以至阶级差异的由来。⑧

关于意识的内容与对象的严格区分,使我们看到潘菽治学态度之严谨,他向传统心理学中的对象与内容的混乱提出批评,有利行澄清心理学研究中的许多误解,使我们对意识的研究不致沿着传统心理学的错误老路走下去,花费巨大精力而收效甚微。

(四)关于意识的能动性

潘菽认为意识本身的能动性在于它能成为客观现实的忠实反映,成为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能有效地指引人们变革客观世界的行动。这就是意识——人类所特有的认识活动——的巨大能动性所在。⑨人类的自觉能动性是结合着意识的,是有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由自己调节。控制加强的,是在自己的觉察之下的。人类所以能有独特的自觉能动性,是因为人类能进行积极而周祥的思维,有高度组织的意向活动(意志、意图、感情、决心等)能在一定的过程中明确地预见将要发生的事物,能使自己的行动和广大的间接事物相协调;不受此时此地的限制。总之,人类有自觉能动性,是由于人类能有高度发展的主观的心理活动。不仅这样,人类还能制造工具、器械以辅助自己天然的感知器官(耳、目)行动器官(手、足、口、舌)以及思维器官(脑)的不足,借以加强和扩大补充它们的功能。人类的社会集体生活是人类的自觉能动性和最基本的广大源泉。可以看到,人类的自觉能动性完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很大的、可以说是无限的发展可能的,是可以因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的。⑩

潘菽关于意识的能动性观点吸取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营养,也是他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全面认识结合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精华做出的合理选择。而且他始终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从而对意识心理的研究能保持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这一点也从西方心理学家走过的弯路及前苏联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当然他们完全排除西方心理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偏颇的)得到佐证。纵观古今,横看中西,意识的能动性这一特质合乎科学心理学的观点是无庸置疑的。

三、关于意识的批评观点

意识在心理学界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西方心理学家对她的看法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潘菽针对西方心理学中有关意识的观点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认为那些观点没有一种能使人完全满意的,有的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有的显然是谬误的。

首先是对意识神秘论的批评。该观点认为意识是不可思议的。潘菽断然指出是完全错误的;第二是心理与意识等同论,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冯特、铁钦纳、机能派,完形派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不妥,既阻碍了对心理取得正确的理解,也阻碍了对意识取得正确的理解。第三咱是觉察论,觉察论偏于感觉,知觉,即感性认识,将意识等同于感性认识是很不全面的,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有霍尔特、托尔曼、皮亚杰等人,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偏重感性认识,忽视理性认识。第四种是流动论。把意识看成象河流一样,叫做“意识流”或“思维流”,这是詹姆斯提出的看法。这只描述了意识的表面现象,完全没有揭示意识的本质,另外把意识等同于思维也是片面的。第五种是排除论。针对华生主张心理学不要研究意识,意识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的观点,潘菽尖锐批评了这种论调,认为排除意识于心理学之外,心理学就不成其心理学了,这是最错误的意识论。第六种是生理化过程论。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派的拉希莱,拉希莱和行为心理学者后来感到不能排除意识,所以又想把它拉回来。拉希莱企图用行为的概念来说明意识,企图把意识融化于行为之中,把心理学生理学化,把意识视为高级的生理过程,从生理学的观点来说明意识,潘菽认为这样做最后只能把意识还原为物理,化学的东西而归于消亡。第七种是觉醒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意识与觉醒等同论,这种观点以为人在觉醒状态时有意识,完全睡着时就没有意识,认为意识产生于脑干的网状结构。潘菽认为,意识与大脑皮层有关,意识也须以觉醒为条件,但仅仅觉醒并不等于有意识,一般动物都有觉醒和非觉醒的状况,但接近高等的动物也很难没有意识,并且潘菽又指出了巴甫洛夫提出的意识是脑的兴奋状态的片面性。有意识时大脑皮层当然至少要有一部分处于兴奋状态,但兴奋不就等于意识,兴奋至多只说明意识产生的条件之一。另外潘菽也指出了唯心的经验论、现象论、副现象论和场论的片面性,模糊性及荒谬性。(11)

潘菽,作为一个熟悉了解西方心理学的中国心理学家,面对纷坛复杂、学派林立的心理学界,面对一大批大师级的西方心理学家,敢于坚持真理,敢于针砭其弊,而且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脉络也几乎印证了他的观点,即,西方心理学种种理论只有纳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他这种建立在科学指导思想基础上的学术精神和胆略是我们后继者要继承和发扬的。

四、关于意识和实践的观点

潘菽认为意识和实践是不能分开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实践是意识和意向以及意向客观化的行动的统一体。实践决定意识。

意识因实践活动而产生、发展而又施加影响于实践,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人们的实践活动越复杂、越发展、越提高,他们的意识也就跟着越活跃、越扩大、越表现到充分的程度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潘菽认为对意识的理解应该把它放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去考察和理解就会陷于歪曲,陷于纯然的抽象,陷于皮表,陷于玄虚神秘,陷于混乱,陷于最坏的唯心论。关于意识问题,只有真正地贯彻辩证唯物论的理论指导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潘菽指出鲁宾斯坦的“意识合乎规律地包含在物质世界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中”以及“存在着的不只是物质,而且还有意识”观点的错误在于把意识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分离开了。(12)

纵观潘菽的意识心理学思想,对于意识的心理学思想研究,潘菽花费了很大气力,投入了巨大精力,形成了们的“知意”心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对意识心理思想的论述是深刻而精辟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尤其对西方心理学的剖析,结合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精髓,提出了他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在其体系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这种哲学观不是臆造的,是以19世纪的生物进化论、能量转化和细胞学的科学发现为基础的,而这些理论本身极富唯物辩证法的寓意,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新老三论”也只是唯物辩证法在科学中继续发展的成果,过去在我国心理学界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观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以为它束缚了心理学的科学发展,其实这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其影响力将随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成为心理学科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潘菽的意识心理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在于此。

潘菽的心理学思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只是作者粗浅看法,以抛砖引玉为幸。

注释:

①潘菽《关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发言》《潘椒心理学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6第一版

②潘菽《心理学简札》卷三.五十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第一版

③潘菽《心理学简札》卷七.五十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第一版

④⑦(11)《意识问题试解》《潘菽心理学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6第一版

⑤《心理学简札》卷十.十八,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第一版

⑥潘菽《心理学简札》卷三.二十四,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第一版

⑧潘菽《心理学简札》卷三.三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第一版

⑨潘菽《心理学简札》卷三.二十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第一版

⑩潘菽《心理学简札》卷八.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第一版

(12)潘菽《心理学简札》卷三.三十八,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第一版

标签:;  ;  ;  ;  ;  ;  ;  ;  ;  ;  

潘菽意识心理思想述评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