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春[1]2001年在《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业正在兴起的一项在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的区域进行的专项旅游活动,伊春林区依托大森林、森林河溪、冬季冰雪的资源优势,提出了“旅游兴市”和“建设生态园林式城市”的目标,已将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作为重点,但急需在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规划与开发。 在参考、研究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上,应用生态学、旅游学的有关理论,通过综合性专家评价法和实际调查的方法,筛选并建立了符合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模型(目标层次结构模型),用此模型对伊春林区现有景观进行了定量评价,还对林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 结果是,伊春林区现有的84处景观中绝大多数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较丰富,资源以自然景观资源为多,人文景观资源较少;共有1级景观6处、2级13处、3级27处,该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的品质较高,森林、冰雪、漂流是其支柱性资源;植被、水体、空气、气候等生态环境质量优良,这些是开发生态旅游活动的潜在优势。但存在区位条件不够好、多数景观知名度不高、景点较分散等限制条件,应加以改善。
孔繁磊[2]2007年在《伊春主要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及开发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森林公园已成为旅游者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质量是影响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可分为资源环境、景观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只有对以上叁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才能为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科学的体系,为缓解森林公园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实现旅游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有益尝试;实践上对本研究区域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较好的伊春市6个主要的森林公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美溪廻龙湾森林公园、汤旺河林海奇石森林公园、兴安森林公园、日月峡森林公园、仙翁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并在其中选取有代表性的50个景点,在夏季和秋季对其进行旅游资源和景观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同时,对各森林公园和50个景点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测定,并在市区进行了对比性试验。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旅游资源质量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伊春主要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质量进行评价,得出五营森林公园综合质量最高(80.932,Ⅰ级),林海奇石森林公园(74.256,Ⅱ级),美溪迪龙湾森林公园(73.417,Ⅱ级),仙翁山森林公园(67.432,Ⅲ级)、日月峡森林公园(60.558,Ⅲ级),兴安森林公园(58.382,Ⅳ级)。表明就伊春市森林公园整体发展来看,资源环境质量多数处于二、叁级水平,缺乏有效的整合,特色不明显,各景区组成要素有较强的趋同性,开发建设时应特别注意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引导各地对旅游景区进行有序合理的开发,避免过度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2景观环境质量评价:从景色质量、视觉吸收力、景观敏感水平叁方面综合的进行评价,避免了单独对景色质量(反映景观外在美学特征)评价的片面性,得出6个森林公园的景观综合环境质量分别为五营森林公园(60.6,Ⅱ级)、日月峡森林公园(60.3,Ⅱ级)、仙翁山森林公园(58.4,Ⅲ级)、迪龙湾森林公园(56.1,Ⅲ级)、林海奇石森林公园(53.9,Ⅲ级)、兴安森林公园(52,Ⅲ级),同时得出50个景点的景观环境质量。并且指出各森林公园和景点在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森林公园的景观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3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从气候气象、生物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并与市区进行了对比性试验,得出各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伊春市区。各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如下,五营森林公园(44.583,Ⅰ级)、汤旺河林海奇石森林公园(35.417,Ⅱ级)、美溪回龙湾森林公园(32.916,Ⅲ级)、南岔仙翁山森林公园(31.458,Ⅲ级)、日月峡森林公园(26.875,Ⅳ级)、兴安森林公园(15.417,Ⅴ级)。同时得出50个景点的自然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本文首次对伊春主要森林公园和景点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量和评价工作,使森林公园建设工作有科学准确的数据可依。4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确定了旅游产品开发的空间布局模式为“点-轴”布局模式,即“一心、两线、两道、叁带、十区”,并进行了旅游线路的组织;针对其景观环境现状,从景观空间秩序设计、景观环境色彩设计、植物景观设计以及人工景物设计四方面进行各森林公园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针对其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确定了适宜开发的旅游项目及适宜的旅游活动区域,为各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伊春市整体森林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5总结出了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评价—规划—设计体系,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模式。
黄茂祝, 胡海清, 张杰, 陈丽军[3]2006年在《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环境质量、旅游条件以及旅游功能4个方面选取30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伊春林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且在优良级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区域分布上,北(嘉荫)-中(伊春)-东(金山屯)-南(铁力)4点极其明显;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基本呈北(嘉荫、汤旺河、五营)-中(伊春、上甘岭)-东(金山屯、美溪)-南(铁力、带岭)的一致性分布.将伊春林区划分为南部、东部、中部和北部4个旅游集合区,并针对各自的特色,提出初步的开发方向.
孟安琪[4]2017年在《小兴安岭林区旅游景观开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兴安岭地区,是中国重点用材林基地。红松蓄积量丰富,占全国红松总蓄积量的一半以上,被称为"红松故乡"。独有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浑然天成的自然资源,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开拓,使得小兴安岭林区的旅游业日渐蓬勃发展起来。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大发展,相比较而言,小兴安岭林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并没有完全显露出应有的光芒。小兴安岭林区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中北部,交通相对不十公便利,旅游业的发展亦起步比较迟缓,且业内结构组织单一,在开发思路与经营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瑕疵。论文运用了文献查阅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对小兴安岭林区旅游景观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并结合小兴安岭林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空间布局现状及景观建设进行了综合考查,根据具体考查情况,归纳总结出小兴安岭林区景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论文提出了对小兴安岭林区旅游景观开发过程中实际可操作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地设计适宜四季分明的旅游项目、特色文化民俗旅游,合理规划旅游路线,使用特色交通工具,以助于小兴安岭林区旅游景观开发的后续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讲述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另外还对小兴安岭林区的旅游进行了分类,并且阐述了国内外的旅游现状。第二章:小兴安岭林区概况。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概念、旅游业发展状况。第叁章:小兴安岭林区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主要林区景观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景观环境质量评价,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四章:小兴安岭主要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布局和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模式,景观环境规划设计,适宜旅游项目设计。第五章:小兴安岭林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及发展对策。开发特色的旅游资源,提高当地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结论:总结全文的研究结果,希望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为小兴安岭林区旅游景观的开发尽微薄之力。
王志山[5]2007年在《国有林区绿色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林区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已经成为跨行业、跨地区的经济潮流。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有林区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区域,在实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战略升级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林区绿色经济,确保森林休养生息,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是见效迅速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林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为理论依据和基础,通过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情况、产业发展现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等林情、区情的全面调查研究,尤其是针对林业传统经济的弊端进行重点分析,在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把握上,运用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观点,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与动态研究、综合比较与对比比较、典型调查与实证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揭示林区自然资源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对林区绿色经济发展过程进行整理分类,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论证,力求从中找出自然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统一点,在理论层面引出科学正确的林区绿色经济发展理论。本论文借鉴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吸收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相关经济理论成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作法,在通过对我国林情、区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对林区绿色经济的内涵、本质特征、构成要素、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证揭示。为了使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性、广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着重研究并提出了发展林区绿色经济“六大基地”、构建“十大产业体系”的生产布局和产业架构,研究谋划了“点线互为馈动模式、关键技术带动模式、中心区带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等运作推进方法,以便于林区各地有选择地进行实践。为了能够对林区绿色经济以准确定位,本课题还重点对林区绿色生产力的构成、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具体研究,结合目前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针对考核评定林区绿色经济绩效,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绿色GDP”核算方式,使整个研究从基本理论、实践方式到考核评价自成体系,对认识和发展林区绿色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具体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促进林区尽快摆脱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推进林区资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都将发挥其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的导向功能。
张维, 陈丽军[6]2005年在《伊春林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参考研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上,应用生态学、旅游学的有关理论,采用旅游资源的单因子评价法,针对植被、水体、空气、气候四项因子,对伊春林区的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完整的定量评价.此外,还凭借笔者在伊春林区工作多年的经验优势,结合伊春林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客观实际, 对林区内的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定性评价。通过这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得出伊春林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处于优良级的结论.
黄茂祝[7]2006年在《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是20世纪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而当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践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困难,迫切需要完善的理论来指导其发展。因此,本文选择该课题进行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对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从行政区划、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和水文、历史沿革、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概况和生态旅游资源等8个方面对研究地——伊春进行了介绍。 从气候、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区域噪声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气候生理指标舒适指数、风效指数和气候特征来评价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对本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和饮用水状况根据《地表水监测规范》中的规定进行分析,采用地面水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选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悬浮颗粒叁项指标数据作为伊春区域大气质量评价因子,对比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GHZB1-1999),采用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从区域环境噪声、24小时功能区噪声和交通噪声叁个方面对伊春区域噪声进行监测评价。 总结以往专家、科研人员的工作经验,结合伊春实际,拟定了一个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方案和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案不仅考虑了属性分类,还考虑了规模分级,以便于资源定量评价。新拟定的分类系统分为叁个层次:系、类、型。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相比,新拟定的分类分级系统在生态旅游资源种类数量上有所简练。在体现生态旅游资源单体属性时,以型来定性。设定型的规模为叁个等级:域、段、元,分别体现大、中、小规模的概念。 提出了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具体方法:(1)资源归类。根据本文拟定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对所普查的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属性归类,确定其基类(型),并根据其规模确定规模等级。(2)粗评。经过粗评,过滤去资源品质较低的单体,且可以定量地得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类型趋向。(3)详评。对剩余分值较高的单体,先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结合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根据权重分布,设置评价指标标准分数表,分为5个级别。用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与非结构型决策理论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旅游资源的隶属级别。详评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确定旅游资源的等级,使区域内的资源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可比性。 对伊春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从气候条件、水体质量、空气质量环境噪声等四个环境要素以及交通、通讯、电力、供热、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城市基础设施和发展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总体情况是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潜力巨大。 对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粗评和详评分析可知:伊春区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而服务系生态旅游资源分值最低;生态旅游资源
刘广君, 孙迎春, 刘丽敏, 刘磊[8]2004年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伊春林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文中研究指明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协调这种关系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因为它可以科学地预测旅游开发与运营对资源、环境的近期(当代)和远期(后代)诸多影响;并有效提出使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证资源永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陈丽军[9]2007年在《国家级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截止2006年底,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森林公园2 06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由1982年的2处发展到2006年的660处,我国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增长极为迅速。国家级森林公园爆炸式的在中华大地上崛起,不仅满足了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同时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了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后,森林公园的后续发展良莠不齐,发展水平甚至存在天壤之别。同样是国家级,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极其不正常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阅读、归纳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认识到对于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进一步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还了解到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甚至在世界上都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选择该课题对国家级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进行评价,有利于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持续有效的保持高质量的发展。本文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森林公园发展概况、国内外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级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价的方法体系、指标体系。并计算出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提出了评价指标标准。最后,以黑龙江省内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为实例进行验证之。本文主要内容有和创新有:第一,确定评价国家级森林公园质量等级的方法。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3)根据权重分布,设置评价指标标准分数表,分为5个级别;(4)用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与非结构型决策理论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旅游资源的隶属级别。这种评价方法不仅仅考虑了评价对象的自身条件、评价者给出的评价结果,还结合了对评价者的评价。与层次分析法相比较,本文的评价方法对最后评价结果的统计过程进行了优化。可以使我们对评价对象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第二,针对评价框架模型中所列因素层中的30个因素的进行逐一研究,结合以往权威专家人士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的研究结果,通过专家咨询,提取出了本文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的指标,以及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标准的确定均有理有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创新之一。第叁,采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专家咨询意见,得出国家级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价的每个指标的权重,并对指标权重的分布进行分析。还根据指标的权重分布,设置评价指标标准分数表,亦即对单体进行评价的专家咨询打分表,评分表设置科学,操作简单易行。第四,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国家级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价体系进行实例研究。对黑龙江省所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中资料齐全的4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黑龙江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整体发展水平。第五,分析黑龙江省国家级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四条发展策略:严格执行对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管理;加大对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投资力度;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大促销力度。
张杰, 石丹, 陈丽军, 高庆国[10]2007年在《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文中提出旅游资源评价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伊春林区具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生态条件,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在实地考察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单体评价法和空间结构评价法,选取58个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实体,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得到旅游资源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值及综合评分值,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为伊春林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D]. 刘吉春. 东北林业大学. 2001
[2]. 伊春主要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及开发研究[D]. 孔繁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3]. 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J]. 黄茂祝, 胡海清, 张杰, 陈丽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4]. 小兴安岭林区旅游景观开发设计研究[D]. 孟安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5]. 国有林区绿色经济发展研究[D]. 王志山.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6]. 伊春林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J]. 张维, 陈丽军.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5
[7]. 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D]. 黄茂祝.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8].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伊春林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C]. 刘广君, 孙迎春, 刘丽敏, 刘磊. 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 2004
[9]. 国家级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价研究[D]. 陈丽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10]. 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 张杰, 石丹, 陈丽军, 高庆国. 中国林业经济. 2007
标签:资源科学论文; 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 伊春论文; 森林公园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