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势理论:竞争性厂商行为理论的进化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竞争性论文,资源优势论文,厂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优势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性厂商行为理论近来已在市场营销学(亨特与摩根,1995)、管理学(亨特,1995)和社会经济学(亨特,即将发表)文献中得到明确表述。我和罗伯特·摩根已详细阐述了资源优势理论(以下称“R—A”理论),并将之与其对立的理论——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进行了比较。虽然R—A理论的形成可能包含有“奥地利”经济学等在内的多种理论来源,但基本上是市场营销学中的需求多样性理论同管理学中的以资源为基础的厂商理论所进行的一种直接融合。
30多年来,需求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一直是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基石。由于市场营销学理论在50、60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它要求厂商应注重确定细分市场以及每一细分市场的不同报价的市场分析方法。需求多样性理论最先出现在爱德华·钱伯林(1933)和约翰·莫里斯·克拉克(1961)的著作里,后经朗·奥尔德森(1957;1965)加以广泛发展。奥尔德森(1965)承认他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约翰·R ·康芒斯的方法是一致的。
战略管理文献中以资源为基础的厂商理论论述了由理查德·纳尔森所提出的“厂商多样性”的问题。把厂商看作是有差异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的综合体的资源理论可以追溯到埃迪特·彭罗斯(1959)、理查德·纳尔森和悉尼·温特(1984)的著作。从此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资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为尼古拉·福斯所称的厂商的“才能观”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我提出两个问题:(1)R—A 理论是竞争性厂商行为理论的进化吗?(2)R—A理论与制度经济学有何种联系?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首先得简要介绍一下R—A理论,然后作出评价。确切地说, R—A理论究竟是不是竞争性厂商行为理论的进化, 并能与制度经济理论相提并论呢?以下概括一下亨特(1995)和亨特与摩根(1995)所提出的R—A理论。
一、R—A理论概述
简单地说,R—A理论是一种强调细分市场与资源重要性的竞争性厂商行为方法论。细分市场是指一些相同的消费群,在每一组消费群中,就某一行业的产品而言,其品味与偏好是完全相同的;但就所有消费群来看,其品味与偏好则完全不同。可供厂商进行有效生产或有效地获得对某些细分市场具有价值的市场报价的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厂商之间的竞争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并且使得厂商为获得资源上的比较优势而进行斗争,而这种资源比较优势将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从而取得财务业绩的优势。正如我们后面所要讨论的,财务业绩的具体衡量以及衡量这种财务业绩优势所使用的具体标准依时间、厂商、行业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厂商通过把竞争作为一种反馈结果来了解相关财务业绩,而相关财务业绩“反映”出相关市场地位,相关市场地位反过来又反映出相关资源。因而,这种信息传递过程主要取决于厂商采用何种具体的衡量标准来衡量财务业绩的优势。当一个厂商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使其通过在某些细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来获得良好的业绩时,其竞争对手就会试图通过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管理或通过购置、模仿、替代或重大创新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获取这种带来优势的资源、仿制这种资源、找到一种相同的替代资源或找到一种更好的资源来压倒或“超越”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厂商。因此,对R—A理论来说,创新是内生性的。
表 完全竞争理论和资源优势理论的基本前提比较
完全竞争理论
前提1 需求 行业间有差异、行业内相同并且是
静态的
前提2 消费者信息完全的而且是免费的
前提3 人类动机 自我利益最大化
前提4 厂商目标 利润最大化
前提5 厂商信息 完全的和免费的
前提6 厂商资源 资本、劳动力和土地
前提7 资源特征 相同的和不完全流动的
前提8 管理作用 决定生产数量和执行生产函数
前提9 竞争动力 寻求均衡,创新是内生的
资源优势理论
前提1 需求 行业间有差异并且是动态的
前提2 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和有代价的
前提3 人类动机 约束性自我利益追求
前提4 厂商目标 优良的财务业绩
前提5 厂商信息 不完全的和有代价的
前提6 厂商资源 包括金融、物质、法律、人力资源、
组织、信息和公共关系等方面
前提7 资源特征 不同的和不完全流动的
前提8 管理作用 认识、了解、创造、选择、实施和修
改策略
前提9 竞争动力 提供非均衡,创新是内生的
由表可见,R—A理论的假定前提与新古典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尽管新古典理论一般假定每一个行业面对的是一条单一的静态的需求曲线,但R—A理论则假定行业之间与行业内部的需求是极不相同的,并且是动态的。这就是说,消费者的品味与偏好在同一类产品上是极不相同,并且消费者的这些品味与偏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行业内部需求这种观点看来,行业市场是不存在的—即在各个行业内部只有一部分需求相同。大多数行业没有行业需求曲线。例如,既没有鞋市,或者更狭义地讲,没有男鞋市场,再进而言之,也没有男运动鞋市场。就大多数产品而言,需求是指因其范围太狭小而没有必要称之为一个产业时的需求总量水平。正如人们不会说男式篮球鞋产业或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或者赛车产业。然而,对R—A理论来说,这些细分市场(或更小的细分市场)对于了解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质是绝对必不可少的。此外,正如后面还要讨论的,行业内部需求的差异性有助于说明为什么竞争的结构引导业绩不能解释厂商财务业绩的现有差异性。
尽管新古典理论一般假定消费者对于市场上所有产品的供应情况、特征、收益和价格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但是R—A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于符合其品味和偏好的产品与劳务并不具有完全的信息。此外,消费者还要考虑确定满意产品和劳务所花费的精力、时间和金钱。
在新古典理论家看来,人的所有行为都会受到自我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动机驱使。因此,毫无例外,所有人都必然会卷入机会主义即“欺诈性的自我利益追求”。虽然R—A理论并不否认人的强烈的逐利性的重要,但是它认为人类行为受约束性的寻求自我利益动机的驱使。同爱兹奥尼一样,R—A理论还认为道义动机制约目的动机。因此,作为消费者、所有者与管理者角色的人在追求自利时会受到其道德准则的制约。因为道德准则决定人们的是非观和伦理道德观,不仅机会主义并非必然,而且对于那些具有相同道德准则的人来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他们所属的组织之间仍有可能存在信任。
R—A理论认为,厂商的基本目标是在消费者、竞争对手、供应商和生产技术不具备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来追求良好的业绩。因为良好的业绩使得厂商有能力去追求如捐赠公益事业等其他目标。良好的业绩可以通过如利润、每股收益、投资收益和资本增殖等数量指标反映出来。我们这里说的“良好”等于“较多”和“较好”,其含义是指厂商追求一种超过一定数额指标的财务业绩水平。例如,这个一定数额指标既可以是厂商自己前一段时间的业绩,也可以是竞争对手的业绩,还可以是行业的平均业绩,或者是股市平均价值。具体的数额与指标随时间、厂商、行业与文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德国和瑞士的银行与其他股票持有人很少对其所持有的股份进行交易,与美国的银行和股票持有人比较起来,他们更趋向于追求业绩优良的长期资本的增殖。
尽管厂商追求良好的业绩,但是却达不到业绩最大化,其原因有三个方面:(1)经营者缺乏达到业绩最大化的能力与信息;(2)经营者与所有者有自身的利益分歧,即“代理问题”;(3 )财务业绩受到经营者的道德观念制约。新古典理论在某些方面也承认第一个与第二个原因,但对第三个原因不予承认。相反,R—A理论则承认,有时一些经营者反对欺诈或乘机利用其消费者、供应商与其他人,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违背其责任感和是非价值观。
厂商追求良好的业绩,因为这样做,所有者、经营者和雇员都会获得良好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回报。R—A理论摒弃了“非正常利润”或“租金”这些抽象的新古典主义概念,因为它们否认长期均衡是一般存在的或者通过竞争可获得的,甚至认为,即使获得也不会是完美的。的确,R—A理论认为,被新古典理论通常看作功能性障碍的“市场不完善”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R—A理论把资源定义为可供厂商进行有效生产或能使厂商有效地获得对某些细分市场具有价值的市场报价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源。这样,资源并不只局限于厂商的有形资产,而且可以是能为厂商获得实现生产能力的任何东西。因此,资源可以是金融方面的(如现金储备和金融市场的准入)、物质方面的(如厂房,原材料和设备)、法律方面的(如商标与许可证)、人力资源方面的(如雇员个人的技能与知识)、组织方面的(如才能,控制能力,常规和文化)、信息资源方面的(如有关消费者、竞争对手与技术方面的信息)以及公共关系方面的(如与竞争对手,供应商,消费者的关系)。因为所有这些对厂商组织来说都属于一种潜在的实现能力,所以都是资源。
R—A理论认为,各个厂商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而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即许多厂商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并非一般地、很容易地可以在市场上随便进行买卖的。例如,制造高质量的汽车引擎的组织才能并不是一个企业组织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的东西。当一个厂商拥有一种资源,或者更通常地说,拥有一种其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特殊资源时,那么这种特殊资源就具有了给这个厂商带来比较优势的潜在可能性。当一个厂商的特殊资源能够使得这个厂商获得一种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现有报价来说对某一些细分市场具有较高价值或能以较低成本进行生产的市场报价时,资源比较优势就生产了。相对于某一细分市场的竞争对手来讲,厂商的特殊资源随时可能处于比较优势、势均力敌或比较劣势的状态。尽管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导致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从而获取良好的业绩),但并不能保证会产生这种有利的结果。
R—A理论认为,厂商管理的作用就是要认识与了解目前的战略、制定新战略、挑选优选战略、实施(或管理)选择的战略、随时修正战略。当能使厂商获得竞争优势地位与优良财务业绩的战略是建立在其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备的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时,战略才会真正达到目的。当厂商的资源比较优势继续使该厂商获得一种竞争优势地位时,尽管其竞争对手采取竞争性行动,该厂商仍将取得稳定的良好的财务业绩。
R—A理论认为,竞争分析应着重于研究竞争对手如何在特定细分市场争取更多消费者。在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劣势)的厂商分别占有竞争优势(劣势)地位,并将获得(遭受)较好(不好)的财务收益(损失)。因为所有的厂商都追求较好的财务业绩,当一家厂商拥有一种资源比较优势时,竞争对手就会试图通过加强现有资源的管理、获取相同或同等的带来价值的资源或者寻找一种能降低生产成本或带来较高价值的新资源来抵消对方资源比较优势。处于有利市场地位的厂商所依赖的资源是相对不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尽管竞争对手企图获得相同的(或等同的或更好的)能带来价值的资源,但资源的这种差异性及其带来的良好的财务业绩却能长期保持下去。
二、R—A理论与进化经济学
虽然我和摩根既没有提到采用生物学的比喻方法也没有使用生物类比法来说明R—A理论,但严格地讲,这并不意味着R—A理论就不是进化理论。R—A理论是否是竞争性进化理论只能通过将其与进化论的特征相比较来决定。乔万尼·多西和理查德·纳尔森(1994)认为,进化经济学应该通过“产生或改变问题中变量的某些随机变动的因素与对现有变量进行系统筛选的机制这两个方面”来解释经济变量的时间变动性,他们将(1)选择单位,(2)选择机制,(3)选择、 适应与变动的标准确定为进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然而,霍奇森对经济学中各种可能的进化理论的特征进行了最详尽的分析,他的生物学分类法把强调“阶段”的发展理论同强调“一系列完全持久的人类个体”以及“对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作出详细解释”的遗传理论区分开来。在遗传理论中,霍奇森又将强调“一系列给定的与不变的”个体发生理论同强调“包括人口构成的变化在内的人类完整和不断向前进化”的种系发生理论区分开来。然后,他还把认为存在着“终结或者完善”的最后阶段的种系发生完善理论同认为永无止境的非完善理论区分开来。霍奇森仍然认为,尽管并非所有的种系发生理论都要通过自然选择来进行区分,但采取这种方式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具备“完全可以持久的”与“可遗传的”选择单位,而且必须存在一个“包含可更新的变异和变化根源”的“生存竞争”选择过程,而在“适者”生存的这一选择过程中,竞争的结果不一定是“最适应者”就一定能生存下来。
这里所坚持的观点是,R—A理论是竞争性厂商行为的一种种系发生的非完善的进化理论。可以把厂商和资源两者看作可遗传的持久的选择单位,并且可以把厂商之间的竞争视为导致“局部的适应者”而不是“整体的最适应者”生存的选择过程。
1.选择单位及其遗传性 R—A 理论中存在厂商与资源两个选择单位。厂商被视作有差异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的综合体,在信息不完全和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的条件下,其基本目标是取得良好的财务业绩。资源是指可供厂商进行有效生产或使厂商有效地获得对某些细分市场具有价值的市场报价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实体。由于厂商所有权可以传给继承人,而资源构成了可进行遗传的实体,因而资源与厂商都能符合遗传的条件。因为厂商能够获取资源,所以将厂商和资源作为选择单位来使用表明R—A理论属于拉马克学派。拉马克学派“与严格的达尔文学派有区别, 其主要原因是它承认可获得性特征遗传的可能性”。 (霍奇森,1993)
2.持久性 霍奇森和菲利普·米罗斯基(1983)认为, 包含自然选择的种系发生进化论必须具有时间上相对持久的选择单位。根据R—A理论,尽管每年有许多厂商“死去”(被淘汰),但还是有许多其它厂商却能极其持久地生存下来,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长达一个多世纪。同样,尽管一些资源失去潜在的效率或有效性,但仍有许多资源非常持久而不失去其效率或有效性。
R—A理论的关键问题就是厂商的资源比较优势的持久性或持续性。由于战略管理文献的规范性质是可以给定的,所以,许多研究工作已对与带来比较优势的资源的寿命相联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简单地讲,这些研究指出某种特定资源比较优势的持久性是由厂商的内外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米罗斯基(1983)强调指出,经济学进化理论必须允许“破产或死亡”。因为这就是“淘汰机制所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据R—A理论,厂商的资源比较优势可以“消失”是由于其内部三个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第一个因素是,厂商对资源的再投资失败。例如,一家厂商的产品质量优良,深受顾客信赖,后来出现劣质产品的情况就会损害作为一种资源能够带来价值的信誉能力。第二个因素是,厂商可能会将资源比较优势消耗殆尽,因为经营者并不完全了解那些资源与其在市场上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由于“因果关系模糊不清”,厂商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第三个因素是,厂商未能及时地改变、出售或者放弃一种资源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R—A理论特点认识到在某一环境中是资源的东西而在另一环境下却成了非资源的东西,甚至成为“破坏资源”的东西。这就是说,以前是有助于提高厂商服务于某一特定细分市场的效率或有效性的,如果环境变了,现在可能反倒约束厂商的发展,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例如,如果细分市场中消费者的嗜好和偏好发生变化。的确,不同的厂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 R—A理论认为, 这样一种应变能力能有助于厂商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提高效率或效应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R—A理论强调能够影响某种特定资源比较优势寿命三个外部因素的重要性。第一个因素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在这种资源能带来比较优势的细分市场上消费者的嗜好和偏好可能发生变化。第二个因素是,政府行为如法律和规章条例的变化能够摧毁资源的潜在效率或效应。第三个因素是,竞争对手的一些竞争措施能够抵消厂商的资源比较优势,如成功地购得相同的资源、仿制这种资源或者有战略意义地获取了同等的(或更好的)资源。R—A理论特点指出,像组织才能这类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资源,它们以“惯例”为衡量尺度(波拉尼,1967),有可能比机器设备这类有形实物资源更加成功地在市场上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然而,不同的是,机器是可以买得到的,而组织才能通常是买不到的。
3.选择过程 霍奇森认为, 包含自然选择的系统发育进化论必须包括涉及生存竞争的因果选择过程。在R—A理论看来,竞争就是这种选择过程。具体地说,厂商和资源参与选择是由于厂商之间为了获得奖给厂商带来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并由此取得良好财务业绩的资源比较优势而不断竞争的结果。当厂商拥有能使他们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特殊资源时,才能生存下来、不断繁荣和壮大。当厂商连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时,就会遭受失败、衰落,最终走向灭亡(被淘汰掉)。
4.多样性 霍奇森认为, 包含自然选择的系统发育进化论应该包括一种可不断更新的变异和变化根源。R—A理论认为,这种变化的推动力就是通过获取能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资源比较优势来追求优良的财务业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厂商都能同时取得优良的财务业绩,变化的根源是可不断更新的——即竞争还在继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R—A理论的选择过程也造成极大的厂商多样性。首先,R—A理论承认由于其历史原因,每一个厂商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独立的实体。由于获取和利用资源这种独特的历史,厂商将有别于竞争对手。其次,不同的资源配置服务于某些细分市场时获得的效率或效应是相同的。因而,这些不同的资源配置引起厂商的生产与范围有所不同。第三,由于需求上的差异,服务于同一行业的不同细分市场也将导致厂商规模的大小与范围有所不同,例如专卖店。第四,当厂商成为或是形成某种特定资源的一部分时,厂商倾向于内部经营活动,而不愿与外部进行接触。因此,这类厂商将对形成才能的那些特征更加具有“影响力”,从而促进多样性的发展。第五,如果服务于某些细分市场的一家或者多家厂商拥有其竞争对手所不能仿制、替代或超过的一种全新资源的资源比较优势时,那么,这些条件将使厂商在财务业绩这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形成多样性。
厂商财务业绩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领域来直接检验R—A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理论的优点。如果依据标准生产函数,厂商被视为同一的可流动的资源的综合体并且行业内部需求被视为相同的,那么厂商之间以及经营单位之间在财务业绩方面的主要差别应该可以用新古典的结构导向业绩模型来加以说明。因此,从经验上看,“行业效应”应该可以解释厂商业绩的主要差别,而“厂商效应”则对此很难作出解释。相反,如果厂商被视为有差异的不能完全流动的资源的综合体并且行业内部需求被视为不相同,那么“厂商效应”就可大于“行业效应”而居支配地位。
罗伯特·施马尼茨(1985)使用联邦贸易委员会1975年的商业数据考察了行业效应与厂商效应问题。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资产的经营单位收益差异中行业效应占20%,而公司效应的影响并不太大。理查德·鲁梅特(1991)指出,施马尼茨使用的仅仅是一年的数据资料,这不仅把稳定的行业效应同暂时的年度波动混淆起来了,而且也难以将整个公司效应和经营单位效应区分开来。在鲁梅特将联邦贸易委员会1974年、1976年和1977年的数据资料对施马尼茨1975年的数据资料进行了补充时,他发现行业效应仅为差异的8%, 而公司效应和经营单位效应分别为差异的2%与44%。为了支持鲁梅特的观点,由杰梅·罗凯布特、 罗伯特·菲力普斯和彼特·韦斯特福尔(1996)所做的最近一次调查发现,行业、公司和经营单位效应分别为10%,18%和37%(得出“总厂商”效应为18+37=55%)。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们的调查取样范围要大得多(6800多家公司),数据也更充实(940多家SIC,四位数目录),而且还包括了大公司和小公司。因为这些大规模的调查都一致发现,厂商效应大于行业效应而居主导地位,从而有力地支持了R—A理论的观点,即厂商应该被视为有差异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的综合体,而且行业间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由于行业结构解释不了财务业绩的差异,这就意味着竞争的结构引导业绩的这种观点被引入歧途了。简而言之,行业是竞争的“尾巴”,无关紧要,而厂商是“狗”,才是“关键”。
5.局部适应者 存在一些极有说服力的观点, 认为经济学像生物学一样应该抛弃“最适应者”生存的观念,而应强调“较适应者”生存的观念。第一,霍奇森指出达尔文进化论强调死亡与出生差异率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之所以“具有影响,要么是因为较为适应机制使后代的数量不断增加,或者是因为保存下来的变异或者基因组合是那些赋予了生存竞争优势的物种…这既是一个繁衍生殖的问题又是淘汰灭亡的问题”(霍奇森1993)。“最适应者生存”这句赫伯特·斯宾塞的名言,其错误就在于仅仅强调死亡差异比率。第二,生物学的适应总是相对于既定的环境而言的。因此,“较为适应者”更为恰当。因为“选择某些个体淘汰另外一些个体并不必须意味着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个体就是合乎道德的,或者他们就是绝对优秀的”(霍奇森1993)。第三,现代生物学明确地指出,初始状态或者“偶然事件”将开始沿着一个不可能达到最优境界的进化道路前进。(经济学中最著名例子是标准打字键盘〔戴维得〕)。因此,路径依赖性是指在长期一般均衡中,并不能保证经济系统一定朝着某种最有效率的状态演进。出于这些原因,霍奇森赞成“较适应者生存”的观点,而不是“最适应者生存”的观点。
R—A理论认为,生存和成功都建立在“局部的适应者”基础上。第一,重要的是要注意到竞争促使厂商去获取、仿制与“超过”那些目前已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地位而不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竞争对手的资源。第二,R—A理论的选择机制即竞争引起了死亡和出生差异率,而不仅仅是死亡差异率。这就是说,这些取得了良好的财务业绩而生存下来的厂商是由于获得了使他们取得市场竞争地位的资源的结果,这又将促使处于不利市场竞争地位的厂商去“创造”新资源。所以,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的确是创新之母。
第三,R—A理论承认竞争要依赖于具体的环境才能同竞争对手就某一特定细分市场展开竞争。事实上,某些厂商取得良好财务业绩是因为他们取得了某一特定细分市场的市场竞争优势地位,但这并不意味这些厂商在其他细分市场或环境发生变化后还能获得相同市场竞争优势地位。例如,如果这种细分市场的嗜好和偏好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并不能保证那些以前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厂商将仍然能在这种发生了变化的同一细分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因此,R—A理论不仅明确反对“绝对最适应”的提法,而且R—A理论确切地说明了为什么人们不能期望竞争会朝着任何具体的终极点发展。按霍奇森的话说,朝着一个具体的终极点如一般均衡演进的进化理论是“完善论”。因此,R—A理论是非完善论。
第四,R—A理论明确提出了路径依赖效应。假定某一竞争对手拥有一种能使其保持竞争优势地位的资源,又假定其他竞争对手成功地仿制这种资源。现在进一步假定某一竞争对手发现了一种具有边际优势的新资源,如果采用这种新资源需要放弃已进行了大量投资的旧资源,否则就不可能采用这种新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新加入的竞争者没有承担旧资源的固定投资的风险,才会出现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因此,R—A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创造性毁灭往往是来自于外部这一事实。的确,由于新古典理论的“固定投资极大”,因而新古典经济学就不可能从其自身内部进行改革了。所以,改革需要有来自于外部的创造性毁灭。
三、R—A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理论
R—A理论的资源观如何与制度学派理论相统一呢?正如鲍德温·兰森提供的材料所证明的那样,制度学派理论长期以来就公开谴责新古典理论将“资本”唯一等同于有形的物质资源的倾向。鲍德温·兰森论述了索尔斯坦·凡勃伦(1991)认为物质资源不具有“自发生产能力”。更确切地说,凡勃伦认为“资本物品(物质性生产设备)的生产率取决于技术水平(非物质性生产设备,具体体现为熟练工人)”(兰森1987)。因此,“制度学派的资本形成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应通过采取提高其技术水平与提高技术协调行为的效率的一切措施来积累拥有生产能力的力量”(1987)。
托马斯·R·德格里高利引用克劳伦·艾尔和埃里希· 齐默尔门著作所提出的制度主义资源理论同样也坚持“资源并非物质材料,而是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用一种维持生命存在的方式来使用宇宙世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1987)。德格里高利不赞成资源是“自然的”与“给定的”这种观点,而他却赞成资源是由人类所创造的。的确,“资源”这一术语除了说明它与人类的一种关系外并无什么实质意义(1987)。因为资源不是“固定的”或者“限定的”,所以德格里高利认为,历史上资源枯竭论调会使人误入歧途。将制度主义方法论与“在某些人看来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本组织原则”的观点相对比,德格里高利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意识到了人类的潜能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那么技术和资源创新的开放思想就是人类的潜能之所在”。
似乎R—A理论把资源概念化了,并将资源创造推到中心地位,这正好与现代制度派理论相一致。实际上,R—A理论按德格里高利的话说,就是“解放的”。然而,为避免任何潜在的误解,应该强调的是,尽管厂商的资源比较优势源自资源的稀少性,但是稀少的资源不一定是稀缺的。例如,当一家厂商成功地模仿了使另一家厂商获得比较优势的才能时,被模仿的厂商的才能并没有减少(因为它是稀缺资源)。同样,当两家厂商通过组成战略联盟来共同进行创新时,如果这种联盟促进他们有效地服务一个细分市场,那么这种组织形式的资源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配置出来的。
如何把制度经济学理论同R—A理论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呢?本文前面的讨论与分析证实了如下结论:R—A理论能有助于说明市场经济中厂商的多样性问题。由于组织的信息传递、创新以及其他形式的变化都是内生的,因而R—A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理论,在对R—A理论所进行的首次经验性试验中,将R—A理论同结构引导业绩的新古典竞争模型相比较,R—A理论的可预测性得到了证实。由于R—A理论具备了所有必需的“基石”和系统发育的、非完善的进化论的种种属性,因而,R—A理论是一种真正在不断进化的竞争理论。不管怎样,R—A理论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迄今为止,R—A理论尚未得到科学所要求的那种严谨的而又严格的评价。正如卡尔·波珠爵士(1959)所指出的,“无论何时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都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推翻它,而不要死死地为之辨护。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依此行事;但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的话,那么别人会向我们提出批评。”似乎看来制度派理论可能是唯一有资格严格评价R—A理论的。首先,R—A理论明确采取了科学现实主义的认识论。福思(1994)和托尼·罗森(1995)同样也赞同亨特(1990)视之为科学现实主义的一种翻版的罗伊·巴思库(1978)的超现实主义观点。例如,福思(1994)提出进化经济学的理论将认定开放的经济系统中新事物是由竞争的“生成机制”来产生的。罗森同样也认为“科学是对控制经验事件的结构和机制所作出的解释与阐述……。以其完全或至少是最基本的解释形式来说明那些共同负责产生或调节某些相同利益现象的结构与机制”(1995 )。本文指出,R—A 理论的目的恰恰就在于要说明开放的非决定性的经济系统中的竞争结构与生成机制。
R—A理论采取科学现实主义,表明它的基本前提是用现实主义来进行解释的。这就是说,每一个前提都是作为一种能够也应该经得起经验性检验的前提条件而提出的。因此,不像完全竞争认识论那样,如果任何基本前提被发现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前提应该由能更好地描述市场经济真实竞争世界的前提条件来替代。R—A理论并不回避严格的考证、驳斥和改正来保护其基本前提。不象新古典理论,这里并不存在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去捍卫的莱卡托西亚“硬核”。R—A理论仅仅要求将基本前提看作不是充分的,必须要用更充分的前提来取代。正如理查德·切斯所言,R—A理论的目标是达到“基本正确”,而不是“完全错误”。因此,制度理论在严格评价R—A理论的同时,也许正为更好地阐述R—A理论的基本前提发挥有价值的作用。
R—A理论的公共政策的含义迄今尚未进行探讨。R—A理论集中探讨厂商通过利用有形和无形资源能使厂商进行有效生产或有效地获取具有某些细分市场价值的市场报价来取得市场地位而力争取得良好财务业绩。需要指出的是,就一种东西来说,除了提高使用效率或进行有效利用之外,再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能够带来良好的财务业绩。因此,并非所有能带来良好财务业绩的东西就是资源或就能为广大公众的最大利益服务。例如竞争对手之间的价格同盟,尽管极可能带来高利润,但它不是一种资源,而是反竞争的手段。与此同时,由于具有资源优势而在某一细分市场中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是符合R—A竞争的,而与新古典理论中的貌似真实的“市场不完善”是不相符的。的确,R—A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不应该刻意地追求一种理想状态,而要把隐含在长期一般均衡中的经济总停滞看作是一种可怕的市场失灵来加以防范。因此,用R—A理论作为公共政策的一个起点,既不会导致建议自由放任的政策措施,毫无疑问也不会指出在经济的理想状态如完全竞争,结构导向业绩,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性引导下得出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理论将有助于建立R—A理论的政策含义。
以上的问题与议题意在进行提示,而并非进行详细的阐述。之所以提出R—A理论,是因为相信这为多学科的协调提供了一次真正的机会。最近,约翰·亚当斯(1992)论述了制度经济学家卡尔·波拉尼与新古典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之间的某些观点极为相似,亚当斯得出的结论如下:当把公司看作是由一个共同企业中的工人、技术员与经理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多种非市场交换系统时,那么,这就为旧制度经济学家提前准备了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我的猜测是,随着公司日益成熟,工业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研究前沿将发生极大的相互交织(1992)。
R—A理论不仅是工业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相互交织的前缘,而且正处在宣传推销之中。R—A理论的未来走的是相互依赖的发展道路,制度经济学理论能够有助于它决定选择发展道路。
何剑中译自《经济问题杂志》1997年3月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