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我国论文,寿险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保险的类别
众所周知,保险是保险人(或称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一种契约:投保人答应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保险人承诺在被保险人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或称风险、危险)时向受益人支付一定的保险金额。
依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责任保险。不同险种的保险标的各不相同:财产保险以物或其他财产利益为标的,责任保险以被保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人身保险以被保人的生命、身体或健康为保险标的。有人将以被保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称为寿险,但作者认为,应赋予寿险较广的含义,即寿险是指全部的人身保险。而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则被称为非寿险。
我们用下图来表示保险的分类:
附图
寿险与非寿险有两个显著不同之处:第一,寿险是定值合同(此处不包括健康保险),其保险标的是人的生命与身体,发生保险事故的损失难以估计,所以寿险的保额一般根据投保人的经济收入水平、缴费能力等,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在契约成立时确定。而对非寿险来说,它们是赔偿损害保险,保额由实际发生的损失来确定。从这一点来看,健康保险与非寿险相同。但因其保险标的是被保人的健康,所以仍将其列入寿险。第二,寿险业务多为长期业务保险人收取的保费,不需很快用于支付保额,如何管理这一保险基金,使其保值或增值是同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而非寿险业务多为短期业务,同寿险相比,对保险基金的投资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二、中国寿险业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保险业在这50多年中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1949—1959年的恢复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接管各地的官僚资本保险公司,在整顿改造私营保险企业的基础上,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国有的保险企业经营各类保险业务,这标志着我国的保险事业跨入了一个新时代。二是1959—1979年国内保险业务停办时期。三是1979年至今的20多年,是国内保险业务全面恢复与发展时期。1980年我国开始恢复停办了20余年的国内保险业务,但最初主要是产险业务,寿险业务是1982年在产险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改革,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目标建设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转变,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到90年代后期,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加速推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向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步伐。统一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基本实现。至1998年12月,全国9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按照统一制度要求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二是顺利完成了全国行业统筹养老金统一移交地方管理工作,为加强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管理提高社会化程度创造了条件。三是加速省级统筹养老金步伐。
在中国,养老保险涉及面很广,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何去何从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作者仅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对寿险业的发展作了一些探索。
1982年寿险业恢复发展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加和对保险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寿险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作者根据寿险保费收入作为寿险业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数据,计算出寿险保费收入的发展速度(见表1)。
表1 1983—1998年我国人寿保险业保费收入发展速度(%)
时间(年)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寿险保险收入(发速%) 660 700 610 250 220 130 120 110 115 160 100 110 130 145 250 200
由表可以看出,寿险保费收入的发展速度变化是波动下降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寿险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3—1988年,寿险保费发展平均速度为355.40%;第二阶段是1989—1993年,寿险保费发展平均速度为119.42%,第三阶段是1994—1998年,寿险保费发展平均速度为159.64%。寿险保费收入的发展速度再次加快,当然,比起第一阶段(1983—1988年)的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寿险业产生这样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形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寿险业的影响因素;二是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影响寿险保险收入的因素有许多,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储蓄、老龄化比例、家庭规模、城市化水平、通货膨胀等。这些因素与寿险保费收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共同影响着寿险业的发展。在2003年,作者收集了1982—1998年间的样本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结合这些影响因素对寿险保费收入发展做了全面详细的分析。
三、对寿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
现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
社会老龄化是社会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提高的综合表现,也是社会文明、国家工业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人口高龄化使得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国家统计局1997年曾在1%人口中作过抽样调查,以65岁作为老龄线,老龄人口已达8700万,占总人口的7%。同1982年人口普查的数字相比,老龄人口在15年间增加了3772万,年均递增3.9%,而同期总人口年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的均值。世纪之交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数的18%,到2050年将达到4亿多。也就是说,届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1/2,占世界老年人D总数的1/5。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有未有的。面对市场风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没有能力对付发生的负面后果。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这一“弱势群体”对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最大。
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现象普及,中国的寿险业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而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社会化的养老功能迅速增长。在本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人口高龄化趋势将明显加剧。目前,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高达1100万,并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到21世纪中期,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数将是现在的7倍,不少于8000万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1/5。21世纪是长寿时代,长寿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百岁老人的大量涌现,百岁老人的增加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的必然结果。我国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百岁老人338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6681人。据预测,中国到2050年百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7万多,为世界上百岁以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寿险保费收入的社会负担急剧上升,根据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等机构对国内养老保障隐性债务进行的精算结果,若按目前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率、退休年龄、投资回报率计算,在未来30年,中国将负担近7.6万亿元人民币的隐性债务。
(二)市场利率水平
市场利率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对寿险保单的投资决策。寿险保单不仅具有风险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具备投资功能,可作为投资工具应用于居民的资产投资组合当中。这就出现了寿险保费收入增长与居民投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因为居民投资工具还有银行储蓄、股票等。居民决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投资收益率。寿险保单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与银行存款相比,收益率要高一些,但是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要差一些。由于当居民预期市场利率要下跌时会比较倾向于长期性的投资,因此当市场利率下跌时居民对寿险保单的偏好会增加。实际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果没有利率因素的解释作用,仅利用其他数据建立的模型无法通过检验,无法解释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在1997年、1998年恢复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见表2)。
表2 1996年以来7次降息利率变动情况表
96年 97年 98年99年
降息日期
5月11日 8月23日 8月23日 3月25日 7月1日 12月7日 6月1日
存款利率平均降幅(%) 0.981.5
1.1 0.16 0.490.50 1.0
(三)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影响居民购买力水平来改变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影响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当居民预计物价会变化时,居民便会对未来的消费倾向做出调整。对于寿险产品来说,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保单实际价值就会降低,居民持有同样金融资产的未来购买力水平就会下降,因此,如果居民预计通货膨胀率上涨,居民便会减少寿险产品的购买;反之,居民会增加寿险产品的购买。作者在此选择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进行分析。当然,通货膨胀率指数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而影响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的,因而有一个滞后的过程。
相关系数只能表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大小。两个变量间相关系数大并不能表示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就高,要证明两个变量相关程度高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存在虚假相关;二是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是经济意义上或实际生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样,两个变量相关系数小并不真的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就不存在关系。比如本文中通货膨胀指标和因变量寿险保费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就较小,在回归中通过各种检验通货膨胀作为自变量也无法通过检验,但是实际上通过合理分析可以发现通货膨胀对寿险保费收入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只需要对变量进行一些处理。假设通货膨胀率变化指数=(报告期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基期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基期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这里选用通货膨胀率变化指数而不是通货膨胀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进行分析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变化指数更能反映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从而更能体现居民的消费预期。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口老龄化、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对寿险保费收入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但是从回归的角度来说,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均与因变量寿险保费收入之间存在较小的相关系数,无法通过各种检验。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延伸,讨论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存在什么样的缺点。任何一种统计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时,必须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分析效果。
本文的最终实际分析结果可简单概括为:1982—1998年之间,经济背景因素与社会结构因素决定了我国寿险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即长期趋势(由回归方程显示出来),但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却可在短期内剧烈影响寿险业的发展。经济背景因素主要代表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人均GDP水平,社会结构因素主要代表家庭规模、城市化水平和老龄化水平。在本文分析过程中,作者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了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