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国内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以来国内关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文献,从课程建设、实践策略、人文环境的营造、教师的重要性评价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对策。结果 国内部分医学院校还没有普及人文关怀课程;实践课形式较单一,融入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培训较少;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仍面临一定的困难;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中教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评价工具较多。结论 普及人文关怀课程、进行多样化的实践培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教师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可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关键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患者的护理已不再局限于疾病的照护,更多的是要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医学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还有更多人文关怀的内涵[1]。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心人的意愿、意识或者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和态度,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秉承人性、德性,融合知识、情感、意志等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服务,是一种服务于患者的实际工作本领和才能[2],也是护士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真诚的关怀和照顾 [3]。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护生以人为中心,学会同理他人的感受,满足他人的健康需要 [4]。现代护理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关怀能力,能够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关怀[5]。中国护理人员近年来参加国外护理学校毕业生委员会(CGFNS)的考试反映出:相比美国护理教育,我国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不少,但对人文知识掌握不足[5]。在临床实习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还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6]。因此,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十分必要,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很多,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国内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者对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进行了调查和探讨,2010年周英[7]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高学琴[8]等探讨了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2012年刘于皛[9]等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量表进行了研制;2013年巩莹[10]等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进行了相关性研究;郭瑜洁[11]等对护士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贾娟娟[12]等进行了以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护理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实践;陈瑜[13]等对在校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进行了评价;刘霖等[14]对护生人文关怀品质进行了区域性调查;2014年黄文杰[15]等进行了与人文相关的教学方法改革;寇红艳[16]等对实习护生人文关怀品质与人文关怀能力进行了相关性研究;陈睿[17]等对护理人文关怀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2015年陈光毅[18]等对407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陈燕[19]等对护生进行了人文关怀教育实践;龚礼敏[20]等在护生见习期使用观察反思教学法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培训;蔡英杰[21] 等从临床教师视角分析了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影响因素;伍冬梅[22]等对护生不同学习阶段关怀能力进行了比较。CNKI(中国知网)2010年~2017年关于护生人文关怀的文章多达390篇,足见研究者对此的重视。文献分析可见国内学者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策略与方法、评价工具的研制等方面进行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人文关怀课程仍未普及
发达国家的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相关课程的授课时间占总授课时间的13%,而我国只有7.54%;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不足10%[7],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结构有待调整。2010年四川大学护理学院在开设的“关怀与照顾” 课程中融入了伦理学知识、关爱者的素质技巧,对特殊人群的关爱以及自我关怀[23];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开设的关怀技巧课程中突出强调了同学、同事与师生之间的关怀[24];另外,其他一些医学院校也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开设了人文关怀课程,但仍未普及[17]。
2.2 实践课程未体现对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培养只有理论是不行的,还应有相应的实践,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关怀课程多停留于知识和关怀技能层面,组织护士/护生深入社会,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关怀的活动较少 [17]。教师可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对固定的主题,与学生组成小组,学生在课堂占主导地位,教师参与并表达出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关怀引导,使人文关怀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袁金蓉[25]等就将叙事教育运用在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中。另外,实践课程设置还应多元化、多渠道,如成立关怀小分队进行关怀实践、书写关怀日记、角色扮演、关怀审美、心理游戏等,将多种教学策略运用于人文关怀教育中,通过感知,再形成能力,最终内化为品质[19]。
2.3 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有待加强
和谐的环境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影响因素,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生活环境、实习环境都紧密相关。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医疗环境、社会环境,对护生人文关怀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8]。临床实习环境是培养护生关怀能力的主要场所,医院温馨祥和的整体环境,如清晰的标识、详细的指引、整洁的病房、细致的宣传指导、方便的设施等,都让护生从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的细微之处[21]。另外,人文关怀的观念比较广泛,除对患者的关怀外,还应包括自我关怀、同事间相互关怀、关怀氛围营造等,因此,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共同形成的文化环境,对熏陶护生的关爱情感,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2.4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护生入学时人文关怀水平总体较弱,对于人文关怀的概念及内容也并不十分清晰,需要在学习阶段不断强化,进而主动关心患者[21]。Mikkonen等[26]的研究显示,临床教师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的强烈同理心及人文关怀会对护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对她们的人文关怀,可使护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去关爱他人,但在研究文献中,关于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的研究较少。
2.5 评价工具的选择指引着培养方向
评价工具决定了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例如有研究[27]将护理操作中护生与患者的交流技巧作为终点指标,显然是不够的。想要有完善的评价工具必须先要懂得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思想[28],因此国外的人文关怀测评工具有关怀行为量表(CBI)、关怀能力量表(CAI)和关怀行为评价表(CBA)等,但同时人文关怀也是一个过程,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互动[29],因此国外的量表中也有关注行为的量表,如护士关怀行为量表(CBNS)。国内陈瑜[13]等、崔丽艳[30]等就运用了Nkongho教授编制的关爱能力评价量表(CAI)进行评价。但国外的评价工具因存在文化差异不一定都适用于国内的研究,国内学者应致力于借鉴国外测评工具的精髓,研制出更符合我国文化和国情的、科学有效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测评工具[29]。郭瑜洁[31]、黄弋冰[2]、刘于皛[9]等对护士/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进行了制定,这些量表通畅包括多个维度,如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31]或者灌输信念和希望、健康教育、人道利他价值观、科学解决健康问题、协助满足基本需求、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困难等维度[2]。可见国内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可形成一个较好的引导。
3 小结
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于其为护理的核心,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是护士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32]。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首先要有理论支持作为教学模式的依据,然后需要普及人文关怀课程,进行多样化教学实践,从学校到临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这些对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Shiau S J,Chen C H.Refle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humanistic care in medical education[J].Kaohsiung J Med Sci,2008,24(7):367-372
[2]黄弋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7:6
[3]单伟颖,任忠敏,桑瑞兰.高等护理教育促进临床护理人文关怀回归的策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98-899
[4]郭瑜洁,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教学策略研究进展.护理学报,2011,18(5):20-22
[5]杨甜甜,周艳,赵梦媛.5 种核心期刊刊载人文关怀护理研究的文献分析.护理学杂志,2013,28(7):85-87
[6]孙钟,陈虹.护理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79-81
[7]周英,郝燕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47-349
[8]高学琴,何燕,赵振娟.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 护理学杂志,2010,25(14):14-16
[9]刘于皛,姜安丽.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量表的研制.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8):19-22
[10]巩莹,张瑞丽,李惠娟 .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感知临床护理教师关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报,2011,18(6):5-7
[11]郭瑜洁,邱移芹.护士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护理管理杂志,2013,13(8):541-542
[12]贾娟娟,汪洪杰,黄弋冰. 以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护理专业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护理学报,2013,20(9A):11-14
[13]陈瑜,翟惠敏,赵阳,等.在校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护理学杂志,2013,28(20):7-9
[14]刘霖,刘于皛,胡韵,等. 对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区域性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13,27(6):1817-1818
[15]黄文杰,刘燕南,岳琳,等.高等专科学校护生人文技能培养的实践.护理学杂志2014,29(12):63-65
[16]寇红艳,段迎,唐小丽,等.实习护生人文关怀品质与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14,29(14):72-74
[17]陈睿,刘义兰. 护理人文关怀课程设置研究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49-1253
[18]陈光毅,郑翠红,李华萍.407名高职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409-412
[19]陈燕,葛炜,宁香香,等. 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实践.护理学杂志,2015,30(23):72-74
[20]龚礼敏,张雅丽,章丽丽. 护理见习期观察反思教学法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15,30(1):12-14
[21]蔡英杰,史铁英,宋英茜,等. 从临床教师视角分析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杂志,2015,30(15):79-81
[22]伍冬梅,陈红.护理本科生不同学习阶段关怀能力的比较.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5):33-35
[23]郭红霞,陈红.护理本科教育中开设”关怀与照顾”课程的实践. 护理研究,2010,24(8):2054-2055.
[24]岳鹏,李瑞英,王艳玲,等.护理本科生《关怀技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13,13(8):567-569
[25]袁金蓉,刘义兰,杨赛. 叙事教育在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16,31(1):14-16
[26]Mikkonen K,Kyng?s H K??ri?nen M.Nurs?ing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the empathy of their teachers:a qualitative study[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14:Epub ahead of print
[27]赵国玺,贾娟娟,陈沁,等. 妇科护理实验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渗透教育.护理学杂志,2008,23(10):60-62
[28]Lee I,Wang H H.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care indicators for residents in nursing homes:a Delphi technique[J].Asian Nurs Res(Korean Sci),2014,8(1):75-81
[29]刘于皛,姜安丽. 国内外护理人文关怀测评工具的分析及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45-1047
[30]崔丽艳,丁淑贞,张端凤,等. 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6,16(4):266-267
[31]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20
[32]刘义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思考.护理学杂志,2012,27(9):1-2
论文作者:马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人文论文; 能力论文; 生人论文; 进行了论文; 评价论文; 护士论文; 课程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