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DPS的McBSP实现与PC机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池晓阳[1](2012)在《基于DSP的水电机组稳定性监测系统工业化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水电机组安全高效运行是水电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水电机组稳定性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项关键内容也备受重视。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应用,水电机组稳定性监测系统也蓬勃发展,更新迅速。DSP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处理和运算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将DSP技术应用于水电机组稳定性监测系统,将大大提高数据分析的处理速度,增强系统的实时性。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目标和方向符合当前水电机组稳定性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同时课题结合SDHC(Secure Digital High Capacity)数据存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使新系统具有一定实际工业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以最优维护信息系统(HOMIS)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以DSP芯片TMS320F2812外扩SDHC卡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原有稳定性监测系统不能独立存储大量原始数据的缺陷,并将原始数据按扇区存储,方便上位机调用查询。同时结合HOMIS系统中稳定性监测子系统和上位机通讯规约,采用CAN总线通信进行原始数据调用和分析数据上传。系统设计完成后进行了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良好,实现了开发以DSP为核心满足工业化应用标准的稳定性监测系统的初期目标,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陈李[2](2012)在《基于TMS320C6713B的精密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光纤陀螺技术的发展,光纤陀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宽广;但是,由于它存在温度漂移的问题,也造成了高精度光纤陀螺系统工程化运用的局限性;为了解决此致命问题,通过温度控制系统给光纤陀螺提供一个恒温的工作环境,对实现高精度光纤陀螺的工程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针对现有的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首先,针对原有电桥存在非线性,设计出基于恒流源的改进分压式测温电路,既解决了测温电桥的非线性问题也消除了传统恒流源测温电路对恒流源稳定性的依赖性;同时,针对铂电阻自身的非线性,设计出非线性温度解算算法;将硬件电路与软件算法结合起来彻底消除温度测量模块中的非线性误差。其次,针对测温系统中频率混叠现象,结合数字低通滤波器特点设计出抗频率低通滤波电路实现了系统的高精度温度测量。针对现有单片机系统不能满足高精度、智能化、抗干扰能力强的温控系统发展趋势,本课题设计出基于TMS320C6713B最小系统硬件电路,为项目组后期系统算法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性能、稳定的硬件电路平台。最后,以TMS320C6713B最小系统为基础设计出了实现温控系统其他功能模块(串口通信、I2C存储电路、温度控制电路)硬件电路的设计。设计出TMS320C6713B硬件系统运行的底层驱动软件保证此芯片能够正常工作;根据温控系统的各个模块的需求设计出温度测温软件模块、温度控制软件模块以及串口通信模块。经过长时间考核实验数据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TMS320C6713B温控系统运行稳定,在0100℃范围内系统的测温精度达到了±0.01℃。在典型恒温点(33℃)处控温精度达到±0.03℃。
李占东[3](2011)在《水下小型语音通信平台硬件设计及调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战争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海洋科研工作的需要,水下通信系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潜水员或蛙人在很多水下作业中都要用到水下通信设备。为了满足蛙人在水下长时间工作和活动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款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实时性好、功耗低等特点的水下语音通信系统。本文在OMAP3530最小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针对水声语音通信的水下小型数字语音通信平台。以低速率语音编码技术为理论基础,采用AMBE-2000语音编码芯片以实现对语音数据的实时压缩和解压。使用FPGA实现各芯片接口的逻辑控制以及提供数据传输所需的逻辑时序。本文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从功能、任务的角度将硬件系统分为语音信号采集模块、语音信号处理模块、通信信号处理模块、网络通信模块以及系统逻辑控制模块5部分。分模块详细阐述了主芯片的选型、电路原理图的设计、PCB的设计和硬件调试;完成了FPGA部分的程序设计与调试,实现了多通道缓冲串口的数据传输功能并编写了语音信号处理模块和语音信号采集模块的调试程序;测试了语音信号处理模块的语音压缩回放质量以及语音采集模块的语音信号采集功能;最后通过对网络通信模块的调试实现了语音通信平台与PC机的通信。
李凤存[4](2011)在《基于DSP和USB的信号模拟器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针对目前大多数信号模拟器硬件确定后所产生的信号大都不能轻易改变,本文设计和实现一种使用方便灵活、可扩展、可重配置的声纳信号模拟器。在分析了设计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主要由数据存储模块、信号调理模块、DAC模块、键盘控制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组成,以5509A和EP1C6Q240C8为核心处理器,通过5509A内置的USB接口与PC机通信。5509A负责信号的处理及与PC机的通信。EP1C6Q240C8负责系统的逻辑控制,将PC机发送的数据写入存储模块,在脱机工作时读取存储模块的数据并控制数模转换模块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脱机模式时,键盘控制模块对系统进行控制,联机模式时,PC机对系统进行控制。论文着重论述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5509A USB接口的开发。为实现PC机对系统的控制,开发了PC机端的应用程序。本文还实现了系统的通信接口设计,完成硬件调试工作:设计和实现DSP与FPGA的通信、DSP与Flash的通信,实现Flash的读、写、擦除、读设备ID号操作。最后,本文对5509A USB接口的传输速度、各模块之间的通信进行了测试。
高立志[5](2011)在《基于DSP的数字化仪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DSP以其强大的数字运算能力使得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得以在数据处理中被广泛应用。传统航海作业标绘系统不能采集纸海图上的坐标数据,并且存在误差大、标绘精度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在航海作业标绘系统中采用数字化技术,并得到成功的应用。本课题以我校研究的某型航海作业标绘台为背景,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的实时数字化仪系统。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及国内外数字化仪的发展状况,并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做了简要介绍。接着介绍了数字化仪的组成、原理,以及数字化仪系统与航海作业标绘系统的关系。紧接着又重点介绍了数字化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磁式数字化板的设计原理,并给出了获得均匀磁场的一般做法。对系统总体功能进行需求分析后,给出了系统的硬件总体方案。在硬件平台设计方面,选用了TI公司TMS320C54x系列中的TMS320VC5409 DSP作为数字化仪系统设计的核心芯片,以异步串口芯片ST16C550, A/D转换芯片MAX121,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SDRAM和异步存储器FLASH作为主要外设完成DSP最小系统的设计。具体硬件设计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复位模块、时钟模块、JTAG接口模块、存储器接口模块、外设接口电路模块等。在后面章节完成了软件方面的设计。首先给出系统主流程图并给予说明,然后详细地设计了系统初始化程序、BOOTLOADER程序的加载、非易失性存储器FLASH在线编程、串口通信程序、数据处理程序。其次对数据处理中的坐标数据拾取算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对两种函数法进行了误差分析。最后论文对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调试和系统整体性能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数字化仪系统在纸海图上能够进行坐标数据的实时拾取,在精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标绘系统的整体性能。最后,总结了本课题所完成的工作,并给出了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朱湘萍,包本刚,刘磊,刘坤,陈凯,邹帅[6](2010)在《TMS320C5402与PC机异步通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基于FPGA/DSP的数字芯片测试仪"与PC机之间的通信,本文采用DSP芯片TMS320C5402与PC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介绍了TMS320C5402 McBSP(多通道缓冲串口)的特点及MAX3111的一些特点,并给出了通信方案的具体设计思想及相应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经测试表明,此方案完全可行,能实现DSP与PC机之间的异步通信,传输准确性高。
张伟,熊康碧[7](2010)在《TMS320C6713中利用McBSP实现和PC机的串口通信》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针对TI公司的DSP芯片TMS320C6713没有异步串口的特点,利用片上同步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结合相应的软件处理,编程实现了DSP与PC机的异步串口通信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芯片只有同步串口而不能进行异步传输的问题,丰富了接口功能。
王辉艳[8](2010)在《风电质量DSP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风力发电的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馈网电能的份额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基于DSP的风电场分布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对确保风力发电质量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风力发电的发展及国内外电能质量监测的现状,对电能质量国家标准做了简要分析与研究。其次,对电能质量各个参数的算法做了研究和对比,最终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根据系统算法和风力发电电能质量评估方法及实际项目需要,设计了基于DSP+RS485+PC机的风力发电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方案。再次,根据系统方案设计了以TMS320F2812为CPU的硬件系统。搭建了嵌入式系统平台,在CCS3.1的环境下完成了DSP的软件设计,并用VC++设计了友好的人机界面应用软件。最后,调试系统,对计算频率的自相关函数鲁棒算法进行了MATLAB仿真和比较,并用系统进行实际测量和对比,对系统部分参数进行标定。本文最终完成了基于TMS320F2812的用于风力发电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设计,并进行编程调试及下载,达到了预期目的。本系统可适时测量风力发电电能质量指标,具有掉电保护、报警、通信、保存、显示功能。可为风力发电用的大功率变流器提供电压电流采样值,同时与PC机通信并传输电能质量参数,为风电机组提供动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黄翠翠[9](2010)在《基于DSP的语音编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通信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对通信知识有很好的掌握,而且还要具备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学校通信实验室拟开发一套现代通信实验系统,用于本科通信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本课题从现代通信实验系统的要求出发,设计并实现了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语音编解码系统。论文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完成了该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其中包括:分别采用PCM(脉冲编码调制)和ADPCM (自适应脉冲编码调制)两种方式实现了语音信号在DSP上的实时压缩处理;利用CYPRESS公司一款优秀的USB2.0控制器CY7C68013A的GPIF(通用可编程接口)主模式设计了PC-USB2.0-HPI架构,并按照此架构编写了上位机应用程序;以及设计了各个功能模块的驱动程序。最终实现了PC机通过USB2.0接口实时控制DSP进行语音或数据通信,并且语音码流或数据可通过板上的数字接口与现代通信实验系统的信道部分进行无缝连接。研制的语音编解码系统板经测试,各项功能均符合设计要求。同时,针对USB接口技术广泛的应用需求,采用CY7C68013A的另外一种接口模式—Slave FIFO从属模式,设计了一种通用的USB2.0接口,可用于任何一款MCU。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化学测试仪的USB2.0接口开发中,该设计的软硬件均工作正常,数据传输不存在误码。
周之砚[10](2009)在《基于DSP的嵌入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光纤Bragg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的各类传感系统已经在建筑业、制造业等民用和军用领域内被广泛运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是对信号和图像实现实时处理的一类高性能的CPU,主要用于实现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通信、家电、航空航天、工业测量、控制生物医学工程及军事的许多需要实时实现的领域。本文结合二者优势,采用FBG作为调制单元,设计了基于DSP技术的嵌入式FBG解调模块,构建了一个光纤传感系统。对系统中各组成硬件进行了测试,完成了对光纤Bragg光栅反射光谱的采集和动态应变测试实验,采用功率加权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光纤应变研究实验验证的光纤Bragg传感解调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1.阐述了光纤Bragg光栅的传感原理;分析了基于F-P可调谐光滤波器法的FBG传感解调原理及方法。2.构建了基于F-P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光纤Bragg光栅传感解调系统,利用DSP技术构建了嵌入式FBG解调模块。3.嵌入式FBG解调模块中,基于DSP开发板完成了AD、DA转换电路的硬件电路板设计和制作;利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完成数据采集、硬件控制、功率加权算法和通信软件设计,并用LabVIEW语言编写了上位机界面。4.完成实验系统的调试,包括DA控制驱动电压的测试、外部存储器SDRAM的调试和实验完成FBG系统参数的标定。分析了采样电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光纤应力研究实验验证了嵌入式光纤Bragg传感解调系统的可靠性。
二、利用DPS的McBSP实现与PC机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DPS的McBSP实现与PC机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SP的水电机组稳定性监测系统工业化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和预测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 |
2 稳定性监测系统的工业化设计方案 |
2.1 HOMIS 系统及稳定性监测系统简介 |
2.2 稳定性监测量的特性 |
2.3 稳定性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2.4 稳定性监测系统方案设定 |
3 系统硬件及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整体框架 |
3.2 32 路模拟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 测频和发频模块设计与实现 |
3.4 CAN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3.5 SDHC 卡存储模块设计与实现 |
3.6 系统机箱设计 |
3.7 其他模块设计与实现 |
4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可靠性概述 |
4.2 系统硬件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
4.3 系统软件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
5 系统测试 |
5.1 主要功能模块测试 |
5.2 系统整体测试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TMS320C6713B的精密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概况 |
1.2.1 温度测量发展概况 |
1.2.2 温度控制发展概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温度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光纤陀螺温度特性 |
2.2 现有系统性能分析 |
2.3 温控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2 信号采集模块 |
2.4.3 数据处理模块 |
2.4.4 温控执行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温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1.1 频率混叠现象分析 |
3.1.2 温度敏感电路设计 |
3.1.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1.4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1 DSP 芯片最小系统设计 |
3.2.2 温控系统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2.3 温度补偿因数存储电路设计 |
3.3 温度控制执行模块设计 |
3.3.1 TEC 驱动电桥设计 |
3.3.2 控制信号电路设计 |
3.4 温控系统电源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CCS 集成开发环境和 DSP 开发流程 |
4.2 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4.3 TMS320C6713B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 |
4.4 温度测量模块软件设计 |
4.4.1 温度解算算法设计 |
4.4.2 温度测量程序实现 |
4.5 温度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5.1 增量式 PID 控制算法介绍 |
4.5.2 控制算法程序实现 |
4.6 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性能考核实验 |
5.1 系统测温实验 |
5.2 系统控温实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3)水下小型语音通信平台硬件设计及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水下数字语音通信系统发展概述 |
1.3 低码率水下语音通信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下小型语音通信系统方案论证 |
2.1 语音通信系统硬件平台设计需求分析 |
2.2 语音通信系统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2.2.1 语音信号处理模块 |
2.2.2 语音信号采集模块 |
2.2.3 通信信号处理模块 |
2.2.4 网络通信模块 |
2.2.5 系统逻辑控制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下小型语音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3.1 语音通信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 语音通信系统硬件接口设计 |
3.2.1 语音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3.2.2 语音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2.3 系统逻辑控制模块设计 |
3.2.4 通信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3.2.5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3.2.6 语音通信系统电源设计 |
3.3 语音通信系统PCB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下小型语音通信系统硬件调试 |
4.1 FPGA程序设计与调试 |
4.1.1 帧同步与串行时钟信号模块设计与调试 |
4.1.2 异步FIFO的设计与调试 |
4.1.3 移位寄存器的设计与调试 |
4.2 McBSP通信接口调试 |
4.2.1 McBSP工作原理 |
4.2.2 McBSP时序仿真 |
4.2.3 McBSP程序下载 |
4.3 语音信号处理模块调试 |
4.3.1 AD73311芯片调试 |
4.3.2 语音编码芯片调试 |
4.4 语音信号采集模块调试 |
4.5 网络通信模块调试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DSP和USB的信号模拟器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现状及前景 |
1.2.1 信号模拟器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2 USB技术的发展 |
1.3 Windows驱动开发环境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2章 系统的方案论证与原理设计 |
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技术指标 |
2.3 系统方案论证 |
2.3.1 信号波形产生的几种架构 |
2.3.2 系统设计方案 |
2.3.3 设计方案实施 |
2.4 硬件接口设计 |
2.4.1 USB接口电路设计 |
2.4.2 DSP与FPGA通信接口电路 |
2.4.3 Flash存储电路设计 |
2.4.4 DAC接口电路 |
2.5 滤波电路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5509A的USB接口设计与开发 |
3.1 USB开发流程 |
3.2 USB协议 |
3.2.1 数据在USB主机和设备之间的传送 |
3.2.2 USB的数据传输格式 |
3.2.3 USB设备的枚举 |
3.3 5509AUSB模块的开发 |
3.4 CSLUSB模块 |
3.5 USB固件程序设计 |
3.5.1 固件程序开发流程 |
3.5.2 主程序设计 |
3.5.3 USB模块初始化 |
3.5.4 控制端点事件处理 |
3.5.5 标准请求处理函数 |
3.6 固件程序测试 |
3.7 Windows xP概述 |
3.8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3.8.1 编程环境的创建 |
3.8.2 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
3.8.3 驱动程序的调试 |
3.8.4 驱动程序的安装 |
3.9 应用程序与驱动程序的通信 |
3.10 驱动程序、固件程序、应用程序的通信测试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硬件调试与工作情况分析 |
4.1 FPGA与DSP通信调试 |
4.1.1 通信接口的选择 |
4.1.2 FPGA内部程序逻辑设计 |
4.1.3 DSP内部程序设计 |
4.1.4 FPGA与DSP通信的实现 |
4.2 Flash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4.2.1 读Flash芯片的ID号 |
4.2.2 读Flash操作实现 |
4.2.3 擦除Flash实现 |
4.2.4 写Flash实现 |
4.3 FIFO的设计 |
4.4 DAC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4.5 USB接口传输速率测试 |
4.6 Flash与DSP的通信测试 |
4.7 数模转换模块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DSP的数字化仪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内外数字化仪的发展现状 |
1.2.2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发展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电磁感应式数字化板的设计 |
2.1 数字化仪概述 |
2.1.1 数字化仪的组成 |
2.1.2 数字化仪的原理 |
2.1.3 标绘系统中的数字化仪 |
2.2 电磁感应技术 |
2.3 电磁感应式数字化板 |
2.3.1 电磁感应式数字化板的设计原则 |
2.3.2 电磁感应式数字化板的定位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化仪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1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数字化仪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3.2 DSP介绍 |
3.2.1 TMS320C54x系列共性介绍 |
3.2.2 DSP芯片选型 |
3.2.3 TMS320VC5409特性介绍 |
3.3 DSP系统的基本硬件设计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3.3.2 复位电路设计 |
3.3.3 时钟电路 |
3.3.4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3.4 存储器接口电路设计 |
3.4.1 SDRAM接口设计 |
3.4.2 Flash电路设计 |
3.5 外设接口电路设计 |
3.5.1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5.2 串口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化仪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流程图及开发环境 |
4.1.1 系统软件流程图 |
4.1.2 集成开发环境(CCS) |
4.2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
4.2.1 寄存器初始化 |
4.2.2 中断向量表初始化 |
4.2.3 SDRAM初始化 |
4.3 系统BOOTLOADER程序的加载 |
4.4 非易失存储器FLASH在线编程 |
4.4.1 Flash编程 |
4.4.2 Flash烧写 |
4.5 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
4.5.1 串口通信技术 |
4.5.2 McBSP串口配置 |
4.5.3 串口通信主程序 |
4.6 数据处理的设计 |
4.6.1 数据采集 |
4.6.2 中断程序 |
4.6.3 坐标拾取算法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 |
5.1 调试工具 |
5.2 硬件调试 |
5.3 软件调试 |
5.4 系统运行测试 |
5.4.1 串口环节的测试 |
5.4.2 电磁感应定位的精度测试 |
5.4.3 系统整体的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数字化仪系统原理图 |
(6)TMS320C5402与PC机异步通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TMS320C5402 McBSP的特点 |
2 MAX3111通用异步收发器的功能特点 |
3 McBSP与PC机串行通信的实现 |
3.1 数据格式匹配 |
3.2 波特率匹配 |
4 系统硬件设计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初始化DSP各种参数 |
(1) 初始化DSP |
(2) 中断服务程序 |
5.2 MAX3111工作模式及波特率设置 |
5.3 McBSP的初始化 |
6 结束语 |
(7)TMS320C6713中利用McBSP实现和PC机的串口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利用McBSP实现与PC机串行通信的总体设计 |
3 硬件电路连接 |
4 程序设计 |
4.1 程序结构设计 |
4.2 McBSP的设置 |
4.3 EDMA的设置 |
4.4 发送/接受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5 结语 |
(8)风电质量DSP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能质量标准 |
1.2.1 电能质量的概念 |
1.2.2 电能质量国家标准 |
1.3 电能质量监测国内外现状 |
1.3.1 电能质量研究的近况 |
1.3.2 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国内外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风电质量监测方法及系统方案设计 |
2.1 电网频率计算 |
2.2 电压电流有效值及其偏差计算 |
2.3 功率、功率因素及电能计算 |
2.3.1 功率及功率因素计算 |
2.3.2 电能计算 |
2.4 三相不平衡度计算 |
2.5 谐波分析 |
2.6 系统方案研究 |
2.6.1 技术要求 |
2.6.2 功能实现方法 |
2.6.3 系统结构方案 |
2.7 小结 |
第3章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整体架构 |
3.2 DSP最小系统设计 |
3.2.1 DSP选型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2.3 时钟电路设计 |
3.2.4 JTAG接口设计 |
3.2.5 外扩RAM设计 |
3.3 电源模块设计 |
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4.1 电压电流互感器 |
3.4.2 A/D转换模块 |
3.5 通讯模块设计 |
3.5.1 器件选型 |
3.5.2 硬件电路设计 |
3.6 掉电保护模块设计 |
3.7 小结 |
第4章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DSP软件设计 |
4.2.1 软件架构 |
4.2.2 McBSP交流信号数据采集 |
4.2.3 风电质量参数计算 |
4.2.4 掉电保护程序设计 |
4.2.5 RS485通信 |
4.3 PC机应用程序设计 |
4.3.1 设计工具及语言 |
4.3.2 软件架构 |
4.3.3 后台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3.4 PC机串口通信 |
4.3.5 数据显示和保存 |
4.4 小结 |
第5章 监测系统调试及仿真测试 |
5.1 系统调试 |
5.1.1 监测装置系统调试 |
5.1.2 PC机通信程序调试 |
5.1.3 联机调试 |
5.2 频率鲁棒算法仿真检验 |
5.2.1 任意产生的信号仿真检验 |
5.2.2 标准信号源检验 |
5.3 监测装置测试及标定 |
5.3.1 AD73360零漂测试及标定 |
5.3.2 整体测试及标定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DSP的语音编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通信实验系统和语音编解码概述 |
1.2 USB的发展状况及其性能特点 |
1.3 论文研究的来源和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中的难点和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语音编解码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硬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
2.2 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 |
2.2.1 DSP系统模块 |
2.2.2 音频接口模块 |
2.2.3 USB接口模块 |
2.2.4 外围存储器扩展和CPLD控制模块 |
2.2.5 电源及复位电路模块 |
第三章 语音编解码系统的软件设计 |
3.1 各功能模块的驱动软件设计 |
3.1.1 音频接口模块 |
3.1.2 USB接口模块 |
3.1.3 CPLD控制模块 |
3.2 语音处理的软件设计 |
3.2.1 McBSP和DMA相结合 |
3.2.2 语音码流传输的数字接口设计 |
3.2.3 PCM编解码语音自发自收的DSP实现 |
3.2.4 ADPCM编解码语音自发自收的DSP实现 |
3.3 FLASH烧写程序的设计 |
3.4 上位机应用程序的设计 |
3.4.1 基于CY7C68013A的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概述 |
3.4.2 语音编解码系统的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 |
3.5 DSP响应PC机实时控制程序的设计 |
第四章 系统联调及功能实现 |
4.1 DSP和USB实时通信的实现 |
4.1.1 HPI自举的实现 |
4.1.2 PC机实时控制DSP的实现 |
4.2 设计和调试的注意事项 |
第五章 通用USB2.0接口的设计 |
5.1 通用USB2.0接口的硬件设计 |
5.1.1 CY7C68013A的slave FIFO从属模式 |
5.1.2 CY7C68013A和外部MCU的接口硬件连接 |
5.2 通用USB2.0接口的软件设计 |
5.2.1 底层程序设计 |
5.2.2 上层应用程序设计 |
5.3 通用USB2.0接口的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10)基于DSP的嵌入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纤光栅传感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
1.1.1 光纤光栅传感的国内外现状 |
1.1.2 光纤光栅传感器 |
1.1.3 光纤光栅传感信号的解调 |
1.2 DSP 技术简介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各章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F-P可调谐光滤波器法解调的光纤传感系统 |
2.1 光纤Bragg光栅的传感原理 |
2.1.1 光纤Bragg光栅的传感模型 |
2.1.2 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纤Bragg光栅传感系统中的应用 |
2.2 光纤Bragg光栅的波长解调 |
2.2.1 F-P可调谐光滤波器法波长解调原理 |
2.3 基于F-P可调谐光滤波器法的嵌入式光纤传感解调系统 |
2.3.1 系统总体设计 |
2.3.2 FBG的封装 |
2.3.3 DSP芯片的定点运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FBG解调模块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的整体结构 |
3.2 DSP分析控制单元DSP主芯片-TMS320C5502 |
3.2.1 TMS320VC55x 系列DSP的特点与内部结构 |
3.2.2 TMS320VC5502 的寻址空间 |
3.2.3 片上外设资源 |
3.3 光功率采集单元 |
3.3.1 InGaAs光探测器 |
3.3.2 AD转换电路 |
3.3.3 采集电压放大电路 |
3.4 F-P可调谐光滤波器窗口驱动单元 |
3.4.1 F-P可调谐光滤波器 |
3.4.2 DA转换电路 |
3.4.3 驱动电压放大电路 |
3.5 供电单元 |
3.5.1 有源器件供电电路 |
3.5.2 参考电压供电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SP分析控制单元的软件设计 |
4.1 CCS开发软件简介 |
4.2 DSP分析控制单元的主体软件设计 |
4.2.1 McBSP简介及相应程序设计 |
4.2.2 F-P可调谐光滤波器驱动电压产生程序 |
4.2.3 波长解调算法 |
4.3 DSP控制分析单元辅助软件设计 |
4.4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的软件设计 |
4.4.1 仿真环境下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 |
4.4.2 利用UART接口与上位机的通信 |
4.5 DSP引导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传感解调实验 |
5.1 系统各模块调试 |
5.1.1 DA控制驱动电压与光路测试 |
5.1.2 外部存储器SDRAM |
5.1.3 AD 采样 |
5.2 传感解调实验 |
5.2.1 光纤Bragg光栅参数的标定 |
5.2.2 动态应变传感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利用DPS的McBSP实现与PC机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SP的水电机组稳定性监测系统工业化设计与开发[D]. 池晓阳.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2]基于TMS320C6713B的精密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3]水下小型语音通信平台硬件设计及调试[D]. 李占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4]基于DSP和USB的信号模拟器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 李凤存.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5]基于DSP的数字化仪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立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6]TMS320C5402与PC机异步通信的设计与实现[J]. 朱湘萍,包本刚,刘磊,刘坤,陈凯,邹帅. 信息化研究, 2010(07)
- [7]TMS320C6713中利用McBSP实现和PC机的串口通信[J]. 张伟,熊康碧.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0(06)
- [8]风电质量DSP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王辉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2)
- [9]基于DSP的语音编解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翠翠.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10]基于DSP的嵌入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D]. 周之砚. 天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