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黄忠彪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广西 巴马 547500)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我院2O14年1月~2015年6月收集上报的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男性发生几率高于女性,年龄0~l4岁76例,占57.57%;静脉滴注给药107例,占81.06%,居首位;涉及10类药物44种,其中抗感染药物比例最高,占40.91%。132例ADR患者,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8.34%。结论: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调整给药途径,减少静脉用药,对儿童谨慎选择药物,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合理用药指导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366-02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1号)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1]。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我国深入开展和完善,ADR给人类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为了保障病人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笔者对我院2O14年1月~2015年6月收集上报的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源于我院2O14年1月~2015年6月收集上报132例药品不良反应。

1.2 方法

对132例ADR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132例ADR患者,男70例,占53.03%,女62例,占46.97%。患者年龄分布从1天到78岁不等,其中0~l4岁76例,占57.57%;15~44岁30例,占22.73%;45~64岁17例占12.88%;65~78岁9例,占6.82%。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132例ADR患者,静脉滴注途径引发的ADR最多,有107例,占81.06%;静脉注射给药10例,占7.58%;口服途径给药10例,占7.58%;外用3例,占2.27%;肌注给药2例,占1.51%(见表1)。

2.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132例ADR患者,涉及10类药物44种,包括抗感染药物、呼吸系统药物、营养及维生素药物、中药注射剂、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生物制品等,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发生频率最高,共计54例,占总数40.91%,其次为呼吸系统药物(30例,22.73%),再次为营养及维生素药物(12例,9.09%)(见表2)。

2.5 引发ADR的抗茵药物品种

132例ADR患者,涉及的抗菌药物品种有12种,其中前四名包括:注射用头孢噻肟12例;注射用头孢曲松11例;注射用头孢呋辛7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7例(见表4)。

3.分析与讨论

3.1 患者年龄、性别与ADR的关系

我院2O14年1月~2015年6月收集上报132例ADR中,男性数量比女性略多,男女比例为1.1:l。ADR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其中以0~l4岁最多,占57.57%;这与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和儿科科室汇报ADR积极性有关。儿童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生理、生化功能以及肝、肾、内分泌系统发育还不甚完善,免疫机制亦不健全,在儿童时期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具有特殊性,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不能完全等同于成人。儿童时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力比较弱,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高于成人[2]。也就是说儿重对药物代谢、排泄功能低,药物半衰期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也更差,易发生药物积蓄,致使血药浓度增加,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3.2 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表1显示,静脉滴注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发生ADR最多的,占81.06%。静脉给药直接,作用迅速,易引发ADR,所以临床应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3]。静脉滴注给药时大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物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有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减少静脉滴注给药,严格把握输液适应症,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输液治疗,对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3.3 药物种类与ADR的关系

表2提示,抗菌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40.91%,因为该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从表4统计结果看,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最多见,其次是喹诺酮类,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临床中也常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目前仍比较普遍而严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过敏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警惕并没法加以制止[4]。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表现在抗菌药的选择、联用、用法用量不合理及使用指征不明确等,临床医生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使用抗菌药物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和过敏史,建议用药前行过敏性试验,对高敏体质患者要加强监护,临床药师要深入临床,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指导,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3.4 累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与ADR的关系

从表3统计结果来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8.3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虽然发生率最高,但病情一般较轻,停药后无需特殊处理或给予抗组胺药,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分析其高发的原因有皮肤及其附件的反应往往先于其他症状出现,易于观察,因此多为首发的不良反应;皮肤及其附件的反应与患者原发疾病的不适感易于区别,故患者易诉其症状;临床上一些常用药物,如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5]。建议临床医生开处方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家庭史,慎重选用药物,并注意用药剂量的个体差异,尽量减少ADR的发生。

综上所述,由于药品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损害很大,为了减少或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必要进一步加大ADR的监测力度,以便于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隐蔽的ADR。因此,ADR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对ADR监测的意识,积极做好ADR的上报工作。临床药师要积极对医生进行合理用药的指导工作,与医生一起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俊,刘克辛,袁洪.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8.

[2] 卢燕.儿科用药初探[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5(4):29.

[3] 姜玲,沈爱宗,杜德才,陈礼明.我院2002-2005年9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8):614-616.

[4]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

[5] 刘芸,张莉.2006年至2011年医院7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8):86-88.

论文作者:黄忠彪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黄忠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