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基于知识服务的资源建设创新理念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基于知识服务的资源建设创新理念_图书馆论文

试论图书情报机构核心能力的定位——基于知识服务的资源建设创新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情报机构论文,核心论文,能力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图书馆界引以自豪的是所拥有的文献资源,习惯将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能力定位于文献资源及对文献资源的管理能力上。然而,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和知识本身的老化,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信息用户陷入如何选择有效信息的困惑中,单纯的文献资源已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资源管理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用户不断提升的信息需求层次和需求力度,再也无法构成有效的能力基础。

所以,图书情报机构必须重新定位自身的核心能力,以适应新的用户需求环境、适应市场竞争,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张晓琳在《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提出:图书情报机构应将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1][2]。那么,笔者认为基于知识服务,图书馆资源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 信息的描述加工应完成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大半个世纪前,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影响极为深远的“图书馆五原则”,其中有两条就是——书各有其人,人各有其书。深刻地强调了读者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现代图书馆可以看作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含信息基础设施)和用户组成的一个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其中用户在三个组成要素中最重要,信息资源、信息技术都是因用户而存在,为用户服务的。

虽然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没有摆脱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建设方式,面向馆藏建设的文献加工仍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资源建设部门对信息资源当然主要是对文献资源的描述加工仅限于文献的外部特征,而且描述加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便于图书馆对文献的有序管理,其次是为了读者能够找到或说检索到某种文献,如一本书、一本刊,最多能找到一篇文章,可以说这种描述加工的方式是以图书馆为核心的。但用户的需求绝非只到信息的某个载体,用户最关心的是知识信息本身,尤其关心自己需要而又无从了解的相关知识。我们强调知识服务,首先就应该建立以用户为中心而非以图书馆为核心的信息描述框架。

1.1 信息的描述加工应该以发现为第一目的,尤其以知识和内容的发现为首

这里的发现绝非找到或检索到,它要求信息揭示的层次深入到信息内容,而不止到信息的载体,以解决和发现用户不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知识为目的。而目前图书馆最通常的信息描述方式是OPAC,OPAC又通常以找到某一实体馆藏为第一目的和最终目的。

1.2 以用户最关心的内容描述为主,而非以类型、载体、馆藏等图书馆需求的外部特征为主

用户对不同载体文献的需求主要是对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的需求,尤其是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强调知识服务的文献描述框架偏重于描述有利用户进行知识发现和信息发现的知识,而传统的图书馆更强调馆藏的线性有序排列,以文献外部特征描述为主,如MARC记录对文献的描述,仅限于文献的篇名、著者、主题词、分类号等外部特征,它所揭示的索书号、登录号、条码号等多是为了便于馆藏管理和用户管理,面向用户使用的字段很少。

1.3 具有开放的描述规范,可开放调用和互操作

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尤其是大范围合作项目,都在项目启动初期致力于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规范描述体系,指导、协调和约束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单元对标准规范的选择和采用。只有建立了开放的、相对统一的描述规范,才能够使存储在不同地理位置和网络位置的信息知识被多数用户调用。

2 以信息的描述加工为主向个性化知识信息的组织发布为主的转变

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献知识再丰富,管理得再有序,如果它处于静止状态,不与用户的需求和他们的主观知识结合,就只是潜在的资源,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效益。个性化的知识服务能够促进文献中的客观知识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主观知识,并进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这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问题。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是建立在具备个性化知识信息的组织和发布能力基础上的,它表现在:

2.1 信息描述加工只是手段,个性化的组织和发布才是目的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对采集到的文献信息以描述加工为目的,往往文献信息编目入库后就完成任务了,而基于知识服务的资源建设仅以上面所述的信息描述加工作为揭示信息的手段,而将采集到的信息按用户的需求进行重组,并推送到信息用户手中才是目的。

2.2 具备学科化、专题化的知识信息揭示能力和跨载体、跨类型、跨来源的后组配能力

如上面所述,传统的信息组织形式是以文献的组织模式为主体的,缺乏深入内容的组织模式,而且由于组织模式过于单一,难以有效支持针对用户需求的重组和发布。而知识服务更强调对信息资源的后组配能力,通过对知识客体不局限于载体、类型或来源的重组与编辑,使知识得到科学的筛选、归纳与整序,并通过分析与研究形成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的优化精炼的知识产品,这样既可以分学科、分专题揭示信息资源,又能够按照知识内容、面向用户任务甚至具体到每一个用户或者用户的每一次检索需求来组织知识信息。

目前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典型模式如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图书馆开发的MyLibrary、浙江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我的图书馆”、英国E-Lib项目中的PIE(Person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发的DWE(Digital Work Environment),均是由图书馆提供的、由用户驱动的个性化服务系统[3],它们功能各有所不同,但基本工作原理都是通过跟踪分析用户的信息行为,对信息资源进行过滤重组,按照用户需要的方式组织起来,直接推送给用户,避免了信息过载为用户造成的困惑。可见,只有具备了学科化、专题化的知识信息揭示能力和跨载体、跨类型、跨来源的后组配能力,才可以实现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3 静态的组织发布向动态的知识化信息的组织发布转变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将信息的组织发布工作放在技术部或信息咨询部门,他们也大多只是将资源建设部门提供的信息发布在图书馆的网站上,而这种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载体、类型等文献外部特征或者作者、篇名、主题等文献传统特征的描述,所以表面上网站上信息总在动态更换,在用户眼中,这种形式的信息却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无法解决他们的实际信息需求。

现实是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知识信息源都处于动态变化中。用户的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或科研兴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而动态的信息源是指在开放自由的网络社会中,网络资源呈现出指数性增长趋势,用户面对的是随时会变化更新的信息源。它要求资源建设工作根据每一次的实际情况动态地搜寻、选择、分析、利用各种知识,动态地组织和发布。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实现三个动态化过程[4]:

第一个动态化过程,即用户需求信息跟踪收集及自动入库过程,全面收集用户需求的各种特征信息,建立用户信息仓库。

第二个动态化过程,是用户需求信息处理分析过程,通过计算机智能化系统自动完成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集成、整合、分析挖掘,获取用户需求的内在规律和特征信息,形成新的用户需求信息集成数据库[5]。

第三个动态化过程,是信息反馈过程。根据收集的用户需求信息,重组、整合源知识信息,按照用户需求的方向进行发布,或直接以MyLibrary形式推送给用户。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新一轮的用户需求与信息组织发布的互动过程。

4 由信息资源的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建设的转变

由信息资源的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建设的转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作为个体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由按资源的外部特征、来源方式进行切割的分散建设模式向信息资源有机结合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就是单馆资源保障模式向共享共建的资源整体化建设方向的转变。

4.1 本馆资源的整合建设是实现深层次资源共享的关键

资源整合是近两年图书馆界以及商业信息机构炒得很热的一个话题,但商业信息机构主要是从商业利益考虑,偏重于考虑实现数字化资源统一检索界面的技术手段,是一种检索手段的整合,不是知识内容的整合,而图书馆界随声附和的也是这种技术整合。知识服务强调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整合,促使多渠道、多载体、异构化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功能性更强的再生信息,这是实现深层次资源共享的关键。

4.2 馆藏资源的特色定位实现深层次共享的前提

可以说,网络环境下任何重复性建设均毫无意义,生存空间只有依靠特色才能得到发展,信息资源特色化定位应是今后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馆藏资源的特色定位,应以原有信息资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用户群的信息需求为基础,以重点学科为导向,以资源共享分工为参照点,确定出自己的特色资源以及特色资源的发展优势和方向,有计划地进行特色资源的序化、开发与整合,做到我有他无,他有我精,形成较高共享价值的特色化资源,这是实现深层次共享的前提[6]。

4.3 高度共享共建的资源整体化建设方案是资源整合的理想境界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强调的是“获取”而不是“拥有”,这与传统的馆藏建设理论完全不同。强调使用权的建设和信息需求满足率的提高,而不是获得保障性的库存,以往那种依赖资源多少、馆舍大小、地域优势等所进行的条块分割式和单馆资源保障的服务格局已完全被打破,新的资源共享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各馆按照本馆特定的用户群组织、整合的特色资源基础上,区域性的、行业性的、跨区域、跨行业的共享共建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这个体系在统筹管理下,逐步形成信息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管理、集成化“一站式”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知识挖掘,使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从形式组织转至内容组织、知识组织的发展方向。所以说统筹管理下的共享共建的资源整体化建设方案是资源整合的理想境界。

5 由“文献采选——文献加工——文献传递”向“知识流——文献——信息流——知识流”的资源采集、加工、组织和传递流程的转变

5.1 树立以知识流为轴心的文献聚类理念,从采集源头构建“知识流——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的资源采集、加工、组织和传递流程

传统的资源采集是由文献开始的,有了经费之后按资源的载体、类型进行采购,然后依经费的多少决定各类型文献的采集数量,基于知识服务的资源建设首先从知识出发,以知识聚类的原则采集文献资源。首先由学科采访馆员来分析本馆需要满足的知识需求种类和层次,要求层次较低的知识信息和要求层次较高的知识信息分别分布在哪些文献、哪些数字资源中,有哪些科学家在研究层次较高的知识领域,他们都发表了哪些文章,分布在什么地方,甚至这些科学家参考了哪些文献源,学科馆员经过分析后,将知识需求映射到文献中,形成文献流,将采访报告提交给文献采访人员,由文献采访人员在其中遴选,采选到馆后,经过对文献内容按知识聚类的原则进行组织加工和描述形成信息流,最后通过动态的组织发布机制,再形成知识流推送到用户手中,又开展新一轮的知识流映射。

5.2 建立相应的采选决策支持系统

(1)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急需相应的采选决策支持系统。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载体的多元化(如印刷型文献资源、多媒体资源、数据库资源、网上动态信息资源等),信息形态的多样化(如书本信息、文本信息、图像信息、音频与视频信息等),信息描述层次的差异性(书目、篇名、目次、题录文摘、引文、全文),使得多种形式媒体信息共存互补,形成了现代图书馆资源集成的新格局。它既给图书馆资源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图书馆的资源采集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现在急需构建资源采选决策支持系统,以支持信息资源的遴选、决策[7]。

(2)资源采选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成。资源采选决策支持系统应包括信息资源选择评价方法体系与平台和支持选择评价的知识库。信息资源选择评价方法体系与平台包括对各种载体形式资源的评价,如期刊评价,网络数据库评价(包括创建机构,收录内容,用户点击率),印本与电子版及相应检索工具的匹配与协调的评价,网站评价(包括创建与维护机构,链接与被链接频次,开放性与更新周期);支持选择评价的知识库应该包含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不同形式文献的创建目标、发布机构和数据库分布情况,包含各网站内容、栏目、更新周期、信息类型、相关链接等情况等等。

收稿日期:2004-10-12

标签:;  ;  ;  ;  

论图书情报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基于知识服务的资源建设创新理念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