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结合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案例论文,多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5)06—0092—03
一、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优势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而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使用两种以上经设计而有机组合的媒体。”[1]21,305
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通过有代表性案例的介绍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表达,更新学生的思想和观念。
多媒体教学法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现在我们所说的“多媒体”常指由计算机控制的多媒体系统,包括计算机、投影机、因特网、音响、音像播放器,以及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而成的“课件”等等。课件(Courseware),其实就是电子教案,是施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调动和组合多种媒体,把图、文、声、像等教学内容和素材编制成一个可以在课堂上呈现或者在电脑网络上展示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可以突破教室和纸质资料的时空局限,将“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到极至。因而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通常优于单媒体教学。
课堂上,如果能将案例教学法与媒体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不妨就称之为“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单靠一只粉笔一张嘴巴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的做法相比,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有着明显的方法上的优势。
当然,要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的诸多优势,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每次课都要充分地准备,有效地实施和发挥,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二、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的准备
1.案例等教学内容的准备
上课就象炒菜一样,先要准备好“料”。在多媒体辅助案例课堂上,教师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授课知识要点、案例,以及补充的相关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等。为了保证“料”的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好收集、整理、消化、选择的工作。课堂知识要点,需要教师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和总结出来。案例和相关资料,需要教师平时就注意收集整理,课前精心选择和编辑好。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的案例、相关资料,教师既可以从报刊杂志中摘抄,或购买有关书刊、声像资料,也可以自己实地采集,还可以从网络上搜寻下载。教师在选择好了素材后,一般要仔细地审阅、编辑、加工,做到内容精选而又不失必要信息。
以下是笔者使用的一个文字案例:
《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2日报道[2]:春节前不久,成都市某小学两名六年级学生发生争执,抓扯中,学生小林被对方用刀刺中。事情发生后,学校老师立即将受伤的小林送到医院,终因小林左腹股沟区被刺伤,估计是股动脉被刺破,导致失血过多而死亡。事发后,行凶学生小涛不知去向。
学校事后调查,当天早上7点,小林骑自行车到校,同班同学小涛上前问他:“东西带来没有?”小林回答:“没有带。”两人因此发生抓扯,突然,小涛掏出一把刀刺向小林。而他们争的东西,竟是一个小小的陀螺!
很快,当地派出所抓回了随父逃跑的小涛,但由于他未满14岁,处在法律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派出所要求学校把学生领回。一听说杀了人的学生要回学校,其他家长不干了。他们说,有这样的学生在,谁敢把娃娃送到学校?
请同学们思考:学校应该领回这个学生吗?这样的未成年“问题学生”应该如何来约束和教育才好?
2.课件的准备
如果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就能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更完美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操作起来才会更得心应手,达到更理想的效果。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采用一种或多种软件来制作课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等。艺不在多在于精、熟,如果对课件不追求动画效果,又对PowerPoint特别熟练,则只用这一种最简单的软件就已经能制作出很实用很精致的课件了。
课件应体现清晰的授课思路,内容结构安排得有条有理,有头有尾。教师可发挥创造性,设计一些精巧的呈现方式,使课件的形式和内容达到有机、完美、富有新意的结合。一般来说,课件应有一定的图片和声音,而不只是单一的文字,更不是教材文字内容的翻版。有的内容较长的文字,可以用超级链接的方式放在WORD文件中,将字放大些,教师上课时可一边逐行呈现,一边亲自朗读,以便全体学生清晰感知,且不易疲劳。
三、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包括课堂的引入和课堂良好气氛的营造、课件的展开、案例的讨论等工作内容。其中的各个内容可以相互交织,灵活把握。俗语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富有经验和智慧的老师对每项内容都会处理得比较成功。
1.课堂引入和课堂良好气氛的营造
和传统课堂教学一样,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也须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不能以为做好了课件就万事大吉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和课件上来,把学生的思维维持在求知活动中来,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都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和维持。尤其是上大课,人多,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更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通过引人入胜的精彩讲解和课件的巧妙展示,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交流和课堂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始终保持较好的课堂参与状态状态,与教师保持配合和默契。
2.课件的展开
课件的展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依据自己对课堂的设计和思路,有计划地打开和展示课件中的内容。课件的展开与课堂的引入、教师的讲解、课内的讨论交流等是交叉或同时进行的。展开时应保证学生充分地感知到屏幕上课件中的图文声像信息,确保课件的实际视听效果。在展示课件时要配以教师的讲解,讲解应重点突出,语言简洁生动,对授课知识要点不能轻描淡写或一闪而过,但也不应“细细道来”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放映录像时应注意掌握好时间上的长度,保证不挤掉课堂交流讨论的时间。
3.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讨论,是多媒体辅助案例课的重要环节和重点内容。讨论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积极性,教师扮演好“导演”、“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引导所有学生扮演好“演员”的角色。虽然并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但在思路上,在注意力上,大家都应是积极的课堂参与者,都在被案例和问题牵着走,避免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表演”而其他学生都只是“观众”、“看客”的情形。在课堂交流和谈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冒出一些新颖的思想、说法,甚至是“怪论”,或者有的同学闹出了笑话,这都是课堂讨论中的自然插曲,只要教师处理巧妙,引导得当,就能成为教学中的有益成分,并为课堂增添几分情趣。当然,如何使得案例讨论做到轻松而又有效、“形散而神不散”,需要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其语言艺术和应变机智。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必要的的总结和点评,给学生明确的结论和有益的思想启示。
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就本文前面提到的那则案例进行讨论时的一段对话,记录如下,供同行和读者参考:
教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个不满14岁的学生杀死了同学,如果你是该校的校长或老师,愿意领回这个学生并且有信心把他管束和教育好吗?(学生思考1分钟,然后教师点名或学生自己主动站起来回答。)
学生甲:我认为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接收和教育好这个学生。因为学生年龄小,不懂事,正是我们老师教育的对象,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他。其实这个学生不过就是年轻、比较冲动一些罢了,不一定品德就坏到哪里去了。即使他性格上确实有了缺陷,也不能对他绝望和放弃。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我们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负责,认真启发教育,还是可以改变他,使他变好的。如果把他拒之门外,他就得不到改好的机会,说不定真的会变成一个坏人,危害社会,也会害了他一生。那将是一个悲剧,是我们教育的失职。
学生乙:年龄这么小的孩子动不动就拿刀子捅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是不良的电视和电脑游戏教坏的。现在的电视片和电脑游戏里,动不动就有拿刀杀人的情节,好象杀人是很简单、很过瘾的事情;有的动画片里,人杀死了还可以活过来呢。我想,在这样的社会教育背景下,单靠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的教育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制止电视台播放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要对电脑游戏进行严格的审查,或者干脆不准学生玩电脑游戏。
学生丙:直接让这个学生返回原来的学校,我觉得不一定合适,其他同学肯定会怕他、提防他、监视他、歧视他,弄得大家都很紧张。学校也不一定拿得出什么好办法。我听说辽宁省有个特级教师叫魏书生的,最有一套教育和改变“问题学生”的好办法,不妨把这个学生送到魏老师的学校去,让魏老师调教一下。
学生丁:“让魏老师调教一下”,这是一个好主意。不过,也有不合适的地方。一方面,从成都到东北辽宁,路途遥远,要增加很多费用,既不经济也不方便;另一方面,我知道魏书生老师是个大忙人,有很多社会兼职和活动,如果全国各地动不动就把问题学生送给他,他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呢?不如把他请过来,给这个学校的老师搞一场专题讲座,并且现场咨询指导一下,同时和校长、教师一起研究一下如何来教好这个学生。如果魏老师太忙,来不了,学校也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可以发动全体老师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研究教育良策。同时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老师们端正教育思想和理念,注重素质教育,认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从整体上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防止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那样的话,岂不是又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吗?
教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建议,使我们大家都受到了启发。在如何来对待这个“问题学生”的事情上,通过讨论,已经有了较为清晰、一致和正确的看法。我为你们课堂上的精彩发言而感到高兴。老实说,你们看问题的水平都快赶上“专家”啦!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报纸上刊登的一些专家和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大家请看屏幕……
收稿日期:2005—10—30