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社区营造的方式与问题分析研究
张菡容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摘 要: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涌现出来的一个个社区都具有疏离化、自私化和小型化等特征。社区居民普遍参与度低,对所在社区无归属感和依赖感。在这种问题出现的基础上,本文借鉴了台湾学者的社区营造经验,旨在探究四个问题:第一,社区营造的概念;第二,社会工作参与社区营造的方式;第三,社会工作参与社区营造的问题。
关键词: 社区营造;社会工作
近年来“社区营造”成为了一个热词,社区的营造重点在于从“人、文、地、产、景”五个角度打造居民共同体意识、重塑社区生活。由于当下社会冷漠感加重,对于社区的居民来说,社区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居住的区域,并不存在归属感。因此,社会工作者如何形成社区成员的共同体意识才是社区营造的关键所在。在社区,营造往往借由文体活动和公共环境的改造来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以“参与式的民主”为理念的社区营造需要多方的协同参与。
一、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营造的方式
(一)“人”:运用地区发展模式,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度
本文认为在“人文地产景”五个角度中最重要的是还是“人”的角度。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的问题,就是居民共同的问题,社区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体居民共同的参与和讨论。社工需运用专业技巧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培养主人翁意识,实际上这与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极为相似,在服务中要求社工重视过程目标即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自身潜力等。在汤素瑜等人介入Y乡H社区的项目中,通过社工引导开展居民座谈会,H社区的女性制定了以下社区营造方案:增加广场舞形式,将街舞、广场舞伴唱的形式融入到广场舞之中,扩大广场舞参与人群从而推广该社区文化活动。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在社工介入下居民自发参与社区营造的方式。
(二)“文”:挖掘社区文化,形成社区文化认同
通过挖掘、传播不同社区文化内涵,促使不同社区文化被全体居民接受、认可,并逐步转化为一种“文化信仰”,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区“文化共识”乃至“社区精神”,这种价值整合为形成社区居民凝聚力创造了前提。作为社工,可通过多种形式挖掘社区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居民互动,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比如笔者在黄岛街道唐岛社区所做的一次实习即社区老照片展览,通过社工引领服务对象制作相框形成集体回忆,从而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助力社区营造。
(三)“地”、“产”和“景”:链接内外资源,构建生态社区
本文认为“地”即地理环境,如将当地特有的风景做成主题旅游,借此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进入“产”的层面;从维护生态特色的角度则是“景”的层面,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从生态意识的形成到经济的拉动,都需要社工的参与。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源链接渠道如利用完善的通讯工具扩大社区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交流,同时也需要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开展各类环保知识讲座培养居民环保意识。四川成都雪山村民宿项目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社区营造案例,通过雪山村独特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民宿和旅游业,社工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培养社区居民生态意识形成社区归属感,使其主动参与到民宿的管理中;同时帮助其获得了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既达到了营造生态社区的目的,又建立了特色旅游业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营造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层面:一元化主导,资金审批时间长
从制度供给主体来看,政府是社工项目资金支持方面唯一的制度供给主体。虽然企业、基金会或知名慈善家都会不同程度地参与社区营造,但是数额较少且具有临时性。但是由于政府的审批时间长、流程冗繁,社区难以及时取得物质支持进行社区营造,甚至还需部分社工提前预支工资作为项目经费,这就使得社工积极性降低,容易出现离职问题。
(二)社区层面:培训力度不够,缺少完整流程
航空飞行后可能因气压及海拔的急剧变化导致急性PVD、血管破裂和玻璃体积血,进而可致视网膜裂孔[13]。因此在航空飞行后出现眼前黑影或视物不清的乘客应警惕急性PVD与玻璃体积血,及时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特别是有近视、内眼手术史或眼部外伤史等PVD危险因素的乘客。
(三)个人层面:社会工作者责任感差,实务能力不足
本文认为社工介入社区营造的过程与开展社区工作基本一致,包括需求评估、招募、建立专业关系、项目实施和事后评估等步骤。社区营造难以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极其容易因薪水过少、耗时过长或实务能力差等原因离职,新到社工又难以及时跟上项目进度,从而导致项目草草结案。
由于社区营造项目的特殊性和服务对象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社会工作理论往往难以支撑所有的社区营造项目顺利开展,因此在督导的带领下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据笔者所查资料显示,现如今国内营造项目均与普通社工项目类似,没有凸显社区营造的独特性,且存在事后评估流程不完善等多个问题。笔者认为督导经常要协助社工挖掘社区的“人文地产景”,以及居民的需求评估和项目评估。
3.4 分组活动,构建模型 给每组提供毛根铁丝、带孔磁铁、白板等材料,通过组内合作构建染色体行为变化模型。各组将制作好的模型进行展示,并对模型制作的方法和构建的理由进行交流,其他小组可对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和提问,教师对模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给予点评。
三、结论
本研究以社会工作在社区营造中的参与方式和问题分析为主题,结合海内外学者研究以及笔者所学专业知识和实习得出:第一,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通过地区发展模式,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度;挖掘社区文化,形成社区文化认同;链接内外资源,构建生态社区。第二,社会工作在参与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元化主导,资金审批时间长;培训力度不够,缺少完整流程;社会工作者责任感差,实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第三,笔者也针对上述三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更好地助力社区营造。
3.能借助文本中吃饺子等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真爱”;初步体会细节描写在布局谋篇中的妙用。
[ 参 考 文 献 ]
[1]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译.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8.
[2]彭皓栋.台湾社区营造理念在乡村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8(06):64-68.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3-0273-01
标签:社区营造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