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绘画治疗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纲要》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其中把幼儿健康教育认定为幼儿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促进健康放在幼儿工作的首位,同时强调,其他领域的工作都可以甚至都应成为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要求将身心和谐放在首要位置,“健康”指除了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含心理健康。在幼儿心理咨询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绘画治疗。
一、绘画治疗的原理
在国外,人们把绘画治疗叫做技艺疗法,它类似于音乐疗法和读书疗法。绘画治疗指运用绘画的形式治疗心理问题。绘画疗法的操作实施灵活,主要是治疗师以幼儿创作的绘画为中介对幼儿进行分析和治疗。它的实施过程体现了精神分析治疗、结构化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等的思想。
二、绘画治疗的形式
绘画治疗的形式包括涂鸦画、自由画、续笔画、画人刚验(D-A-P)、动态“房—树—人”测验(K-H-T-P)、家庭动态图(K-F-D)、学校动态图等。近年来还有画自画像、画一位异性、画雨中之人、树木人格图、画“最近的问题和情感”或“此时此地的感受”,画出自己的三个愿望等等。
在实际治疗中,投射潜意识的绘画形式主要有三类。
1.以自由绘画来培养感受性与平衡的感觉。如画树法,可以采用原来在画纸上用4B铅笔绘画的方法,也可以用色彩绘。一个人的潜意识领域被投射到一棵“树”上,此意像化的涵义至深。
2.以有主题的绘画来发展伦理感及观察的精神。如家庭动态图,原法是让患者绘四张图(家、树、人、男女),有时候要求在一张画纸上画家、树、人三种东西。这种方法可以了解患者对于家、家族、家族相处的方法、树木等基本生命的认识态度,以及对于人、人的互动关系、沟通方法、整体德互相关联的意识,相当有趣。
3.不规定以什么内容作画,但给出一定的刺激,主要是对未完成的绘画进行添补,治疗师最终的分析也不是根据患者的绘画内容,而是根据患者在给定的图画上做了什么性质的改动。
如画面分割法,由患者或治疗者把画纸分割,然后在图上颜色就是色彩分割。由患者与治疗者交互完成者,称为交互色彩分割法。此法可以促使治疗者和患者间的互动,在统合失调症患者的治疗上颇有效果。
三、绘画治疗的操作过程
通常运用绘画治疗可以包括以下3个阶段。这3个阶段既可能在一次咨询中全部经历,也可能需要多次咨询,需因人而异。
绘画治疗的开始阶段同样也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可以先跟小朋友熟悉熟悉,做一些游戏来降低孩子的焦虑情绪。指导语为:我们来做个画画的游戏好吗?或者你可以随你自己喜欢画你想要画的东西、请你将你现在突然想到的或现在在想的事情画出来。
1.探索。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逐渐加强来访者在探索问题时的自我表达。咨询师带领来访学生开始探索情感、想法和行为。在这个阶段可用的指导语有“画一幅画来表示你自己”、“画一幅画表示出你家里的沟通情况”、“画出你想象中的学校生活”等。
当学生画完后,咨询师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可以是:“跟我讲讲你的画。”然后再问他们作品中反映出的但没有解释的问题如:“跟我说说你画的这个形象”、“你画的这个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他有什么感受?”利用儿童画进行治疗,通常不要去问儿童“为什么”要画这个形象,因为他们经常会说“我不知道”或者什么也不说。心理医生指导绘画及交流的过程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治疗风格。
2.改变。这个阶段的绘画指导语要帮助来访者继续自我表达、树立改变的目标并建立可以达到目标的行为模式。最后,绘画可以用来评估治疗的进展并巩固改变在这个阶段,有些一般性的问题,心理医生可以在儿童画完之后问他们,如“你给这幅画顶个题目是什么呢?给我讲讲你的画吧!”或者,“这幅画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给儿童画赋予意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绘画的过程(儿童使用材料作画,参与绘画活动的程度,与心理医生互动),也要考虑绘画产品本身。我们在评价儿童对治疗的反应的时候有以下问题可以参考:
儿童在绘画过程是否表现的独立?还是要依赖心理咨询师?
儿童是不是对绘画很有信心?还是在绘画过程中总害怕画错?
儿童对作品的提问是如何回答的?
儿童的绘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吗?
儿童讲述图画的方式是用比喻的方式,还是与自己联系起来?
观看儿童最后完成的作品时,我们常常问自己:儿童图画中,哪些是平常的表现,哪些是强调的部分,哪些是重要的部分?这些可以作为观察儿童画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