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需要人民币贬值来提高其出口竞争力?_人民币贬值论文

中国是否需要人民币贬值来提高其出口竞争力?_人民币贬值论文

中国需要人民币贬值来提高出口竞争力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竞争力论文,人民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人民币是否会(或者说是否应该)贬值的争议自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存在,可谓旷日持久。这一争论不仅限于中国国内,也成了亚洲以至世界经济和金融界极为关心的问题。争论双方的观点大抵可以综述如下:

认为人民币不应贬值的理由为:第一,东南亚出口产品与中国出口产品的重复性小,直接竞争面不大。第二,中国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外汇储备充足,贸易顺差大,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第三,人民币贬值会导致外债偿还额的上升。同时,由于我国47%的出口依赖于进口,贬值会提高进口成本,出口相应受益不大。第四,人民币贬值可能会导致亚洲金融危机恶化,以致各国货币进一步贬值,这样人民币等于未贬值。

持人民币会贬值的观点在西方的新闻媒介和金融界中特别流行。其理由如下:第一,东南亚货币大幅度贬值,如印尼贬值达80%,中国的出口受到很大压力,人民币不贬值就无法与外国竞争。第二,中国目前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严重,经济需要以增加出口来走出困境。这样,贬值就是唯一的出路。第三,我国去年的年贸易顺差达437亿美元, 外商来华的直接投资达456亿美元,但去年的外汇储备只增加了50 亿美元,这说明外汇流失严重,各方面对人民币信心不足。最后,出口的数据也进一步被引证来说明这一点,出口增长的速度从1997 年的20 %降到1998年的0.5%。

在笔者看来,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一个核心的问题——中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Competitiveness)的变化。 汇率是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达到均衡的调节器。我国在实行资本帐户管制的情况下,经常性项目,特别对外贸易,则是汇率调节的主要对象。在东南亚国家货币经历了高达80%的大幅贬值后,特别是我国贸易出口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简单地推断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已经相对大大地削弱了呢?事实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笔者认为,经过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不仅在绝对水平上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相对于东南亚诸国也是减弱甚微。

表一中的数据说明东南亚国家通过其货币贬值所得到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幅度至今已经基本丧失。丧失的渠道有两个:第一,在达到贬值的最低点后,这些货币已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比如,印尼的货币贬值一度达84%,但到今年1月底其对美元的汇率已回升了42%;第二, 东南亚各国在贬值后出现了高通胀。如果剔除个别极端的例子,东南亚各国竞争力水平在货币贬值后的平均提高幅度仅为7%。

相反,在这个期间,中国保持了币值的稳定,还由于通货紧缩使得贸易竞争力提高了3%。这样,尽管人民币没有贬值,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贸易竞争力相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只丧失了4%左右。

表一 以美国为基准的通胀差和汇率的变化

货币贬值 币值回升 通胀差 竞争力水平的升

(%)

(%) (%)

(+)/降(-)、(%)

中国0 0

-3.6+3

印尼

8442

63.4

-21

日本

2221 -1+2

南韩

51358.4+7

马来西亚 46194.4

+23

菲律宾 4013

11.9

+16

泰国

5432

11.5

+11

注:汇率变化计算期间:1997年7月—1999年1月;通胀计算期间:1997年7月—1998年12月;通胀差=相应国的通胀-美国的通胀; 数据来源:蓬博咨讯(Bloomberg)。

第二,中国实行主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管理体制。由于单一汇率的变化无法反映一个国家对各国综合竞争力的升降,国际上通常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为权数来计算一个一蓝子货币的综合汇率指数来反映币值变化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笔者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1998年的贸易额为权数,将人民币对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指数表加权组成一个综合汇率指数后发现,人民币从1997年7月以来只升值了3%。

第三,中国的出口下滑不能说明中国贸易竞争力的下降。的确,去年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和南韩的出口分别下降13.6%和31.3%。但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并非由于他们货币贬值后在各自的市场上挤垮了中国产品之故。很明显,在这一期间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没有变化,对日元的汇率除了在一个短期内有较大的波动以外也基本稳定,但中国在去年对这两个地区的出口却分别下跌了11.5%和7%。 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出口下滑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导致。如果看一下需求较为旺盛的国家和地区,如西欧和美国,中国在去年的出口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分别有16%和18%的增长。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中国的贸易竞争力并未由于外部因素的变化而相对大幅度地削弱,但自身内部因素又是否削弱了中国的贸易竞争力呢?根据笔者的研究,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贸易竞争力自身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有相当幅度的提高。

首先,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有较大的提高。表现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比重有较大的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比重则有大幅度的上升。比如,以食物和原油为主的初级产品从占1996年出口比重的14%下降到1998年的11%。而机械、电器、运输设备等的产品类的出口比重从1996年出口比重的20%上升到1998年的27%,这类产品出口的绝对金额在97、98两年中上升了40%。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中国电脑及其零部件在1998年1—11月的出口总额比1997 年同期数据上升了30%,比1996年的同期水平翻了一番。

其次,中国竞争力提高所表现的另一个方面是产品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产品的声誉也逐步上升和扩大。有一部分名优产品从原先主要依靠价格逐步转向依靠产品的可靠性和声誉在国内外与外国同类产品开展竞争和争夺市场份额。比如,青岛海尔电器公司的产品质量逐步在国际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日本著名家电生产商松下电器公司公开承认,海尔的产品是以质量而不是以价格与他们开展竞争的。

再次,单位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低廉是中国保持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各国制造业以美元计价的平均单位劳动力成本大约是中国同类成本的2.5倍。 在其货币纷纷贬值的过程中两者差距缩小了约70%。但随着这些国家的币值逐渐回升,以及较高通胀(相对于美国而言)的出现,两者的差距又开始拉大。现在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大约是东南亚诸国平均的同类成本一半左右。

中国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有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渠道。一个是国企改革,另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十五大以后,国家开始推行国企改革,对效益差、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另一个渠道是产业调整,来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的就业人员下岗。国内就业形势短期恶化、失业率上升的环境,无形中对就业人员的工资增长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压力,特别对非国营企业就业人员的工资议价和提薪起到了一种抑制作用。这样就限制了劳动力成本的平均上升幅度,使我国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得以保持。

由于技术水平进步和下岗人员增加的双重力量,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近两年中提高的幅度比较大。由于数据方面的限制,笔者作了一个粗略的估计,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速度在97、98两年中约为7.5%,比美国高出3.2个百分点。总之,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近两年的大幅度提高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贸易竞争力的加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1998年中,对人民币币值稳定起重要支持作用的其他经济因素还有:年平均的实际利率在6%以上,比美国的实际利率高出3个百分点;经常项目盈余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 而美国的经常项目的赤字达国民生产总值的2.7%;中国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为8%,而美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则为4%。 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对美国的这些优势还有很大的可能继续保持。相反,近年来美国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居民的过度消费,这种过度消费是通过把储蓄降到负的水平所产生的财力来支持的。用负储蓄来支撑的消费是不能长期持续下去的。一旦居民的储蓄回升,消费势头逆转,就会打击股市,同时造成经济增长回落,美元也就会失去一些重要的支持因素。

上述分析并不等于说中国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恰恰相反,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国内且相互关联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表现为国企改革和失业上升,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改革金融体制和解决银行坏帐问题等。所有这些困难有的是结构性的问题而有的则是周期性的问题,但没有一个是可以通过用人民币贬值的这样一个捷径来解决的。同样,近来所出现出口下滑也并不可以通过贬值来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人民币贬值并不能起到刺激日本或其他亚洲国家的需求回升的作用。

我国的贸易出口何时才能重新出现健康的增长呢?这不仅取决于我国需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出口工业的技术水平,继续支持和鼓励出口,而且还取决于外部条件的配合,诸如欧美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和亚洲经济能否尽早地复苏等。这些外部条件,并非我国可以人为控制的,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中国最不需要做的是把人民币贬值。贬值在目前情况下既不能大幅度地刺激出口,也不能促使出口工业自身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相反只能打击外商投资中国的信心,给亚洲经济的复苏带来新的危险。

标签:;  ;  ;  ;  ;  ;  ;  

中国是否需要人民币贬值来提高其出口竞争力?_人民币贬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