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未来2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今后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经济建设论文,发展目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小康”生活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这只能是人们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提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人民生活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城乡居民由温饱向小康跨越的主要标志

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成为现实。主要表现为: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90—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89年刚过5000亿元,目前已超过8万亿。

第二,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①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0年增长3.5倍。②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家庭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城镇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1年的37.9%,农村从58.8%降到47.7%。③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不仅面积扩大,而且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生活的舒适程度提高。④消费品档次升级换代,从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电脑、小汽车、商品房,层次不断提高,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开始普及。

第三,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注意搞好“三条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互衔接,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到2001年底,农村贫困人口比改革开放初期减少2.2亿,一些生存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也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小康是怎么算出来的?

据国家统计局的专家介绍,《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标准是1990年代中期由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农业部制定的,此后一直作为衡量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的尺度。考虑到城市与农村存在较大差别,为了从本质上更为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程度,又制定出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作为全国标准的细化和补充。专家指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和民族众多,生活习俗差异很大,如果全国用一套标准很难准确刻画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平均数下会掩盖巨大的差异。所以,一些指标的数量界线不能“一刀切”,需要分别对待。如对于收入水平和衣食住行中的一些重要指标,小康临界值区分为城乡两种标准较为合理。

按统计核算标准,小康实现程度的计算可分为三大步:

第一是小康内涵界定。小康标准框架的确定,首先取决于对小康内在涵义的理解,它是标准制定的出发点。目前,大家对小康内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但作为标准严格加以定义,特别是对小康的范围和数量标准的确定,就很难得到一致认同。这是由社会经济事物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社会经济事物的变化不像一些自然对象那样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有一个确切的临界值(如水沸腾在正常气压下是100℃),而往往是一个数量区间,确定临界值当然就只能是一个大概,就像人均GDP的小康临界值可以确定为2500元,那么定为2480元也未尝不可。因此,尽量从定性上对小康涵义作出科学的界定是很有必要的。

小康是指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下,人民生活水平高于温饱但还不够富裕,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精神健康充实的一种程度。从这一涵义可知,它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涵义。生活质量的涵义也在发展演变,今天人们提到的生活质量一般包含三层涵义,即:物质生活状况,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主要内容是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

第二是确定小康标准临界值和指标权重。对每一指标确定一个数量临界值,达到或超过比值就认为该指标达到小康水平。指标临界值确定的方法不尽相同,如有用计量经济模型确定的,有用国际公认标准确定的,有用横向对比法确定的,也有用专家法确定的,但总的依据是后面提到的四条原则。如住房使用面积需要考虑人均活动空间、睡觉空间、学习空间、饮食空间等多个因素来确定。指标权重是指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居的重要程度,它的确定同样有多种方法,如专家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等。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的权重分别是14%、48%、14%、10%和14%,其中物质生活权重最大,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部分。

第三是计算小康进程,即距小康临界值还有多远或者说实现程度。这里采用区间距离实现程度的办法测算,就是将小康临界值(亦为小康生活阶段的初始值或下限值)作为温饱阶段的上限值,将1980年或1980年代初的指标值作为温饱阶段的初始值即下限,确定出温饱生活阶段这一区间,此区间的距离用Y表示;某指标由温饱初始值达到现值构成的距离,说明该指标达到的一种数量水平,该区间的距离用X表示,则该指标小康实现程度就是指X与Y的比值的百分比程度,即(X/Y)×100%。一般X位于温饱区间内,如果X等于或大于Y,则实现程度为100%,如X小于Y,就说明小康社会还没实现。总体实现程度为各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重乘积之和。

计算结果总体讲是客观合理的,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的较好的生活水平状态,与国际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当。

全国标准是作为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统一标准来设计的,是测量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共16项指标。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指标组成;第二类为物质生活水平,由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8项指标组成;第三类为人口素质,由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3项指标组成;第四类为精神生活,由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2项指标组成;第五类为生活环境,由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2项指标组成。

城镇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五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2项指标;农村标准由收入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安全六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6项指标。

遵循的主要技术原则有四条。一是全面系统原则,能综合反映小康水平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反映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主线,将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使之与温饱和富裕阶段的生活内涵有明显的区别。二是实用操作原则,衡量我国小康生活发展水平不仅要科学客观,而且要具有简便实用和可操作的特性。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尽量以指标的相对量来衡量,以便保持可比性和连续性。三是可比性原则,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分析,既要参照国际标准,又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城乡差别较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特点,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四是最小可靠原则,在具有几乎同等代表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指标数量的最小性和数据来源可靠性的原则,以使指标少而精,又能客观合理地反映小康生活水平。

我国居民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

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城镇居民生活正沿着“温饱—小康—富裕”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农村居民也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由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的两次重大跨越。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1989年突破600元,达到602元,1997年超过2000元,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比1979—1989年5.6%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与此同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减少2.2亿多,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

2.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

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19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化情况看,农民家庭经历了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到2001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54.4台,比1989年增加14倍;电冰箱13.6台,比1989年增加14倍;洗衣机29.9台,比1989年增加2.7倍;电风扇129.4台,比1989年增加2.8倍。现代家庭生活的许多耐用消费品,如电话、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2001年,农民每百户拥有电话机34.1部、移动电话8.1部、空调1.7台、组合音响8.7台。

城镇居民家庭则经历了从“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再追求电脑、轿车的转变。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89年增长1.3倍;电冰箱82台,增长1.2倍;洗衣机92台,增长21%;电风扇171台,增长32.6%;照相机40架,增长1.3倍。另外还有影碟机43台,录放像机20台,组合音响24台,家用电脑13台,而录音机的拥有量同比下降了27.1%。

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日益加快。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住房面积增加、质量提高。2001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5.7m[2],比1989年增加了8.5m[2],增长49.4%。其中:砖木结构的住房13.8m[2],比1989年增加了4.5m[2],增长48.4%;楼房面积6.9m[2],比1989年增加了6m[2],增长6.5倍。

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4.1m[2],比1989年增长53.3%;城市居民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m[2]的拥挤户从1989年的5.7%下降到0.8%;住房中有自来水的家庭从1989年的79.8%增长到95.2%,有厕所浴室的家庭从1989年的43.3%增加到80.7%;使用空调或暖气取暖的家庭从1989年的23.9%增加到48%;使用管道煤气、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的家庭从1989年的37.6%增加到78.7%。

5.交通通信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通信。改革初期,城镇居民的交通方式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通信方式只有邮信和电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很少。而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57元,比1989年增长21.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9年的1.7%增加到8.6%。其中购买家庭交通工具支出53元,交通燃料费支出9元,交通工具维修服务费17元,出租汽车费22元,其他交通费74元;购买通信工具支出55元,电信费支出221元,邮费和其他支出6元。

随着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得到普及,农民意识到了知识、信息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2001年,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193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110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近12倍。

尽管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发展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达到了小康标准。

6.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

经济学理论中将居民消费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乐和发展。“生存”为最低层次,主要是指衣食消费;“发展”为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教育、健身、环境等方面的消费。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层次处于享乐和发展之间,教育消费发展前景看好。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不断加强,子女上学要上好学校,课外还要学外语、学电脑、学音乐等等,成年人工作以后也不放弃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热吸引发达国家纷纷打入中国争夺教育消费市场,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增长显著。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包括书报杂志)461元,比1989年增长10.2倍,消费比重从3.4%增加到8.7%。其中:学杂费支出308元,同比增长11.2倍;托儿费支出22元,增长3.2倍;书报杂志费64元,增长5倍,还有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支出68元。

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该项指标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但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为93.5%,西部地区为73%。

人口素质可分为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它的提高除受经济基础这一因素制约外,还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共扫除文盲4872万人。根据人口调查资料,我国15~45岁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0.4%下降到2001年的4.1%,下降了6.3个百分点。2001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1%和88.7%,高中和大学入学率也分别达到42.8%和13.3%。2001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7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长了2.5年,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1.4年。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2001年的4087人,增长了近2倍;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由8039人增长到11534人,平均每10个人中有1.5个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435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到33829人。

表1 1990—2001年各种文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

在高等教育连续三年扩招的情况下,2001年全国共招收本专科学生464.2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首次突破250万人大关,达到268.3万人,比1990年的60.9万翻了两番多,成人高校招生195.9万人,也比1990年增长了两倍多,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1175.1万人,比1990年增加802.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9.1万人,是1990年的3.5倍,年平均增长12%,成人高校在校生为456.0万人,比1990年增加289.3万人,年平均增长9.6%。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300多万人,其中1990—2001年的毕业生占70%。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1990年119人增加到2001年的570人。

表2 1990—2001年我国教育规模的发展情况

7.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曾创造过世界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2001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每万人有艺术表演团体2.04个,公共图书馆2.11个,博物馆1.14个。广播电视更上一层楼,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听、视觉信息获取和娱乐渠道,2001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5%。

8.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

人们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逐渐加快的,我们的药品丰富了,不那么依赖进口了;医院的床位宽松了,卫生服务的条件改进了,治疗的仪器先进了,人们不再因治病条件的艰难而苦苦等待,卫生理疗和身体保健也早已不是奢望。到2001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23.9张,每万人拥有医院0.51个,每万人中有医生16.9名。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率先于1996年达到小康标准,目前,我国这一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指标接近,比高收入国家低7岁左右,比低收入国家高6岁左右。

9.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

没有比精神面貌更能反映人的相对优越状态,精神生活的提高是小康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它刻画的是人们生活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社会道德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状态。1999年全国总体衡量精神生活已实现小康标准,是五大部分中实现程度最高部分之一,比1990年的47.2%提高了5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向前推进5.7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为94%,西部地区为91%。

人们的精神消费向健康型和知识型发展。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逐渐下降,非食物性支出尤其是服务性等非商品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性精神消费增长较快。1999年,全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3%上升到1990年的6.27%再上升到11.59%,超过小康标准值。

10.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使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觉醒和反思不断进步,逐步形成共识,并升华成为当今的重要话题——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是探索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关系的战略。目前,我国已加入到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并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这一战略的逐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所改善,2001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由1995年的793个扩大到1551个;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也由1995年的7172万公顷发展到12989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比重为12.9%;全国生态示范区数达215个。可喜的是,1999年反映小康标准的核心指标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首次超过15%的小康标准,实现程度为100%。

西部农村距小康还有一定距离

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因此,全国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农村。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的测算,预计到2002年底,全国农村居民整体小康实现程度在95%左右,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可达99%左右;中部地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约为95%左右;西部地区农村不但整体不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小康实现程度约为75%左右),而且西部地区各省份达到小康目标的可能性都很小。

从地区看,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农村实现小康的难点主要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较差的自然经济条件造成投资环境较差,不但不能有效地吸引投资和人才,而且还造成每年大量资金和人才的外流,使得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难以发挥优势;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改革的步伐较慢,加上长期以来资金不足的困扰,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农民商品经济意识较差,人均收入水平低,而且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还在逐步拉大。因此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能力,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文教、卫生等条件,增强它们的发展潜力,使西部地区农村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全面的小康社会一定能实现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应在本世纪头20年重点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世界性经济结构再一次大调整、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不懈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在较短时期内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二是坚持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提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效宰,特别是提高利用市场力量改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农业等产业的管理与效率;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建立起既有较高竞争力、又有活力和效率的政府管理体制;四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进程,力争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

可以想象,到那个时候我们将逐步扭转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城市化的水平要超过50%,社会保障也会更加健全。可以预见,我国全面的小康社会一定能实现。

标签:;  ;  ;  ;  ;  ;  ;  ;  ;  ;  ;  

小康社会:未来2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