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的计量及其管理意义_信息消费论文

网络消费的测度及其管理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义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相关研究成果

自马克卢普(Machlup,F.)和波拉特(Pirat,M.U.)开创性地提出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以来,各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与网络消费测度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项。

1.1 信息化指数模型

该模型用来测度一国(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由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RITE)提出,也称RITE模型。信息化的指数共由11个要素组成,并被分成四组,即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图1),以日本1965年的信息化指数为基数100。

图1 RITE信息化指数模型

目前,RITE模型是测度社会信息化水平较为流行的方法。据日本学者的测算,1965年美国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社会,其次是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我国学者测算的结果是,1985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当于日本1951年的水平,大约落后30年左右[1]。

1.2 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模型

由谢康、肖静华提出,其表达式是

R=R[,1]+R[,2](1)

式中,R——信息资源丰裕系数;

R[,1]——基本信息资源生产能力;

R[,2]——基本信息资源的发展潜力。

根据该模型的测算,美国和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信息资源的“超级大国”(R>3.0);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为二级信息资源强国(2.9>R>2.3);俄罗斯、 新加坡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组成第三集团(2.1>R>1.7);包括中国大陆、印度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世界信息资源中的四级丰裕程度国家(R<1.3)。而且,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应,世界信息资源分布和发展也严重不平衡[2]。

1.3 信息系数

日本学者在信息化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系数的概念,其表达式为:

信息系数=与信息有关的消费/全部家庭开支(2)

可见,该系数与广为人知的恩格尔系数有相似之处。根据日本学者佐贯(1970)的研究,1958年日本的信息系数已经超过恩格尔系数。多项研究表明,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信息系数逐渐增加,而恩格尔系数将逐渐降低。

以上三项研究或出现于网络消费兴起之前,或因分析角度的原因,都不是对网络消费测度问题的直接研究。但是,这三项研究成果仍对研究网络消费测度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们不仅从模型或系数的构建上给人以启发,而且对于信息消费的趋势与格局具有认识价值。

2 网络消费及其主测量

网络消费是人们借助互联网络而实现的其自身需要的满足过程。这个概念存在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网络消费是借助于互联网络而实现的。一般认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消费形态的决定性因素。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和19世纪的电气技术,已经造就了工业社会的消费形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必将以提高人类生活的信息化程度为杠杆而造就一种新的消费形态,这就是正在兴起的网络消费。

其次,网络消费是满足消费者自身需要为目的的。在社会再生产诸多环节中,“生产”是人们根据社会需要对生产资源的组合与配置,而“生活”则是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对生活资源的组合与配置。在网络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网络消费的需要将“自动”地产生并不断增强,从而为网络消费提供一种“内驱力”,同时也为网络消费提供目标上的导向。

最后,网络消费是一个动态过程。网络虽可以提供一些即时性消费内容,但主要地还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因此网络消费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实际上,自工业革命以来,消费过程的概念已经为人们所熟悉,汽车、家电、电话都是以提供“功能”而引发消费过程的实例。这类消费不是在短时间内消费掉消费品,而是在长期间内使用消费品,从而使消费成为一个历时性的动态过程。网络消费的历时性过程,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使消费效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对于网络消费的测定,首先要找到其在量和质上的标志性特征,也就是要解决主测量的问题。由于网络消费就是人们对有关资源的配置方式,因此测度网络消费就是描述和判断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对其所拥有的资源的利用情况。

一般而言,网络消费在本质上是消费者在既定的生活空间内对自身资源的配置方式;在过程上是消费者与其生存空间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过程;在结果上则表现为消费者对其自身资源的利用和所得。从理论上说,这三个方面都可以作为网络消费测定的切入点;就操作而言,选择消费者对其资源的配置情况作为测度是更为可行的。

那么,消费者在与外界进行在线交换,并实现其消费过程时,运用了何种生活资源呢?最重要地,是用货币购得的网络资源和其固有的时间资源。其中,前者表现为网络消费的货币支出,而后者则是这一消费过程所占有的时间支出。因此,测度网络消费的主测量有两个:其一是货币支出,用以描述和判断消费者运用其物质财富获取信息、实现在线行为等消费活动的状况;其二是时间支出,用以描述和判断消费者对时间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消费活动几乎都是以货币支出作为测度点的。贝克尔等人虽将时间因素引入对闲暇生活的研究,但并不为主流经济学所采纳。但对于网络消费测度而言,引入时间变量应该是一种必然的逻辑结果,这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特质之一。

3 测度网络消费的具体方法

借鉴前述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提出测度网络消费的四种具体方法:

3.1 支出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测定消费活动的方法。对于网络消费而言,可根据需要选用以下三个指标:

其一,网络消费的货币支出;

其二,网络消费的时间支出;

其三,网络消费的总支出,即前两项之和的货币当量。

3.2 系数法

在消费研究中,系数法是应用较多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测度方法,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都是广为人知的重要指标。系数法的实质是一个比率,用以说明被测量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根据前面的分析,网络消费是与“生产”合一的。即是说,消费者首先要投入网络资源和时间资源,并以此为基础“生产”出能够满足其欲望的消费品,才能取得预期的消费效应。因此,网络消费实际上是一个“生产—消费”复合过程。

显然,网络消费同时受到消费者收入状况的约束:

I=P[,x]·x(3)

以及时间拥有量的约束:

T=t[,w]+t(4)

收入约束和时间约束可以合并为单一的网络消费约束函数:

M=P[,t]·t[,w]+V=P[,t]·t+P[,x]·x(5)

式中,M——消费者所拥有的收入与时间总量的货币当量;

P[,t]——时间资源的价格即工资率;

t[,w]——工作时间量;

V——非工资收入;

t——消费者投入网络消费中的时间资源;

P[,x]——网络资源x的价格;

x——消费者购得并投入消费过程的网络资源。

据此,可以提出网络消费系数,其表达式为:

N[,et]=P[,x]·x+P[,t]·t/C(6)

式中,N[,et]——网络消费系数;

C——总支出;

P[,x]——网络资源x的价格;

x——消费者购得并投入消费过程的网络资源;

P[,t]——时间资源价格,即工资率;

t——消费者投入网络消费中的时间资源。

(6)式的含义是,网络消费系数是网络消费支出与总支出之比,其中,网络消费支出是货币支出与时间支出的货币当量之和。可见,网络消费系数是一个含义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测度指标。

3.3 结构法

在消费研究中,历来重视对消费结构的分析。若依此来测度网络消费,则可提出所谓“结构法”。与传统用法相似,结构法是将网络消费的具体项目进行列表表示,以分析网络消费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结构特点,如表1给出的是网络消费结构的货币测度方法。

表1 网络消费结构的货币测度方法

消费项目货币支出 所占比例

项目x[,1]P[,1]·x[,1] P[,1]·x[,1]/∑P·x

项目x[,2]P[,2]·x[,2] P[,2]·x[,2]/∑p·x

合计 ∑P·x

100%

实际上,网络消费既可以用货币支出表示(表1)、 也可以用时间支出表示(表2),还可以用二者的货币当量来计量表示(表3),这要依研究目的来选择。

表2 网络消费结构的时间测度方法

消费项目时间支出所占比例

项目x[,1]

t[,x[,1]]t[,x[,1]]/t

项目x[,2]

t[,x[,2]]t[,x[,2]]/t

… …

合计

t 100%

表3 网络消费结构的当量测度方法

消费项目当量支出 所占比例

项目x[,1] P[,1]·x[,1]+p[,t]·t[,x[,1]]p[,1]·x[,1]+P[,t]·t[,x[,1]]/∑P·x+P[,t]·t

项目x[,2] P[,2]·x[,2]+p[,t]·t[,x[,2]]p[,2]·x[,2]+P[,t]·t[,x[,2]]/∑P·x+P[,t]·t

… …

合计

∑P·x+p[,t]·t

100%

3.4 指数法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西方学者开始探讨用一个(或一组)综合指数来判断人们的消费质量,这就是所谓指数法。这种方法的思路一般是寻找一组用来衡量消费条件的指标,以图在宏观上判断人们所享有的消费资源和环境状况。

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是近年来在信息经济领域中的有益尝试。建构网络消费指数模型并对世界各地区的网络消费指数进行测算,是网络经济中一个有待探索的复杂问题。

4 网络消费测度的管理意义

对一种经济活动的测度与对该活动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而言,测度仅是手段,而管理则是目的。对网络消费的测度也是直接为网络消费管理服务的,具体地说,它在网络消费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4.1 网络消费测度是准确把握其运行状态的手段

网络消费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建构其管理机制的前提是准确地把握其运行状态。就是说,对网络消费进行管理,必须要对其主要的特性有一个深刻而确切的认识,并给以数量上的刻画。

但是,网络消费的运行状态并不能全面地进行直接观测。为此,需要对一些可观测的特征进行测度,以间接判断网络消费的动态变化。网络消费测度,实际上就是要选择这些可观测的特征,并对其进行精确的度量。显然,这是一种通过主测量来准确把握网络消费全貌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测度是作为一种认识手段来使用的。

4.2 网络消费测度是制定其管理目标的参照

确定目标是管理的计划职能的关键内容,也是网络消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它体现了管理的目的性。在网络消费实践中,任何管理都是目的在先的,如果没有经过选择和论证的目标,不去实现由这些目标而产生的管理行为,管理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网络消费管理目标的确立应该是有所根据的,一方面要在总体上与宏观经济目标相协调,另一方面要符合网络消费的客观实际。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幸福时时刻刻都要依赖两个条件:第一,正确地确立任何活动的终极目标;第二,寻找达到终极目标的相应手段”。以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网络消费管理,是离不开网络消费测定这一参照点的。

4.3 网络消费测度是实施其管理计划的依据

管理计划的实施是由此时的网络消费过渡到彼时的网络消费的过程,是通过管理到达网络消费理想彼岸的桥梁,是理想与现实的阶梯。在此过程中,任何调控手段的有效性都取决于对网络消费现状的准确认识,因而都以网络消费测度为依据。

4.4 网络消费测度是评估其管理水平的量具

一般而言,网络消费的发展水平应随管理过程而不断提高。因此,网络消费的发展状况也是衡量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准。此时,对网络消费的测度则成为一个标准化的量具。

首先,网络消费的管理目标应加以量化,其目标水平应以网络消费测度为量具。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真正的困难不是确定我们需要哪些目标,而是决定如何设立这些目标;唯一的方法是确定在每一个地方应衡量什么,以及如何衡量。可见,网络消费测度是管理目标得以量化的“唯一方法”。

其次,网络消费管理的每一步都应进行量化,这也要以网络消费测度为量具。有成效的管理应该满足一定的数量标准,所以,重要的不仅是要知道怎样去做,而且要知道每一步所遵循的量化标准。这说明,网络消费管理的每一步都要以网络消费测度为量具。

最后,网络消费管理的绩效应予以测度。这在管理实践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量化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它是衡量网络管理水平的一个准绳。

标签:;  ;  ;  

网络消费的计量及其管理意义_信息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