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双飞堂诊所 四川 资中 6412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分析针灸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痊愈天数以及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价值。结果:75例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100.0%,痊愈天数为(23.96±4.35)天,治疗前的面部神经评分为(3.85±0.76)分,治疗一个月后的面部神经评分为(1.35±0.48)分,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针灸;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373-02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近几年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常用手段,不同的病症、不同的针刺方法、不同的针刺部位以及不同的患者体质均有不同的要求,本院为了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以及得气和针感强弱等影响,选取部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35例,年龄在36~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3.8)岁;排除患者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免疫类疾病、血液类疾病以及肿瘤类疾病等,确保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75例患者初诊之日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剂量按照30mg/d的标准,分早、中、晚三次口服;第6天起改为20mg/d,分早、中两次口服;第8天起每天10mg,第10天起改为5mg/g,药物治疗维持10天。选取患者的印堂穴、双侧风池穴、双侧牵正穴、双侧合谷穴、双侧外观穴、双侧太冲穴、患侧四白穴、下关穴、地仓穴、颊车穴、头维穴等,如果患者眼睛闭合不全的联合攒竹穴和太阳穴;如果患者迎风流泪比较明显的联合承泣和睛明;如果患者口歪比较严重的联合夹承浆穴。使用1.5寸毫针用指切法进针,刺入深度为0.1~0.2寸,毫针直立浅刺,尽量让患者针感较弱,针刺时以得气为主,得气后同时行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半小时,每日治疗一次,每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痊愈天数以及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价值。临床疗效标准: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痊愈的为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的为无效。面部神经功能评估根据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标准拟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5例患者治疗后痊愈的有52例患者,占69.3%;有效的有23例患者,占30.7%,临床总有效率高达100.0%,痊愈天数为(23.96±4.35)天;治疗前的面部神经评分为(3.85±0.76)分,治疗一个月后的面部神经评分为(1.35±0.48)分,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眼歪斜、无法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性,双侧患者比较少[2]。周围性面瘫与面神经损伤有关,面神经是人体内居于骨管中最长的神经,也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神经,在针灸治疗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与得气与否有直接关系,接受针刺治疗的初期通畅患者的针感很弱甚至没有针感,随着疗程的增加患者才逐渐感受到针感或传导,对患者患侧肢体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3]。张峻峰[4]等人认为得气的快慢是机体对针刺刺激敏感性的一种反应,与机体的正气状态有一定联系,而机能状态可影响疗效,因此可利用得气迟速预测疗效好坏,得气快,疗效好,得气慢,疗效差。一些浅刺激针法均不要求有针感,但疗效依然显著。本院选取75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经过针灸治疗后痊愈的有52例患者,占69.3%;有效的有23例患者,占30.7%,临床总有效率高达100.0%,痊愈天数为(23.96±4.35)天;治疗前的面部神经评分为(3.85±0.76)分,治疗一个月后的面部神经评分为(1.35±0.48)分,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70例患者得气比较快,68例患者针感比较敏感,说明得气迅速、对针刺敏感的患者疗效比较显著。但根据相关文献显示,得起与否、得气迟速、得气强弱、不同类型的得气感以及循经感传均对临床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得气者虽然能产生疗效,但在临床上一些不要求得气的浅刺激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部分得气患者疗效也不是十分理想,因此总体来说患者得气与否、针刺感敏感与否虽然与针灸治疗的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与机体的正气状态有关[5]。
【参考文献】
[1]何思途,李冠豪,黄家贵.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7):180-181.
[2]张利朋,张红强.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16,9(2C):77-78.
[3]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8.
[4]张峻峰,王健雄.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4):9-11.
[5]房彦红,张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0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12-7713.
论文作者:莫晓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患者论文; 面瘫论文; 针灸论文; 疗效论文; 急性期论文; 得气论文; 面部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