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如何继续推进国企改革——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国企改革论文,所长论文,经济研究所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辩证看待跨国公司对国企的收购与兼并
《快讯》:中国“入世”才半年多时间,许多行业都放宽了对外资的股比限制,境外的大型战略投资者可以入股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现在都有哪些行业有外资进入呢?
吕政:我国的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些产业、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军事工业,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这些基础产业或自然垄断产业界定的范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实际上基础产业领域中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已经逐步地放开,比如中国通信、中石油都已到海外上市。中石油是基础产业,中国通信属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实行了境外上市,实际上已允许外资进入到这个领域,从其效果看,应该说是积极的。首先,在海外筹集了资本;其次,由于在海外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促使这些公司转换企业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第三,通过在境外上市的方式,吸取国外跨国公司运作的经验,来改造传统的国有企业。实际上在境外上市本身就是放宽了外资进入基础性国有企业的限制,而且这种方式还会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扩大。既然在一些基础性领域都放宽了限制,那么对一般的竞争性国有企业限制将越来越少,尤其在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业领域。这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在推动这一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缩小了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此外,在国内的一些基础性产业的投资,比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道路和供水系统,也开始有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进入。比如法国的水务工程方面的公司在广东、深圳已经开始通过招标、中标方式进入中国城市的供水经营系统。
记者:“入世”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来受让中国企业的国有股,兼并收购中国的国企。以后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多。那么,对于这些大型的国企来说,是否是一件好事?如何认识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收购和兼并?
吕政:应该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收购和兼并,引入了国外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使原来的传统国有企业得到了改造,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进步,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对促进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必须看到,兼并的结果,首先可能会造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垄断,使原来的国有大型企业丧失市场,导致一些企业出现大量的裁员,造成失业的增加;其二,兼并的结果,可能会促使生产增长,但留在中国的GNP却没有相应地增长, 跨国公司赚的钱可能会通过零部件的采购和海外国际市场的销售,使相当一部分利益流出国外,总量是做大了,但是我们得到国民收入的比例相对下降了,可能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对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
国有股减持的方向必须坚持
《快讯》:目前,我国对没有上市的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的基本形式主要是以“内部型股权多元化”和“稀释型股权多元化”为主,即新引入的股东主要是内部职工,而不是外部的自然人和法人。这种基本形式的利弊何在?
吕政:国有企业内部股权多元化以稀释性股权的方式为主,对那些没有上市的有限责任公司,多数采取这种方式。因为中小型国有企业整体资本量比较小,股权分解以后,职工筹资购买股权的能力能够适应这种企业结构的要求。目前,内部股权多元化,通常是经营者持大股。这样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直接的统一,经营者会更加关心这个企业,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其次,职工持有一定的股权,这样可以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变化,使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绩效直接挂钩。这是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所采取的普遍的做法。这些中小型国有企业不是上市公司,外部的自然人一般很难进入,但是有法人进入。法人进入可能是国有法人、集体法人或基金法人,他们进入主要是看准了这类企业良好的市场前景。内部股权多元化这种方式的股权只能转让,不能流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对于原来传统的国有独资的形式,是前进了一大步。
《快讯》:这种股权多元化实际上也是国有股减持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仍然不能流动,去年的减持方案也中止了,目前看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那么,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而言,其公司的改制任务是不是已经完成?
吕政:对于国有股的减持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式,但是国有股减持的方向必须坚持,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作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占整个上市公司的63%左右,因为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就使上市公司很难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的机制运行,上市公司也存在一个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的问题,因此,不能说国有企业改成了上市公司,公司的改革任务就已经完成。国有股的背后实际上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很难切断政府以所有者的身份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干预,特别是企业用人上的干预。
《快讯》:您认为国有股减持该如何减?
吕政:主要应解决减持的国有股的定价问题——国有股减持是同股同价还是按净资产定价。同股同价,是指如果上市和不上市的都是1 个亿,上市的部分是溢价发行,不上市的部分如何定价?如果是按溢价发行,等于稀释了现有的上市股票的市值,就会引起股票下跌。现在看来,按溢价发行、同股同价的方式在操作上影响了小股民,造成了股市的波动。如果按净资产的净值来减持国有股,这样又担心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我认为可以通过市场招标或拍卖的办法,比如国有股净资产按一元起价,谁出价最高就卖给谁,这样在溢价发行与平价发行之间找到合理价格的平衡点,有利于国有股减持。尽管目前国有股减持暂停了,但不等于放弃了,我们仍然在探索最有效的方式,逐步减持国有股,比如第一年卖20%,第二年再卖20%,这样可能就不会出现急剧地或者明显地稀释现在已经上市的股票的市值。
十六大以后,国企改革仍会继续推进
《快讯》:外部型股权多元化是降低国有经济比重的一种形式,对国有企业来说,实现了外部股权多元权,是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股权多元化?
吕政:外部股权多元化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外部的法人机构持股;二是通过股票上市由自然人持股。目前多数采取的是法人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上市的只是一小部分。通过法人持股的方式,主要是看投资方的意愿,如果投资方认为有利可图,值得去购买股权,就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去运作。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外部股权多元化这种形式与一般的发达国家还是有区别的:中国的法人绝大部分仍然是国有的机构,虽然形式上是股权多元化了,但是终极所有者仍然是国家。这种完全以国有法人来持有企业股权的方式,形式上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实际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多元化,法人本身不是自然人,法人代表可能不真正关心企业的经营效益,它也是一个委托代理关系。在中国的股份制改造中如何解决法人的机制扭曲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转轨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难题。实践证明,如果大多数已经改制的国有控股企业终极所有者是国有法人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对企业经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已经改成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即使是多个法人持股的公司也更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改革的途径是可以把一部分法人股变成自然人股,或者降低法人股的比例,真正实现股权的多元化。
《快讯》:“十六大”以后,国企改制的新空间将有多大?
吕政:应该看到,中国仍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并不是说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因此,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还会继续推进下去:第一,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国有企业从部分竞争性领域退出、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这个方针还会继续坚持和推进,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第二,作为战略性改组的最基本途径——国有股减持,还将继续探索;第三,还必须继续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深化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的要求;第四,要进一步探索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究竟是采取年薪制、股票期权制,还是按照年度的经营业绩进行奖励,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在试点,要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民营经济的进入。逐步减少对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限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一些基础产业领域;第六,继续实行减员增效。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企业冗员过多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还会继续积极推进企业的减员增效和人员分流,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七,国有企业如何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并按照国际的运行规则办事。这是一个学习和逐步熟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