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机构对欧洲经济走势的预测综述_法国经济论文

国外机构预测欧洲经济走势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走势论文,国外论文,机构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9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了《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注:http://www.imf.org/external.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2,09,18.),对明年世界经济走势作出了预测。本文以《世界经济展望》为基础,结合欧洲主要研究机构和媒体的观点,对欧洲各地区及主要国家今明两年的经济走势综述如下。

一、西欧国家经济:正在走向温和复苏。西欧经济从2001年底开始复苏,但复苏力度弱于北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西欧此轮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国外需求的拉动。今年初,西欧大部分国家在出口稳步上升的同时进口却持续下降,表明该地区的内需仍然乏力。其中,个人消费仍受到抑制,但私人投资开始回升。最近公布的零售额、第二季度的GDP和德国IFO核心指数(注:德国IFO核心指数是由德国经济研究中心(CES)公布的显示商业信心状况的指标。)等指标显示,经济运行和信心状况令人失望,欧洲经济复苏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快。不过,也有一些指标预示了今年下半年和2003年良好的增长前景:存货投资明显回升,将在今年下半年促进经济复苏;近期收入的增加、通货膨胀的下降和近年来异常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将促使个人消费的增长,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随着企业收入(眼下西欧国家的企业收入状况好于美国)和资本利用率的上升,私人投资应逐步回暖。

然而,此次复苏的力度和势头仍然存在许多疑问。如果国外需求减少,或者欧元继续走强,这种外需导向型的经济复苏将面临向下的压力。此外,欧洲经济的运行状况依然存在很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1、证券市场跌幅较大。欧洲证券市场的资本化水平远没有美国发达,欧洲家庭持股也没有美国那么普及,但2000年以来欧元区股票市场的下跌幅度比美国还大。证券市场的大幅下挫可能会抑制市场信心和国内需求的恢复,并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压力。2、德国经济迟迟不能步出衰退。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工业生产和国内需求前景尚难确定。德国经济如果进一步走弱将严重影响整个欧洲地区的经济走势。3、近期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国际贸易的下滑,将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4、各国的财政压力和经济结构条件大相径庭,对外力导致的经济波动的承受力差异较大。5、各国房产价格的波动状况也是影响经济运行的另一个变量。6、今年夏天洪灾的影响。尽管夏天发生的严重洪灾估计对全欧经济的影响不大,但它不利于主要受灾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

通胀方面,今年初以来,欧元区国家的核心通胀指数(注:核心通胀指数是除去能源、食品、酒类和烟草等商品后的通胀指数,它能更客观地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保持在2.5%左右,超过了欧洲中央银行设置的2%的上限。工资的增长(部分是对前几年工资增长缓慢的弥补)、生产率的下降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加重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不过,预计通胀局面不久就会消失。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油价和鲜活食物价格上涨及欧元的兑换流通等暂时性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减小;另一方面,如果近期欧元继续走强,生产将会出现周期性反弹,欧元区国家之间巨大的产出鸿沟可以帮助遏制核心通胀指数的进一步上扬。

财政方面,尽管各国具体政策目标差异很大,但在缩小财政赤字方面是一致的。预计德国2002年的财政赤字将接近《稳定与增长协定》中规定的3%的上限(葡萄牙今年将再一次超过这个上限),为此德国来年需要更加努力将赤字减少到接近预算平衡的水平。在最近的预算预案修改和减税决定作出后,法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显得更加困难。意大利也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以实现2005年财政收支平衡的承诺(该承诺原定于2003年实现)。大多数欧元区国家都需要加强中期财政约束,降低过高的税务负担并保证不断上升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

就业方面,近年来,欧元区国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一些国家将更多地允许业余用工、临时用工和合同用工;一些国家降低低收入工人的税收级差税率并提高就业方面的灵活性。这些措施连同整体工资水平的控制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欧元区国家就业的增长和失业率的降低。同时,劳动力市场还吸纳了更多的女性和年轻人就业。尽管欧元区的失业率已经显著下降,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高。劳动力参与率,特别是55岁以上年龄段的参与率远低于美国等国家。今后仍需进一步强化并推广上述措施,以提高就业率和潜在的产出水平并迎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参见表一)

(一)德国经济。德国经济去年第三季度负增长0.2%,第四季度负增长0.3%。在经历了丰年的衰退后,今年第一季度德国经济在出口的有力带动下恢复了增长,增长率为0.2%。但是,由于从去年冬季以来,德国制造业投资和家庭消费都在显著下降,国内需求仍然疲弱。所以,此轮外需增长引发的经济复苏不会持续长久,德国经济在今年初有所复苏之后很可能再度放慢。

德国经济研究所在今年7月9日发表的夏季经济预测报告中对德国经济前景并不乐观。该机构指出,去年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激励德国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和投资。尽管这一政策估计开始显效,近期欧元的升值也使外界普遍看好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前景,但欧元对美元汇率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德国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出口的增长。此外,德国政府实施的紧缩财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增长。

德国第一大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今年10月4日公布一份研究报告,将其对今年德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以前的0.5%调降到0.1%。明年经济增长率可能也只有0.6%左右。(注:《欧洲时报》,2002年10月9日。)报告认为,美国将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并严重削弱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战争甚至可能会使德国经济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出现小幅衰退,进而对德国明年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10月22日,德国6大经济研究所(注:德国6大经济研究所包括: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汉堡经济研究所、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哈雷经济研究所和莱法州经济研究所。它们于每年春秋两季公布的“德国经济形势报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公布了德国经济形势秋季报告,认为德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但同时预测明年德国经济将“逐渐复苏”,并将德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从春季报告的0.9%和2.4%分别降低到0.4%和1.4%。这6家机构看淡德国经济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它们还认为世界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也是德经济难以起色的原因之一。

(二)法国经济。从1997年到2000年,法国连续4年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及贸易顺差方面领先欧盟其他国家。“法国经济增长预期观察”组织(OFCE)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就业市场的优异表现”。2001年,法国经济增长开始放慢,增长率为1.8%,但仍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法国经济的增长率降至0.5%,第三季度增长率又降到0.4%。种种迹象表明,法国下半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巴黎股市40大股指数在一年之中重挫了近40%;美国出兵伊拉克有可能造成石油价格波动并打击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将推迟投资,压缩工资支出并推出裁员计划。今年10月16日,OFCE认为,由于失业压力加重,法国连续4年经济增长在欧盟一枝独秀的局面将于2003年结束。随着法国特殊就业政策的能量释放殆尽,“法国与其他主要欧盟国家相比在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方面的优势也正在消失”。该组织预测,2003年度法国经济增长将为1.8%,与欧元区总体水平持平,失业率将上升到9.4%。(注:法新社2002年10月16日电。)

投资方面,国际和国内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使法国企业不敢贸然投资。同时,股市大幅下跌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筹资能力。企业目前最关心的是如何消化现有库存,而不是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一向比较乐观的服务业的增长势头也开始趋缓。今年第二季度,投资减少了0.4%,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到年底。

消费方面,企业在生产和投资方面的糟糕表现给就业和消费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家庭消费仍是法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法国企业近期难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但裁员计划却随时可能出台。2001年6月开始上升的失业率仍在缓慢爬升,2002年8月达到9%,预计今年底将达到9.3%。失业率的上升势必影响到家庭收入和消费,而目前的家庭消费是法国经济的唯一亮点。预计2002年家庭消费增长2%,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占到60%。但到了9月,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法国全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10月22日发表的数字表明,一直作为法国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家庭消费开支出现了趋软的征兆,制成品消费开支于9月下降了1.2%,但与去年9月相比,该项目仍然增长了1.5%。(注:法新社2002年10月23日电。)所以,从总体上看,在整个经济不大景气的情况下,法国的家庭消费开支还是保持了较好的状况。

(三)英国经济。2001年第四季度英国的经济增长急剧放慢,但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反弹。与广大的欧元区国家相比,由于劳动力市场活跃、家庭借贷增加和房价攀升(今年前8个月上升了20%),英国的个人消费状况依然活跃。2000年以来制造业部门产出和固定投资严重收缩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善。另外,这次复苏还应归功于近来英镑(尤其是相对于欧元)的贬值,外需的强劲带动了出口部门的增长。由于考虑到通胀水平低于2%的目标,证券市场交易疲弱和全球经济可能复苏的前景,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没有进一步降低利率。只有确信经济复苏已经到来,特别是在房价继续上扬的情况下,当局才需要紧缩货币政策。随着经济复苏的继续,眼下的货币政策需要得到目前加强约束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在未来几年中大幅扩大公共开支的同时,需要将财政收支固定在—个合理的中期政策框架之内。

据IMF的预计,今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为1.7%,2003年将为2.4%,高于欧元区的增长率(今年为0.9%,明年为2.3%)。虽然世界经济不景气,但英国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失业率也降到了2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失业率今年8月降到5.2%,低于美国5.7%和欧元区8.3%的水平。英国较低的失业率主要得益于灵活的就业市场。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个人消费在最近的18个月中成为带动英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让英国抵御了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较低的失业率、国民收入大幅上升(2001年增加6.5%)、利率降到将近4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以及房地产价格飞涨引发了“财富效应”,导致英国国内消费热潮。英国政府随即又推出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开支计划,涉及医院、学校及交通等公共工程支出,预计将推动国内消费继续走高。

英国政府一直在积极促进加入欧元区进程,但目前仍遭到超过半数的普通百姓反对。此外,反对党也不赞成英国加入欧元区。今年10月1日,布莱尔首相在工党年会上表示,加入欧元区不仅与英国经济密切相关,而且也关乎英国前途(注:《欧洲时报》,2002年10月4日。)。如果政府为加入欧元区设定的5项条件得到满足,即加入欧元区不会在金融、就业、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通货膨胀方面对英国产生负面影响,英国无疑应选择加入欧元区。

二、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经济(注: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即欧盟候选国。在已向欧盟提出申请的13个国家中,波罗的海3国、中欧的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东南欧的马耳他、塞浦路斯等10国预计在2004年加入欧盟,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预计在2007年加入,而土耳其尚未与欧盟开始入盟谈判。):增长势头明显恢复,但部分国家存在政策压力。总的来看,在近来全球经济衰退期间,中、东欧和波罗的海转轨经济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大多数国家2002年的增长率预计将在2.5%至4.5%之间,如将土耳其排除在外,与上年基本持平。随着2003年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预计该地区的增长率将继续提高。

中、东欧和波罗的海转轨经济国家的经济活力得益于国外直接投资(FDI)的有力支持。FDI是该地区主要的外资来源,并帮助维持了这些国家国内需求的增长。FDI的流入无疑反映了该地区稳定可靠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适宜的市场商业环境。具体地讲,大量FDI流入看中的是这些国家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即将融入欧盟市场的前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该地区国家在利用FDI方面的确比其他转轨经济国家更为成功。这一趋势似乎与该地区企业改革的进展紧密相关,互为因果。另外,该地区大多数国家还通过增加工资、控制通胀和必要时采用适当规模的财政支出刺激等方式促进了国内需求的上升。此外,在欧盟经济衰退和汇率普遍升值的条件下,这些国家的出口依然保持增长势头,市场份额继续扩大。

尽管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和未来存在政策压力的领域不同,各国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也各不相同,但对上述地区多数国家来说,加强财政约束并附以支持性的结构改革仍是共同的政策选择。改革将在短期内促进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平衡;从中长期来看,改革还有助于适应加入欧盟和北约后的支出扩大以及养老金支出增长带来的压力。为了控制财政赤字,波兰在2002年财政预算中规定了公共支出限制(参见表二)。未来几年,波兰仍需加强财政约束以限制公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通过结构性措施优化社会转移支付;提高整体财政支出质量等。另一方面,对财政支出的限制也要考虑到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复苏的需要。

匈牙利经济正处于上升的周期,其增长力度强于波兰。预计2002年的增长率在3.5%左右,2003年则会达到4%。不过,匈牙利应停止2001年实施至今的财政政策刺激,原因是这些刺激措施(包括给公共部门职员的大幅加薪)可能使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落空,导致利率的进一步上升(中央银行已经提高了利率),并使控制对外经常项目逆差的任务复杂化。匈牙利政府如能下决心控制支出并加强中期预算约束,上述政策压力就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2002年,捷克的财政赤字仍在大幅增长。赤字的增长部分来自水灾后的重建支出(水灾损失据政府估计约占GDP的2.5%到4%),更主要是由与救灾无关的支出引起的。考虑到今明两年经济的回暖,加入欧盟和银行重建带来的中期财政支出压力,以及养老金系统日益扩大的收支缺口,捷克政府财政赤字预期还要扩大。在货币政策方面,汇率的大幅升水已导致了通胀目标的落空并迫使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利率近来已经低于欧元区平均利率)。

随着斯洛伐克经济的回暖,近来其财政状况的恶化和经常项目的高额逆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洛伐克中央银行在今年4月末提高了利率。然而,货币仍开始大幅贬值。如果外来压力没有减轻,财政调整也没有跟上,央行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

东南欧国家中,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宏观经济已经步入正轨。西欧经济复苏将给该地区国家的经济更大的支持,预计今明两年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4%至5%之间。但是,对外经常项目赤字仍然偏高,所以这两个国家仍需继续维持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并努力重建经济结构以提高对外竞争力。保加利亚还需优先考虑降低公共补贴,进一步推进私有化计划,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改善投资环境。罗马尼亚则应通过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工资限制来解决高通胀问题。塞浦路斯经济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的高增长之后,由于受到旅游业收入下降的影响而开始放慢,但其基本经济基础依然稳固。

2001年波罗的海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所放慢,但在今明两年有利的国内需求和较低通胀水平的促进下,这些国家仍将恢复稳定的增长。考虑到严格的钉住汇率政策和居高不下的经常项目赤字,正在实施的财政预算限制和经济调整对波罗的海国家非常重要。尽管FDI的流入缓解了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但这些赤字仍容易使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公共收入的增长将进一步鼓励爱沙尼亚继续实施从紧的经济政策,以应付未来几年越来越大的预算压力。拉脱维亚由于经常帐户赤字高企,今年10月议会选举后上台的新政府需要制订一个旨在进一步降低财政赤字的2003年度预算方案。进一步的结构改革将继续促进立陶宛经济发展和政策实施。结构改革的领域包括:改革税务系统,强化金融部门和提高国家的对外竞争力。

今年前几个月,土耳其经济和金融状况明显改善。工业生产上升,旅游业收入增加,通货膨胀下降,财政状况保持稳定。但是,5-7月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反映在汇率和股价的走低和证券买卖间差价的扩大。这种恶化趋势主要来自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性,即土耳其政党之间的联盟依然存在变数,但也有国际金融市场总体走弱的原因。考虑到长期高企的利率以及大量需要展期的短期国内债务(大部分为实行钉住汇率或浮动汇率的债务),土耳其政府亟需向市场显示其维护政治、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决心,包括继续有力地实施改革计划。7月末,土耳其议会确定了大选的日期,并通过了几部为满足欧盟准入的哥本哈根标准而制订的法律。如果大选后政局能稳定下来,将会极大地改善市场状况并将利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三、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经济: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继续扩大。此次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较小。该地区主要经济活力来自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国内需求的有力支持。2002年,尽管该地区外需强劲,但GDP增长仍然呈现出温和的态势,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增长由于石油收入的减少而放慢,反映了2001年底到2002年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疲软的滞后影响。在俄罗斯,能源部门收入的下降可能会导致该部门投资的削减并产生所谓“溢出效应”,进而影响到其他部门和周边国家,尤其对乌克兰的金属工业影响较大。不过,最近石油价格的回升可能会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其次,农业生产预计将恢复到正常年景的水平。俄罗斯在度过了2000年的严重旱灾后,2001年的农业生产恢复到较高的水平。乌克兰则在农业结构改革的影响下,农业生产得以恢复。总的来说,除了部分后进改革国家以外,该地区GDP增长将继续维持较高的水平。此外,拉丁美洲日益恶化的经济、金融局势并未严重蔓延到该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独联体国家缺乏与拉美国家的贸易联系,另外也反映出该地区国家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

展望2003年,在全球经济回暖和油价上升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依然被看好。但是,在整体经济向好的背景之下,该地区国家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俄罗斯和其他的一些先进改革国家,预计国内需求仍然可以支持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要归功于个人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这些国家已取得的改革进展。与此相对照,后进改革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总体滞后。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宏观经济不稳定,缺乏公司重组计划(白俄罗斯)和投资环境欠佳。在后进改革国家中,塔吉克斯坦是一个例外,其经济仍然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这要归功于农业部门的强劲增长和工业部门运行的改善。由于俄罗斯对石油等能源产品、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对一些资源产品的依赖性很强,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

预计该地区经常项目赢余在今明两年将连续下降,这主要是由俄罗斯国内需求增长和卢布升值引起的进口增加,以及阿塞拜疆石油部门投资的大幅增长引起的。另外,乌克兰的经常项目赢余也因同样的原因以及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放慢而下降。该地区许多国家,特别是最为贫穷的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高额财政赤字仍将持续。另外,较高的外债水平仍严重威胁到这些国家的财政和经常项目的稳定。为解决这些问题,后进改革国家应继续推进国内调整和结构改革,但也需要国际方面的援助。国际社会应当通过特别的技术和金融援助(包括赠与和债务免除)来为这些国家提供帮助。在这方面,国际金融机构最近已经提出了一个专门的CIS-7方案,旨在提高上述4国以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等7国的政策设计和实施水平,促进区域合作,提高赠与国对该地区困难的认识,并促进7个低收入独联体国家同赠与国之间的合作。

尽管随着财政约束的实施,独联体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持续下降,但在俄罗斯和一些后进改革国家,通胀仍是一个值得政府关注的问题。俄罗斯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经常项目赢余的增长。为了避免卢布的快速升值,对外部门应控制经常项目赢余的继续扩张。2002年,预计俄罗斯经常项目赢余将会下降,货币供应的增长势头应有所减弱,但中央银行仍需随时待命,通胀苗头一旦出现,就应减少货币投放。为配合中央银行的行动,明年财政部门不应在预算支出方面有任何放松。与俄罗斯的情况不同,后进改革国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政府连年干预经济引起的。政府以预算外支出的方式给公有制企业发放补贴,从而导致了信用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不过,后进改革国家货币总量扩张带来的通胀现象已被发行新币和易货贸易的下降所减弱。预计该地区的信用扩张还将继续,但由此带来的有关信贷质量和风险问题需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独联体国家最主要的挑战来自加快改革进程的要求,特别是在机构设立和政策规治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通过有效地立法建立基本的市场组织;促使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自由化;推动企业重组;加强金融部门等。过去3年,俄罗斯在一些关键改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它们包括:税制(已得到了简化并比以往更加透明);财政管理(包括中央政府与权利下放后的实体之间的关系);养老金改革;劳动立法;农业用地立法;控制贸易壁垒等。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改革进程相对较慢,改革措施的实施力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反映出来自既得利益阶层的阻力。尽管解决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独联体各国自己的事情,但国际社会还是希望俄罗斯加快改革并在该地区起到示范作用,以加快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改革和发展。

除此之外,独联体国家还面对许多具体的挑战。该地区国家仍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生产,这不但使国内经济容易受到国外的冲击,而且使宏观经济管理更加复杂化,特别是财政管理方面。具体地讲,收入的不确定性已促使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稳定基金,旨在避免财政收入波动影响公共开支。另外,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等国还制订了或然性支出计划,旨在财政收入下降时坚持预算约束。不过,稳定基金的有效运作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特别是透明度方面的问题;在进出口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也很难坚持既定的预算约束。所以,独联体国家在财政管理方面更彻底的解决方案是应加速改善投资环境,改变目前FDI集中在不可再生资源开采领域的倾向,促使经济早日实现多元化。另外,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方式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也可以改变该地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俄罗斯的现状。(参见表三)

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经济迅速恢复,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9-2001年,俄罗斯经济保持了年均6.5%的高增长势头。但今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7月22日,俄罗斯公布的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8%和3.2%,低于去年同期5.4%和5.5%的水平。考虑到俄罗斯未纳入官方统计的“影子经济”在一些地区十分猖獗,其官方统计的权威性要打一定的折扣,俄罗斯实际增长率应该比官方公布的要稍高一些。(注:“俄罗斯经济之迷”,俄罗斯《晨报》,2002年9月12日。)按照IMF的预测,俄罗斯今明两年的GDP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4%和4.9%,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放慢。

去年底以来,俄工业生产增长趋缓,一连数月同比仅有小幅增长,只是到今年6月增速才有所加快。究其原因,首先是天然气、电力、运输费用和人员工资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利润降低;其次,在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增长7%,使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的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第三,尽管工资大幅提高,但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值得注意的是,俄经济和金融领域普遍存在寡头垄断现象,严重阻碍了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从事收购和投资活动,俄罗斯政府严重的官僚作风和腐败也扼杀了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这一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各部门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前景。(注:“俄罗斯崛起的大亨们”,英国《金融时报》,2002年8月6日。)

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1.8%,大大低于政府预期。原因在于,从今年起俄罗斯取消了对投资的税收优惠,从而影响了投资积极性。俄罗斯金融市场不发达,固定资产投资的70%至80%要靠企业自己融资。今年以来企业利润普遍下降,用于更新设备和扩大再生产的投入随之减少。目前企业设备老化程度已达70%至75%。投资问题得不到解决,俄罗斯经济就无法保持持续增长。此外,俄罗斯投资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投资过度向原材料工业倾斜,已经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

出口方面,俄罗斯经济过分依赖出口并且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今年1-6月,俄出口下降了7%,与过去几年出口持续增长形成反差。上半年,应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保价的要求,俄罗斯石油日出口量减少15万桶;钢材出口因许多国家实行反倾销措施亦受到限制;同时有色金属出口也因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而减少。另外,卢布汇率实际升值也是导致俄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之一。能源和资源出口型企业的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进而波及到许多相关行业。下半年俄罗斯取消了对石油出口的限制,加上第二季度石油开采创16年来最高纪录,专家们预测第三季度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加,这将对俄今年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表三: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经济指标变动(%)

资料来源:http://www.imf.org/external.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2,09,18,page 47.

标签:;  ;  ;  ;  ;  ;  ;  ;  ;  ;  ;  ;  ;  ;  ;  ;  

国外机构对欧洲经济走势的预测综述_法国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