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考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考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优化论文,农村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所拥有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它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的体现,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我国当前的农村产业结构,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农村全部产业构成角度,把农村产业区分为一、二、三次产业。在这一层次上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研究,主要是在把握三次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关系的状况基础上判断其是否合理;二是在农村各产业内部,把构成农村各产业的行业、领域进行细分。对这一层次的研究,主要是在把握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关系状况基础上判断其是否合理。

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主要选择两项指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和各产业的产值状况;选择两个直接原因进行分析,即市场因素和政府行为因素对产业结构形成的主导性作用。

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注:《农村经济绿皮书〈1997-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100-114页。),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和产值的分布状况是:从相对值角度和劳动力分布情况分析来看,第一产业的占有比重呈下降趋势,二、三产业的占有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从产值状况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在产值等方面已经成为农村第一大产业。从绝对值角度分析,在劳动力占有上,第一产业仍然占有全国最多的劳动力,同时在农村各产业中也占有最大量的劳动力,1997年大约拥有3.234亿人;农村非农产业1997年拥有1.36亿人,其中农村工业0.8亿人左右。从农村投资状况来看,1997年农村固定资产总投资为3180亿元,其中,农业投入为800亿元,非农产业投资为2380亿元。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摆脱改革以前以第一产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进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随着农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在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变化。

但是,我们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现存农村产业结构的构成中,又出现了新的不合理问题,需要不断调整。

1.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90年代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一,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速度最快,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缓,第三产业在产值、吸纳劳动力等方面不仅落后于第二产业,而且还落后于第一产业,因此并没有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

2.第一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

目前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在广义农业层次上,狭义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渔业和牧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不合理和品种老化问题继续存在。由于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区域结构趋同,使供求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并出现了结构性剩余,诱发、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具体来讲,从市场供求状况来看,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和连续几年农业丰收,多数农产品已经从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并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

3.农村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到最大比重。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非常高,目前已经高达80%以上,不仅造成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二是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非常低,不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系数仅为0.46%。就是说,绝大部分农村工业企业是在农民不熟悉的非农领域与地方工业争原料、资金、市场和人才。

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十分严重的自我制约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型经营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很低;“五小”企业比重较大,不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面临国家强制调整转向的现实;众多农村工业企业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在当前需求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的形势下,不进行结构调整,难有前途。另外,诸如技术水平低、人才匮乏、管理不善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均有较大发展并不断趋向合理。但是,由于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及各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使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及其解决,决定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容易形成不合理状况

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的表现具有二重性:一是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按照目前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进行划分的。城乡差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人口聚集程度、生产生活方式和水平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难以完成,还会诱发一系列其它社会矛盾。二是工农业经济结构,这是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都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不同,特别是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表现不同,工业经济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大生产阶段,而农业经济由于更多的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自然经济的成分,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明显偏低,致使工农业经济差距在继续扩大。

2.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不均衡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原因

市场在自主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时,只按照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原则进行,并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使资源更多地流向可以获取利润更大、更有前途的产业或者行业,并推动这一产业或者行业快速发展;二是随着有限的资源更多的进入某个产业或者行业,使相关产品、产业或行业的平均利润不断下降。这表明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既具有可以让资源获得最大回报的合理性,也有着因为自我调整滞后造成资源浪费的不合理性;既必然会造成产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又可能因为大量资源流向的过于集中而造成某个产业出现过度发展,使该产业内部出现不合理状况,引发结构性剩余等等问题。

由此出发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我国从承认商品经济存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在资源配置上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这带来两个结果:

其一,在这一原则主导下,农村各种资源当然要流向非农产业,因为在这些领域可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回报。因此,在农村各种经济成分中,农村工业以其可以创造更高经济效益而获取了最多的资源并实现了高速发展。而由于第一产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弱势产业,经济回报率较低,发展速度必然相对较慢;同样,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在农村不可能获取更多资源,实现较快发展。这是现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市场原因。

其二,在各产业内部,特别是在农村工业内部,对其所获取的各种资源,也以能够取得最大回报作为追求目标。而由于自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前期我国经济基本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城乡居民对各种各类工业制成品需求量极大,所以,导致农村工业在发展模式上的粗放性、在经济构成上的与城市经济雷同化和行业构成上的“五小企业”比重最大化。尽管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是,它又必然造成其中一些行业的过度发展,甚至出现畸形高速发展,导致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形成。

3.政府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是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程度的加深和范围的扩大,政府可以采用政策的、经济的甚至行政的手段,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成发挥主导性作用。如国家可以采用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等,对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引导、支持或限制。因此,政府行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往往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假如政府的这些行为合理,就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化解因单纯的市场行为造成的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局面,推动经济走上持续良性发展的道路;反之,则会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并制约经济发展。就我国目前的一些政府行为进行分析,以下几个因素对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其一,“非中央化政策”等政府行为是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着重要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而“非中央化政策”的执行,又不断鼓励和刺激着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对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非中央化政策”,抑或分权制,即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或部门更多的发展经济的权力,并使地方政府的利益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80年代初以来,中央为了充发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采用了包括放权让利、财政包干、两税制等政策,这些政策在刺激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乃至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实际上具有非常明确的另外一层含义,因此,在不断强化着这样一种思想:地方政府利益的实现程度,甚至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只有一个,即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这作为一个可以衡量的硬指标摆在地方政府面前,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级政府都会选择更有利于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并加大其发展力度。于是,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几乎成为所有地方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当然选择,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政府号召、要求村村必须办工业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讲,在非中央化政策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的做法或许无可厚非,甚至应当承认其有现实合理性。可是,同样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由于这一做法必然导致农村工业畸形发展,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导致农村三次产业不能实现协调同步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出现新的不合理。因此,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与非中央化政策密切相关。

其二,过分追求速度,过分注重量的扩张形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致使农村经济出现品种类同和结构性剩余。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了效益的同步提高,或者说没有做到速度与效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体现了这一倾向,并由于农村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了一些特殊性。对于农村经济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一直充当为工业化进程提供物质、资金等支持的重要角色,使得本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就比较弱、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所扮演的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如据统计,1997年农村资金净流出1376亿元,其中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879亿元,金融渠道净流出497亿元),因此,农村经济既要不断满足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在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更大需要,又要获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做文章。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的影响,造成了谁生产的越多谁就获利越多、效益越高的局面,刺激、产生了以速度代效益,速度就是效益的思想。但是,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人员素质和科技水平等整体偏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不可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实行集约化经营,只能通过量的扩张,通过增加劳动、资本投入来完成。在量的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特别是由于发展农村工业有助于更快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致使农村工业畸形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其三,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我国国情制约与“省长抓米袋子”政策相结合,致使粮食生产出现了量的扩张而忽视了结构合理性。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较少的发展中国家,解决12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传统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和人均占有耕地较少,这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们迄今尚无法加以彻底改变。正是这一原因,决定了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搞好粮食生产。而且,从国内外各方面经验教训来看,任何一个大国,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从传统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都必须首先解决好粮食问题。如美国既是一个工业强国又是一个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而俄罗斯经济之所以长期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业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甚至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印度尼西亚和经济持续低迷的日本也是因为在粮食生产上出现问题,苦海难渡。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而为了更好的搞好粮食生产,特别是在1994年出现粮食短缺问题以后,国务院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目的就是确保粮食的产量。这一政策即使在1996年以后因为粮食丰收、连续出现卖粮难之后,并未调整。因此,在农业生产内部出现粮食品种结构不合理、乃至出现农林牧渔各业之间的结构不合理,与农业传统结构和有关政策关系密切。

其四,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贯彻不力甚至出现变形,导致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曾经出台了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许多政策,在国家的有关经济发展计划、有关农村经济的会议上,也制定了一系列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如“八五”、“九五”计划和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等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规划。但是,各地区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自身利益的实现,经常造成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变形。如关于制止、淘汰“五小企业”的政策,在许多地方往往难以很好地执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没有得到根除。而这一现象的存在,就不仅使全国统一大市场难以形成,而且导致区域结构重复、产品品种重复,最终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除此以外,还有其它一些不合理的政府行为也对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形成发生作用,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三、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对策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这些根本目标要求出发,我国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而且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解决目前存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出发,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因此,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安排各产业的生产和生产规模,既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又要强调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这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

2.协调发展原则。针对目前农村各产业之间存在不协调发展的状况,应当特别强调协调发展原则,即各产业之间及其各产业内部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性互补关系。这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目的。

3.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原则。从根本上说,产业结构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要求相一致,既不能让产业结构水平落后于生产力发展要求,如现存的农产品品种结构落后等等,也不能急于求成,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4.因地制宜原则。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自然资源情况不同,使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各有其特点。因此农村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保证各种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使各种不同地区的产业构成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5.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相统一,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尤其要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粗放经营模式转向集约经营模式。农村经济不仅要有量的增长,更要实现质的提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二)抓住“四个调整”,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调整有关政策,转变政府职能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与有关政策的导向性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对有关政策进行合理调整。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调整“非中央化”政策,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这一改革可以以改“两税制”为中央单一税制作为突破口,通过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强化中央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并与正在全国展开的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转变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其二,强化有关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鉴于政府行为在农村产业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应当加强有关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中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十分相似,出现农产品结构性剩余,农村工业企业因为结构问题而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更应当强化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对那些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五小企业”等等,要彻底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2.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推进三次产业共同发展

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应当抓住两点:其一,通过调整实现结构优化。这主要是指对现存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并通过调整达到结构优化目的。其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对现存矛盾进行解决,只是为了解决已有的问题,为今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其以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的保证。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3.调整产业内发展重点,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的道路上来

农村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必须抓住和突出重点,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业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加大调整力度。其一,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要合理建构农林牧渔四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确保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确保粮棉生产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前提下,重点是推动畜牧业和渔业的快速发展。搞好区域结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为此,从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出发,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挥和形成区域优势;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三是必须实现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那些没有市场前途的老品种、老产品,积极推广、种植(养殖)高效优质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结构老化,结构性剩余问题。其二,搞好农村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的原则。虽然目前存在农村工业的结构不合理,甚至畸形高速发展问题,但是,继续推动农村工业发展的原则不能变。农村工业结构必须在发展方向上实现大的调整。针对目前农村工业主要以一般加工为主,与城市工业结构类同、产品类同、市场竞争力差、与农业关联度低的问题,必须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应当突出两个方面:一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勇于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二是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方向发展,提高对农村资源的利用、对农村市场的占有的力度,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4.调整经济发展手段,发挥科技推动作用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手段的调整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由于农村经济中的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从而使品种老化、结构性剩余等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得以出现。所以,应当从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单纯依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上,转向依靠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的。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实际来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的重点应当以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造提高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兴办新兴高科技企业。

总之,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是调整政府行为,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标签:;  ;  ;  ;  ;  ;  ;  ;  ;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考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