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规范化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丹参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具有活血通经、排脓生肌、专调经脉、生新血、去恶血之功效。 一、特征特性 丹参株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黄白色柔毛及腺毛。茎四方形,叶对生,通常为奇数羽状复叶。轮伞状花序组成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式,花紫蓝色。花萼钟状,长约1.1厘米。小坚果,椭圆形,黑色。根肉质,圆柱形,外皮朱红色。 丹参喜欢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下生长,年平均气温17.1℃,平均相对湿度77%最佳。在肥沃的沙质壤土中生长较好,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广,中性、微酸、微碱均可生长。 二、栽培技术 1.整地与施肥。人工栽培丹参,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壤土、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做床,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采用大垄高床技术,床宽130~140厘米,长度视需要而定,床高10~12厘米,床间距30厘米。 2.繁殖技术。主要有种子繁殖、分根繁殖、扦插繁殖和芦头繁殖。(1)直播。5月初播种,条播或穴播。穴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20~30厘米,穴内播种量5~10粒,覆土2~3厘米。如遇干旱,播前浇透水再播种,半月左右即可出苗,苗高7厘米时间苗。(2)育苗移栽。丹参种子6~7月成熟,采摘后即可播种。在整理好的畦上按行距25~30厘米开沟,沟深1~2厘米,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以盖住种子为度,播后浇水盖草保湿。用种量每亩0.5公斤,15天左右可出苗。苗高6~10厘米时间苗,一般11月左右即可移栽定植于大田。3月中下旬用种子按行距30~40厘米开沟条播育苗,种子细小,盖土宜浅,以见不到种子为宜。播后浇水盖地膜保温,半月后在地膜上打孔出苗可植于大田,苗高6~10厘米时间苗,5~6月可定植于大田。(3)分根繁殖。栽种时间一般在当年5月下旬,也可在前年10月中下旬立冬前栽种,冬栽比春栽产量高,随栽随挖。选一年生的健壮无病虫的鲜根作种,侧根为好,根粗1~1.5厘米,老根、细根不能作种。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沟深7厘米。将选好的根条切5~7厘米的段,一般取根条中上段萌发能力强的部分和新生根条,边切边栽,大头朝上,直立穴内,不可倒栽。每穴栽1~2段,盖土1.5~2厘米,压实。亩需种根50~60公斤,栽后60天出苗。为使丹参提前出苗,并延长生长期,可用根段催芽法,于11月底至12月初挖深25~27厘米的沟槽,把剪好的根段铺入槽中,约6厘米厚,盖土6厘米,上面再放6厘米厚的根段,再盖10~12厘米土,略高出地面,可防积水,天旱时浇水,并经常检查以防霉烂。第二年3月底至4月初,根段上部都长出了白色的芽,即可栽植于大田。该法出苗快、齐,不抽薹,不开花,叶片肥大,根部充分生长,产量高。 3.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采用分根繁殖法种植的,常因盖土太厚,妨碍出苗,因此,幼苗出土时要进行查苗,如发现因盖土太厚或表土板结,应将穴土挖开,以利出苗。丹参生育期内需进行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苗高10~15厘米时,中耕要浅,避免伤根。第二次在6月,第三次在7~8月,封垄后停止中耕。育苗地应拔草,以免伤苗。(2)追肥。丹参移栽时,作基肥的氮肥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成活或烧苗。中期可施适量氮肥,以利茎叶生长。第一次除草结合追肥,雨天进行,一般以施氮肥为主,以后配施磷钾肥,如肥饼、过磷酸钙、硝酸钾等,最后一次要重施,以促进根部生长。第一次、第二次每亩可施腐熟粪肥1000~2000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或肥饼50公斤。第三次施肥于收获前2个月,重施磷钾肥,亩施肥饼50~7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二者堆沤腐熟后挖窝施,施后覆土。在丹参生长发育旺盛期应加施适量微肥。(3)灌水与排水。丹参系肉质根,怕积水,需经常疏通排水沟,严防积水而烂根。但出苗期和幼苗期需水量较大,要保持土壤湿润,遇干旱及时灌水。(4)除蕾。除蕾控苗时间以丹参主轴和侧枝上有蕾芽出现时为宜,用手掐或剪刀剪除蕾芽,防止养分流失。 三、采收加工 春栽于当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春萌发前采挖。先将地上茎叶除去,在床一端开一深沟,使参根露出,顺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条,防止挖断。挖出后,剪去残茎。每亩可产干品药材200~250公斤。 联系电话:0311-85815432丹参规范化栽培技术_丹参论文
丹参规范化栽培技术_丹参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