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在现代领导中的“无为”思想_领导者素质论文

浅析老子在现代领导中的“无为”思想_领导者素质论文

老子的“无为”现代领导学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老子论文,思想论文,领导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千多年来,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对中国历代统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用现代领导学的观点来审视和考察老子“无为”的思想,就不难看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了许多的现代领导学所提倡的领导工作方法,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老子的“无为”领导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表现。两千多年前,老子提出“无为”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在大“道”与“自然”面前,应当“去甚、去奢、去泰”,保持“无为”的态度。这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人们尊重自然、尊重物性,按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法则,因势利导地“为”,有所作为地“为”,不要妄为,不要强为。应该“为无为,事无事”。这里老子在“无为”前面添一个“为”字,其意是告诫人们,在“为”之前,应经过慎重的思考和审视,可为之事就立即为之,不可为之事就坚决不为,应该为其可为而不为其不可为,否则就是“忘作”,“忘作”就必然导致凶险。对“无为”的领导思想,老子是力主“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其中的“为无为”与《道德经》第63章中说的“为无为,事无事”意义是相同的,“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能“无为”,则可以达到有效的“为”,就能达到“无不治”。

类似的教悔和告诫,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如“圣人无为故无败”,“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知无为之有益”等。这“故无败”、“无不为”、“民自化”、“之有益”都是属于“为无为”的最后结果,就是说如果能遵循自然法则,按规律办事,则行为不会导致失败,也没有所不能为的事,同时人民也自然开化进步。除此以外,老子在《道德经》中类似运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效果的现代领导学思想,老子在以下六个方面做了具体详尽阐述。

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极力推崇的“无为”领导思想之一。老子之所以提倡领导者行不言之教,就是因为他亲眼看到政令繁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楚。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提出领导者应实行“不言之教”的领导方法。接着,他在第43章中又给予补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很显然,老子这段话是用类比的手法,对“不言之教”的领导方法进行全面的肯定,即“不言之教”是“无为”领导思想的全部要义和立足点。这段话的大意是,为什么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游弋在最坚硬的东西中,这是因为那没有形状的“无有”能进入没有间隙的坚硬的东西里,这就是“无为”的领导思想的好处。然而,对老子“不言”的教导和“无为”的好处,千百年来,人们理解得很少,并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值得指出的是“不言之教”中“言”字,按字面解释,是说话,但内含的意思是政教与法令,也不是“什么都不说,都不管”,而是要求领导者少发号施令,少夸夸其谈,而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干实事,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同时,他还告诫领导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领导者政令繁多反而会更加使人民群众困惑而无所适从,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少施政令,并率先垂范,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万物也就能自由蓬勃地发展。

为了进一步告诫领导者“行不言之教”,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里老子用自然界狂风暴雨不能持久的事实作比喻,告诉领导者应少以法令干扰百姓,更不要施行暴政,而应“希言自然”,即领导者少发布或不发布政令,使人民群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样才合乎自然规律。老子认为领导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决定于其行不言之教的领导方法和人格的优劣,他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和最成功的领导,从不轻易发号施令,这样,人民和政治就相安无事,以至人民根本不知道领导者的存在。其余依次均以领导者的政令多少,人格的优劣,来决定人民群众对领导者印象的好坏;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由此看来,“不言之教”,不仅仅是“无为之益”,而且能体现着领导者的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是现代每个领导者所必须掌握的主要工作方法。

二、谦下服人,取信于民

老子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爱民治国”的思想,提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要求,要求领导者应该大公无私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记挂在心上,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与此同时,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中还提出:领导者若要取信于民,就必须谦下服人,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里老子以江海做比喻,认为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小溪的首领,就是因为它善于处身于下游的位置,而成了百谷王。因此,领导者欲领导人民,必须对人民言语谦逊、尊重人民;要带领人民前进,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摆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后面。这样,领导者地位虽高居于人民之上,人民却不感到负担沉重;虽站在人民的前面,人民不感到有任何危害。人民群众热爱他、尊敬他,并乐于推戴他为领导,而不讨厌和厌弃他。由此可看出,领导者谦下服人是取信于民的基础。在人民群众面前,如果你高高在上,随意发号施令,而不关心群众疾苦,你就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反之,你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一心为人民办实事,取得成绩而不自以为有功,谦虚谨慎,人民群众就会把你永远记挂在心上。当代领导者的楷模焦裕禄、孔繁森永为兰考人民、西藏人民怀念的事实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现代领导者要做到谦下服人,取信于民,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和素质,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做一个合格领导者的标准:“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整段话,老子运用反问句式提出合格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其意就是加重对前句的肯定,即要求领导者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到“载营魄抱一”;在坚持原则、讲求正气上做到“专气至柔”;在清除私心杂念、致力于集体和国家上做到“涤除玄鉴”;在管理国家上做到“爱民治国”;在思维上做到“天门开阖”;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做到“明白四达”。如果作为一个领导者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就能使万物自然生长,并养畜万物;如果让其自由生长而不占为已有,积极地为其服务而不居功自傲,积极地引导而不任意宰割,那么这样的领导者就具有深远而又永恒的“德”。实际上,这里老子就修身、养性、明辨、慎思、为学、治国等诸多内容,言简意赅地向领导者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要求领导者做到思想和行为高度统一,讲正气、坚持原则,彻底改造世界观,清除私心杂念,思维开阔,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实现领导者“爱民治国”的目的。

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在其“无为”的领导思想中,一方面反对以烦琐的政令去限制和干扰老百姓的生活,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另一方面,他又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提醒领导者注意:其一,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领导者应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其二,在处理事物或问题时,事物或问题“多易必多难”,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充分认识到“难”与“易”对立统一。第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里,老子运用朴素辩证法和对立统一的法则,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面前,老子既提出了“无为”的思想,又提示人们如何“为无为”。他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细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其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领导者在处理事物和问题时,首先应持一种“难之”的慎重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应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在总结一些领导者在处理事物、解决问题失败的原因时,老子认为:一是部分体领导者“不知常,妄作凶”;二是在处理事物解决问题时,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常于几成而败之”,因此,老子认为领导者在处理事物和问题时,首先应该树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思想,即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把恬淡无味当作有味,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在行为上就必须做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三,在处理事物和问题的过程中应做到“慎终如始”。这样,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则无败事”。

四、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领导工作中,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思想是众所周知的。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也是老子“无为”的领导思想之一。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老子强调人的作用,把“人”与“道”、“天”、“地”摆在同等的地位,着重强调“人亦大”,强调在域中“而人居其一焉”。接着,他又提示“四大”之间关系,“人”的活动是以“地”为法则,“地”的活动是以“天”为法则,“天”却是以“道”的活动为法则;而“道”又法“自然”。这样,老子把人的活动与“道”的自然规律联系起来,充分表达了老子非常重视“人”与“天”、“地”、“道”四者的关系,重视人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办事的“无为”思想。今天在现代领导工作这个“域”中,也同样存在“道”、“天”、“地”、“人”四者的关系,一般说,“道”即领导者所在单位工作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律,以及长期来在工作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本单位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规章制度;“天”即本单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地”即本单位内生产工作经营的小环境;“人”即本单位的干部职工。

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重视人在“道”、“天”、“地”中的作用,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如何用人。在这个问题上,老子认为作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就是说要用人之长,做到人尽其才,这样就没有被遗弃的人;物要尽其所用,这样就没有浪费东西。其次,就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调动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作为领导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是不可取的,充分发挥每个下属个人的聪明才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与他们交朋友,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谋利益,这就是领导者不与人争的品德,也就是善于用人、充分调动每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领导方法。第三,在人的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因人而异,各尽其能。老子说:“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里,老子认为人的自然秉性、文化水平、思想素质等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工作中或行为上表现也各异,对此,老子认为领导者用人,就应根据人的差异区别对待,用其所长,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而应加强自身修养,遵循客观规律,不奢求,因势利导,用人所长,做到人尽其才。

五、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当今社会,无不认为刚强足以胜柔弱,柔弱势必受欺凌和招辱,所以人人都争强好胜,竞争有为。老子却不然,他出于其对人生与自然现象的深刻认识,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这里他从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界的认识,说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其意在告诉领导者,应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修养,在领导工作中,做到柔顺谦虚,行不言之教,否则,就会导致领导者的败亡。这段话也蕴含着这样一个哲理:无论是柔弱还是刚强,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发挥作用,坚强的东西将逐渐失去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和希望。领导者应该把握住这种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柔弱胜刚强。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如何做到柔顺谦虚,以柔弱胜刚强呢?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作为领导者应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尽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老子把水视为领导者美德的化身,因为,水确实具有多种美德。水,因地制流,无所不在,停留在低洼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水,性至柔而力至坚,利剑不能断其身,但它却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性温顺,善处下,给人以温馨、亲切和甜密。因此,最佳的领导者,应该具有像水一样的美德,安处低洼卑下,心地深沉善良,交往忠诚柔和,说话诚信简约,为政条理有序,办事简练有能,行动善择时机,正因为领导者具有水这样不争的美德,领导工作才无忧无虑。这里老子之所以认为领导者应具有像水一样的品德,不仅仅是因为水能起到柔弱胜刚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是老子“无为”领导思想的基础,因为老子一贯反对以权、以势、以政、以令、以刑为手段去处理事物和对待老百姓。主张“守柔”、“若水”、“清静”达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领导目的。这与现代领导学所强调领导者应有良好的品德、才华、专业水平等素质,热忱服务人民群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行为,团结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前进的领导观是一脉相承的。

六、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当今世界,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千变万化,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作为领导者要干好领导工作,其对社会、自然、本职工作的认识是随着认识对象的变化而无穷无尽的。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领导者对待自己的认识或知识也应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里老子强调领导者应有自知之明,认为领导者应该对自己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等有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认识有限,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扩展,这是很高明的领导者;而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却强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了;有作为的领导者没有这种糟糕的弊病,因为他把这种弊病当作了弊病,正因为他把这种弊病当作弊病,所以他就没有这种弊病。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无为”之精髓的领导者是不轻易下断语的,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即“自知不自见”,始终保持一个真诚求知的端正态度。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所应取的虚心学习、求知的态度。这里老子提出这样一个领导者如何对待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学习求知问题,其寓意是深刻的,其意义是深远的。其根本目的在于要求领导者真正做到“无为”,干好本职工作,为百姓谋利益。因此,在“知、不知”的问题上,老子再三警告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其旨在要求领导者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和本领,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自知”、“知人”、“知足”、“知止”,才能有效防止“妄作凶”、“祸”、“殆”的出现。与此同时,老子还认为,作为领导者加强学习,还应做到“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领导者还应学习别人所不愿学习的知识,才能不重复他人所犯的错误,这样就能遵循万物自然发展的本性和规律,而不妄加干预,并有所作为。

标签:;  ;  ;  

浅析老子在现代领导中的“无为”思想_领导者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