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抚宁区教师发展中心 06630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用依据。
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性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索归纳出它们的证明方法,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方法性目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解决——收获”的学习过程,从中感悟证明结论的方法和乐趣,培养“转化”及“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价值观目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及勇于探索的的品质。
3.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感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归纳总结其证明。(2)难点: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的作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还缺乏经验。其次,学生学力水平参差不齐。再次,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与学手段分析。“教”围绕学生的“学”而设计。在“教”上主要体现为:设置悬念——引导操作——组织探索——指导应用。在“学”上主要体现为:动手实践——观察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思想方法分析。本节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性质定理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外,最主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几何语言,把文字表述与几何语言联系起来,数形结合地理解等腰三角形,把“转化”及“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长方形纸片、剪刀、实验单等。
五、 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美妙的音乐中展示金字塔、长江大桥、房屋等生活景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学会数学地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引出课题(板书)。
2.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导学案上已提供,课上教师再次明晰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引领学生带着目标,伴随着观察、思考、探究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3.合作同行,探究新知。通过以下四个活动展开:
活动1: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分组活动;请各小组代表上前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从中体会、感知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性,发展空间观念,为下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铺垫。)
活动2:实验猜想。将所剪的三角形标上字母后,对折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分小组观察并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单,分别填写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活动3:概括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根据所填实验单,引导学生对上述猜想进行文字及几何符号两种方法的表述;引导学生发现折痕的三重身份。简称: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活动4:推理验证性质定理。首先,引导学生归纳出辅助线的所有作法。
由于折痕具有三重身份,所以性质1的证明方法不止一种,让学生体会“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示范一种证明方法,其余两种由学生类比完成。
性质1证明完毕,提问学生:受性质1证明的启发,你能完成性质2的证明吗?引导学生将其分解成三个命题,分组完成P76的讨论、归纳与证明。(此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启发。此环节再次强化了学生的文字语言与几何符号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4个系列活动,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考”。至此,探究新知环节全部完成。
4.体验新知,学以致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完成2道练习题和1道思考题,分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
练习1作为性质1的有效补充,提示学生等角对等边必须是在同一三角形中才能使用,强调审题的重要性。练习2直接来自课本的例1,它的设置是为了巩固和应用等角对等边,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学生练习之后,多媒体演示规范书写过程。)
思考: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用来测量屋顶横梁是否水平的工具?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其生活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实现了知识的正确运用和迁移。
(1)梯度训练——运用新知。练习:P77页1、2、3(1和2题全体完成,3题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并安排学生板演)。(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要求;校正,纠错。)此部分学生在学案上提前完成。
(2)勇者闯关——巩固新知。设计“一休学数学”等4道小题,通过模拟非常6+1【勇者闯关】环节,在游戏中完成所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助,激活课堂。
5.梳理归纳,开放小结。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自己说:我有什么收获?对老师说:我有什么疑惑?对同学说:我有什么友情提示?教师做最后总结发言。
6.分层作业,拓展提高。(1)必做题:课本P81习题13.3第1、2、4、6题。(2)实验感悟(补充,选做):画线段BC,分别以B、C为顶点作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再作△ABC的中线AD,然后沿AD翻折。试试看,你有新的发现吗?
(设计意图: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选做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由于借助多媒体,板书分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突出了重点;第二个区域,性质1的示范证明,突破了难点。
设计说明:整版设计是一个动手作图、动眼观察、动脑猜想、实践验证、巩固应用的动态生成过程,环环相扣,容量大,梯度递进,分化难点。
论文作者:王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角形论文; 学生论文; 性质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归纳论文; 等角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